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文字中,陶文是年代最古老的一种,分刻款和印款两类。陶文不仅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宝贵数据,也是研究古代工官制度、姓名制度、度量衡制度以及地理沿革的宝贵数据。出土陶文目前以战国陶文数量最大。自清末以来,陶文的著录和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有几种印本陆续问世,其中1943年孙浔、孙鼎所编的《季木藏陶》是极负盛名的一种。知识该书为选本,不免有遗珠之恨,且印数较少,流传不广。《新编全本季木藏陶》由周季木先生亲嘱周绍良先生提供了经他整理的季木藏陶中有文字部分的全套拓本,李零先生进行了对重分类,并加考释,以《新编全本季木藏陶》为名,对推动陶文研究有所裨益。
本书是清末民国著名学者叶昌炽《日记》(1870—1917)的精华本,是王季烈从《缘督庐日记》原稿中抄录。叶氏学识渊博,无书不读,尤精于金石、版本目录,对敦煌出土史料亦有深研,本书对于了解其在金石学、版本目录学乃至敦煌学等领域的贡献有重要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早在北宋时期就有名为“交子”的纸币在四川出现。当时四川通用铁钱,因铁钱笨重,进行大宗交易时不便携带,商人们便使用一种有出票人印记、有密码划押、临时填写金额的纸帖替代铁钱进行支付,称为“交子”,可视为最早的钱票。后北宋政府接手“交子”的发行,称“官交子”。到清代,钱票已遍及全国各地,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以研究钱票,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货币史、银行史、钱币学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中国的文字中,陶文是年代最古老的一种,分刻款和印款两类。陶文不仅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宝贵数据,也是研究古代工官制度、姓名制度、度量衡制度以及地理沿革的宝贵数据。出土陶文目前以战国陶文数量最大。自清末以来,陶文的著录和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有几种印本陆续问世,其中1943年孙浔、孙鼎所编的《季木藏陶》是极负盛名的一种。知识该书为选本,不免有遗珠之恨,且印数较少,流传不广。《新编全本季木藏陶》由周季木先生亲嘱周绍良先生提供了经他整理的季木藏陶中有文字部分的全套拓本,李零先生进行了对重分类,并加考释,以《新编全本季木藏陶》为名,对推动陶文研究有所裨益。
本书的体例采取按历史时期,渐进叙述,并佐以大量的钱币图片,力争用较少的文字,尽量清楚地勾画出西藏货币发展的历史线索。避免空洞无力的口号式说教,采取用史料佐以钱币实物来说明历史事实,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西藏货币与祖国内地币制有着热爱深的历史渊源。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西藏货币又融入了鲜明的民族特点,成为中华货币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现在选编这本文集,作者不只是为了汇集个人在钱币学的研究成果,而是更想通过对钱币学的认识和思考,回顾和反思20多年来中国钱币事业走过的道路,从而为中国钱币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由此,这本文集的内容,大致由三方面组成: 一是,对有关钱币的几点研究。由于对钱币的兴趣和热爱,所在工作之余,星星点点地做了一些学问,有几点学习体会。 二是,对钱币学学科理论的一点认识。1982年,中国钱币学会成立之初,对于钱币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大家的认识不同,分歧很大,尤其是从事金融研究的同志在文物部门、博物馆工作的同志,认识有很大差距。为此,我们曾组织过多次讨论,希望通过交流,逐步达成比较一致的认识。 三是,和钱币学相关的闲言碎语。这部分选编的文章,大至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在有关钱币工作会
现在选编这本文集,作者不只是为了汇集个人在钱币学的研究成果,而是更想通过对钱币学的认识和思考,回顾和反思20多年来中国钱币事业走过的道路,从而为中国钱币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由此,这本文集的内容,大致由三方面组成: 一是,对有关钱币的几点研究。由于对钱币的兴趣和热爱,所在工作之余,星星点点地做了一些学问,有几点学习体会。 二是,对钱币学学科理论的一点认识。1982年,中国钱币学会成立之初,对于钱币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大家的认识不同,分歧很大,尤其是从事金融研究的同志在文物部门、博物馆工作的同志,认识有很大差距。为此,我们曾组织过多次讨论,希望通过交流,逐步达成比较一致的认识。 三是,和钱币学相关的闲言碎语。这部分选编的文章,大至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在有关钱币工作会
这是一部对民间票帖进行实物剖析和理论探讨的学术著作,是钱币学研究和货币史研究有机结合的一个硕果。《中国山西民间票帖》首先是钱币学研究 的成果,因为它的基础 是作者掌握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从书中收录的山西票帖、票版等实物来看,其数量之众,品种之多,门类之全,都是大大超越前人的。 书中收录的山西票帖、票版等实物,数量之众,品种之多,门类之全。此外,本书还就票帖制作的社会文化内涵作了有益的探讨,使钱币学研究的视野又有新的开拓。
赵明诚与妻子李清照悉心搜求鼎彝石刻,四处摹拓传写,仿欧阳修《集古录》编成《金石录》一书。此书是我国最著名的金石学专著之一,分目录、辨证两部分,补正了前人金石著作的阙失,订正了史籍的讹误,录存了大量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次据宋刻本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