《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其相媲美,故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此书已和《史记》一样,被人们称为史学瑰宝,广为流传,教益大众。正如清代学者王鸣盛所说: 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共有图片一0六张,这些图片的底片或照片。经过战争、“文革”之后,损毁不少。此次再版,找到有底片的图版共九十张。其馀图版,只能以原书扫描,原书纸张老化、图片模糊,影响了部分图片和效果,敬乞读者见谅。朱偰先生一直心系南京地区的文物出土和保护工作,关注六朝陵墓有关情况的进展,在本书出版后,又陆续撰写这方面的文章多篇。此次再版,我们除了改正原本刊误处,特别将朱偰先生五十年代写的《丹阳的六朝陵墓石刻》和《修复南京六朝墓古迹中重要的发现》两篇重要文章,作为附录,供读者参考。 本书出版,得到朱偰先生家人的鼎力支持,谨致谢忱。
《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共有图片一0六张,这些图片的底片或照片。经过战争、“文革”之后,损毁不少。此次再版,找到有底片的图版共九十张。其馀图版,只能以原书扫描,原书纸张老化、图片模糊,影响了部分图片和效果,敬乞读者见谅。朱偰先生一直心系南京地区的文物出土和保护工作,关注六朝陵墓有关情况的进展,在本书出版后,又陆续撰写这方面的文章多篇。此次再版,我们除了改正原本刊误处,特别将朱偰先生五十年代写的《丹阳的六朝陵墓石刻》和《修复南京六朝墓古迹中重要的发现》两篇重要文章,作为附录,供读者参考。 本书出版,得到朱偰先生家人的鼎力支持,谨致谢忱。
《百衲本辽史》为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为总裁官,廉惠山海牙等为修史官。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以及国语解1卷。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辽朝历史,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
《百衲本南齐书》除追叙萧道成在刘宋末年的政治活动外,主要记萧齐皇朝二十三年间的史事。包含序录一卷、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其中序录一卷久佚,故全书今存五十九卷。全书文字简洁,行笔流畅,叙事完备。作者萧子显既是萧齐宗室,又是萧梁宠臣,不得不为萧道成避讳,又不得不替萧衍掩饰,但仍能坚持做到“于序事中寓论断”,被后代史学家称为“良史”。
《陈书》,唐姚思廉撰。三十六卷。纪传体。包括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书成于贞观十年。记陈武帝永定元年至后主祯明三年共三十三年历史。多据陆琼、顾野王、傅縡三家《陈史》,兼采遗闻,小部分袭用其父姚察旧稿。体例略同于《梁书》,仅列传少止足、良吏、诸夷三目。本纪以武帝事略居其半。诸传共收三百零七人,皇后、王子、宗室人数几占四分之一,其篇幅则几占三分之一。所记土豪剽掠致富情况和大量募兵资料,颇可显示梁、陈以来社会历史的变化。为现存有关陈史较为原始的记录。
《昭代典则》二十八卷,明黄光升撰。光升,字明举,晋江人,嘉靖乙丑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本书为编年体明史,叙述明朝历代帝王功绩、文武大臣与社会贤哲事迹,以及明朝行政建置、人口变动等。记事上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下迄隆庆六年(1572)。本书按年月记事,内容简赅,对明太祖一朝事特详。本书可与《明实录》和其它明史互为参证,对研究明代前期历史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兹将本书影印出版,以供读者参考。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取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以记载重大政治、军事事件为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制度等情况。全书共分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余万字。《资治通鉴》史实考信,史论精当,考评历史兴衰,镜鉴后世治道。 该书自成书以来受到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的青睐,成为他们常看不厌常看常新的佐政良史。马上皇帝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重视《资治通鉴》,专请儒士为他们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用蒙古语言写了《通鉴节要》作为教材。明太祖朱元璋更对此书倍加推崇,他每天清晨早起研读《资治通鉴》,认为“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并常常以此训诫左右大臣。清圣祖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