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制度萌芽于上古社会的晚期,成熟于西周初年,消亡于明代末年,是我国古代社会礼制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本书细致地解析并诠释了名堂制度的基本范畴和主要功能,扼要地勾勒出明堂制度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脉络,并解释了其制度产生的主要动因,初步解答了诸如明堂的定义及功能、明堂礼的地位、大体上廓清了明堂制度与总体祭祀制度、郊祭制度、宗庙制度等其它礼制的关联,讨论了古代礼制史和礼制建筑史研究中与明堂礼有关的一部分重大问题,还简要探讨并描述了明堂性质的演变过程;指出明堂所表现的意义是君权神授,其本质则是维护人间与神界最为紧密的关系。
《三国志》,陈寿撰。寿生于公元233年,卒于公元297年,字承祚,蜀国巴国西安汉人。初仕蜀为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官著作郎、治书待御史。陈寿撰写《三国志》在入晋之后。全书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记事起于东汉灵帝晚季,止于吴国灭亡。魏志置于全书之首,称曹操 、曹丕、曹叡为帝,奉魏为正统。修史体例效法《史记》、《汉书》,有纪省传,只是缺志缺表。陈寿“善叙事”,所记史实,务求审正,编次得体,文笔简炼。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注释范围 不限于地理名物,重在补阙、备异、矫枉、论辩。增补的内容,首尾完具,引书140余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已经散失。就史料价值来说,裴注不下于陈寿之书。
明堂制度萌芽于上古社会的晚期,成熟于西周初年,消亡于明代末年,是我国古代社会礼制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本书细致地解析并诠释了名堂制度的基本范畴和主要功能,扼要地勾勒出明堂制度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脉络,并解释了其制度产生的主要动因,初步解答了诸如明堂的定义及功能、明堂礼的地位、大体上廓清了明堂制度与总体祭祀制度、郊祭制度、宗庙制度等其它礼制的关联,讨论了古代礼制史和礼制建筑史研究中与明堂礼有关的一部分重大问题,还简要探讨并描述了明堂性质的演变过程;指出明堂所表现的意义是君权神授,其本质则是维护人间与神界最为紧密的关系。
《昭代典则》二十八卷,明黄光升撰。光升,字明举,晋江人,嘉靖乙丑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本书为编年体明史,叙述明朝历代帝王功绩、文武大臣与社会贤哲事迹,以及明朝行政建置、人口变动等。记事上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下迄隆庆六年(1572)。本书按年月记事,内容简赅,对明太祖一朝事特详。本书可与《明实录》和其它明史互为参证,对研究明代前期历史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兹将本书影印出版,以供读者参考。
? ? 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南史起公元四二○年(宋武帝永初元年),终公元五八九年(陈后主祯明三年),记述南朝宋、南齐、梁、陈四个封建政权共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北史起公元三八六年(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终公元六一八年(隋恭帝义宁二年),记述北朝魏、北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两书合称南北史。
《昭代典则》二十八卷,明黄光升撰。光升,字明举,晋江人,嘉靖乙丑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本书为编年体明史,叙述明朝历代帝王功绩、文武大臣与社会贤哲事迹,以及明朝行政建置、人口变动等。记事上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下迄隆庆六年(1572)。本书按年月记事,内容简赅,对明太祖一朝事特详。本书可与《明实录》和其它明史互为参证,对研究明代前期历史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兹将本书影印出版,以供读者参考。
《康熙会典》是清代五部会典之一,是清代行政法典,一朝制度性法规的主要依据。创修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告成于二十九年,由大学士伊桑阿、王熙任总裁。起崇德元年,迄康熙二十五年。全书共162卷。该书由中国社科院杨一凡和宋北平先生进行整理。对研究清代制度史和中国法制史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