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光明日报出版社重点图书工程——光明彩图书系中华传世经典系列中的一种。编者甄选《史记》中为人称道的本纪、世家、列传等精华内容,对其进行译白,以通俗却不失文彩的语言诠释历史,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将这部享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美誉的史学巨著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为读者提供一条回归历史的彩色通道。使读者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广泛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像空间和愉快体验。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包括《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蜀书》十五卷,共计六十五卷。 三国志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微粒贷史学家所重视。
漠魏時期的文獻記载了社會大變動時期中國的歷史文化。束漠以降,政權更迭,戰亂四起,古代典籍喪失頗多,戰火之餘的文獻也多已殘缺不全。但是,傳統文化畢竟有頑強的生命力,漢儒取得的學術碩果並未因社會的動亂而終止不傳。南北朝時代的漢族統治者,雖然由於政治上立足不穩,不遑稽古右文之事,但對校雠事業並未摒棄,曾不同程度地倡導和組織典籍的整理。至於幾個有影響的少數民族政權如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也都采取漢化政策,崇尚儒學,對古文獻的搜集整理也比較重視。 當時學者如劉向劉歆父子、揚雄、班固、鄭玄、苟勖、皇甫謐等人的努力,使後代既能上承前代之餘緒,延續不斷,又能有所開創。諸如古籍分類、專科目錄、公私類書、詩文總集、注釋經典、抄傳經書等學術活動均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使漢魏時期在古文獻學史上
本书所收《谷水旧闻》、《西林杂记》、《柳汀杂著》、《钱谷视成》、《听莺仙馆随笔》、《融斋精舍日记》、《曲园墨戏》、《云间闺秀画稿》等八种文献,皆为松江区博物馆馆内所藏、为外尚未见整理出版之明清时期稿本、抄本及稀见善本。
《群书治要》是唐初著名谏官魏征等人在贞观初年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辑录而成。它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是中国古圣先王修身治国之智慧之作,是历经千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导者提供可贵借鉴。而对于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每个人,相信《群书治要全鉴》也能成为修身、齐家、处世的智慧源泉。
唐朝贞观初年,谏官魏徴及大臣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从先前历代帝王治国资政的史料中撷取有关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精要,汇编成为《群书治要》,自成书之日起,就成了一部匡政巨著。该书上起五帝,下迄晋代,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撷取精华,按照经、史、子分门别类,可以说是唐朝的“四库全书”,开启了大唐盛世三百年,影响中华文化千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