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自有宋一代目录专籍流传至今者,以崇文总目、尤袤辽初堂书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四书为最。崇文总目及遥初堂书目皆仅著录书名,不及孜订之事,未凿让者之愿。堤、陈二害,均能穷溯图书源流,有继往开来之功,为研治目录学之规范。顾晁志宋本具见袁、衢二刻,干载后犹得窥见原文。惟陈著书阙有间,今存世最早可观者,祇元抄残书四卷而已。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所辑成之二十二卷本,以聚珍字印行流传。提要犹称〔当时编辑潦草,脱讹宏多,又原帙割裂,全失其旧〕,固非原本面目也,洎后流传之本,悉从此出。清代中叶,卢文招乃治理斯书,用力最深,辑成《新订》直斋书录解题五十六卷,今存稿本,略有骏盘,然足以纠正大典本者,盖不胜枚举焉。此外,藏家时有校录之本,拾遗正讹,亦复不少。余少嗜流略之学,每
《四库全书》综录历代典籍,其规模之宏大远迈前代。据杨家骆《四库全书概述》,“《汉艺文志》著录凡六百七十八部,五万四千九百九十四卷;越时约五百九十四载,而有《隋经籍志》,著录凡六千一百五十部,五万零八百八十九卷;越时约六百五十九载,而有《宋艺文志》,著录凡九千五百四十九部,二万九千九百二十七卷;。其间公私著录,十数百起,重沓敏复,不棕究诘,兹录其要耳。自《穴志》以还,又五百载,而有乾隆开馆修书之举,《四库总目》所录,凡一万零五百八十五种,十七万一千五百五十八卷,惟历代多为守藏之策,而鲜审订之功,求其搜罗古今载籍,审订校理,以便学人之研究者,汉成帝后则以清高宗耳。 提出《总目》以集体工作为基础,绝不是要贬低纪昀在该书撰著中的决定性作用。凡读者《总目》的人都会看到,全书有其一宗旨
我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出版以后,各史陆续编制了人名索引,这些索引以四角号码为检索手段,收录各史每一页出现的人名。现将《二十四史》各人名索引汇集在一起,16开精装2册,检索极为方便。
我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出版以后,各史陆续编制了人名索引,这些索引以四角号码为检索手段,收录各史每一页出现的人名。现将《二十四史》各人名索引汇集在一起,16开精装2册,检索极为方便。
稽自有宋一代目录专籍流传至今者,以崇文总目、尤袤辽初堂书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四书为最。崇文总目及遥初堂书目皆仅著录书名,不及孜订之事,未凿让者之愿。堤、陈二害,均能穷溯图书源流,有继往开来之功,为研治目录学之规范。顾晁志宋本具见袁、衢二刻,干载后犹得窥见原文。惟陈著书阙有间,今存世最早可观者,祇元抄残书四卷而已。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所辑成之二十二卷本,以聚珍字印行流传。提要犹称〔当时编辑潦草,脱讹宏多,又原帙割裂,全失其旧〕,固非原本面目也,洎后流传之本,悉从此出。清代中叶,卢文招乃治理斯书,用力最深,辑成《新订》直斋书录解题五十六卷,今存稿本,略有骏盘,然足以纠正大典本者,盖不胜枚举焉。此外,藏家时有校录之本,拾遗正讹,亦复不少。余少嗜流略之学,每
我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出版以后,各史陆续编制了人名索引,这些索引以四角号码为检索手段,收录各史每一页出现的人名。现将《二十四史》各人名索引汇集在一起,16开精装2册,检索极为方便。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提要内容的私藏书目,对于后世目录学影响极大。 该书收入的图书达1492部,基本上包括了宋代以前各类重要的典籍,尤以搜罗唐代和北宋时期的典籍最为完备。这些典籍至今不少已亡佚和残缺,后世可据书目的提要而窥其大略。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也又分45小类;书有总序,部有大序,多数小类前有小序;每书有解题,从而形成了一个严谨完备的体系。晁氏撰写的提要不仅翔实有据,而且注重考订,内容详略得当。其介绍作者生平、成书原委、学术渊源及有关典章制度、轶闻掌故,皆能引用唐宋实录、宋朝国史、登科记及有关史传目录,并详加考证。这些材料许多今已失传,因此晁氏所撰提要内容,很多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由孙猛整理的《郡斋读书志校证》,以清汪士钟初刊本为底本,用宋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