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概》乃刘熙载论艺之作,全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及《经义概》等六部分,分别从起源、发展过程及具体做法等层面对各体文艺进行了探讨。约略言之,《艺概》一书有以下价值:一,在传统
《耕织图》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该图为康熙年间,江南士人进呈南宋楼璹《耕织图诗》,康熙命内廷供奉焦秉贞重绘而成。康熙亲自题序,并为每幅图“制诗一章,以吟咏其勤苦而书之于图”。时著名木刻家朱圭、梅裕凤奉旨镌版印制。本次编辑将楼诗原文、康熙行草释文用简体文字附于图页,方便读者阅读。
《初唐楷则丛刊:等慈寺碑》内容简介:《等慈寺碑》全称《大唐皇帝等慈寺碑》,为唐代颜师古撰文,未留书家姓名。此碑既有茂密雄健之精神,又有匀净精劲之风采,为唐楷中之另一风格,是广大书法爱好者、研习者常用的临习范本。
本书为清代晚期画家任熊所绘。任氏善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虫鱼、走兽,笔力雄厚,气味静穆,深得宋人神髓。尤擅长人物,形象多高古奇倔,得陈洪绶神韵而能别出心裁,其衣纹勾画尤其精彩,铁画银钩,极见功力。在任熊的创作中,成就的是他的四套版画作品:《列仙酒牌》、《于越先贤传》、《剑侠传》、《高士传》。本次将此四套作品汇集出版,集中反映任氏版画创作的艺术特色,以助赏玩之一端。
《唐诗画谱》为明代黄凤池编纂。他从唐诗中选出五言、七言、六言绝句各数十首,请画家为之图、书家为之书,并付之于书版。明万历三十年至四十年间,武林(杭州)顾炳编印《顾氏画谱》,宛陵(宣城)汪君出版《诗余画谱》,及《唐诗画谱》行世,论之者评为「后来居上」。书中插图为当时名手蔡元勋所绘,而刻线稳健,刃锋不露,是美术欣赏和研究的稀有珍品。
智永 陈、隋间书僧。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名法极,东晋王羲之七世孙。陈时出家,住吴兴永欣寺,人号为永禅师。入隋,住长安西明寺。善书,能兼诸体,草书尤妙。继承祖法,精勤书艺,相传在永欣寺合上临书三十年,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积年临书,所退笔头,置之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取而痉之,号曰“退笔冢”。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踏穿,乃以铁叶裹之,人谓之“铁门限”。后世书家推重之,北宋苏轼曰:“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疎淡。”又曰:“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型,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也。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外矣。”有《真草千字文》墨迹传世。
叶定莲、王义骅编写的这本《褚遂良楷书集字作品精粹》是用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雁塔圣教序》的楷书单字集成二字、四字、多字、成语、对联、古诗等书法作品形式,书中以作品示例和单字示范为主,以供读者创作使用和临摹参考;另加入四十二条知识性短文,便于读者学习和欣赏。
《点石斋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创刊,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停刊,画报内容反映19世纪末社会热点。朝政大事,三教九流,各国风俗景物,近代科学知识无不列入其中。参与创作的画家除吴友如和王钊外,还有金蟾香、张志瀛、周慕桥等17人。绘画采用西方透视画法,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简洁。
《诗馀画谱》刊行于万历四十年(1612),初名《草堂诗画意》,是根据南宋人所编选的《草堂诗馀》,因其名义,选其词作,仿其编次而成。编者从南宋人编选的《草堂诗馀》中选取了佳作一百篇(现残本存97首),除了署名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箫声咽)外,其余都是宋代词作,且绝大多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选词虽有得失,但可以算是一本较好的宋词选本。其版画主要是摹刻历代名家的画作。其绘事刻工,精妙流动,略无板滞;老松柔柳,临风伴月,尤擅胜场。编刻者在章法、场景、线纹等艺术处理上,都尽可能保留了名家原画的神韵,同时强调了木刻块面动静、虚实、刚柔的种种对比变化,在刀法上随类赋形,充分体现了徽派版画丰富妍丽的特点。校注者将原刻本中书法作品中的词作与通行本进行校对,对词作中的疑难字词
书法,指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书法作品。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书法三味》:“作字之要,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传玩,空残法书帖”诗句。今通称所作之书法作品为法书,还含有尊重作者之意。
《御制盛京赋》是乾隆皇帝东巡盛京祭祖时所创作的一篇文学作品,用以追述先人的丰功伟绩,歌颂盛京地区的富饶,怀念佐命勋臣等等。并令臣工广搜载籍,据援古法,撰写成玉箸篆、垂云篆、柳叶篆等三十二体篆文,于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由武英殿镂板刷印。《御制盛京赋:垂云篆》面世以后,因其高超的篆书书法艺术饮誉于世,不仅令人对那些只闻其名、难见其形的篆体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对后世的书法、篆刻、绘画及文字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重要的篆书临本。 今鉴于三十三体篆书《御制盛京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流传未广,知者有限,中国书店据所藏清乾隆武英殿刊三十二体篆书《御制盛京赋》中择取部分篆体刊行,希望《御制盛京赋:垂云篆》能为喜爱古文字及篆刻方面的人士提供研究、欣赏、临摹之用。 本册
《铁函斋书跋》,作者杨宾(1650-1720),字可师,号耕父,别号大瓢山人,又号小铁,生于顺治七年。少颖悟,八岁能作擘窠书,后遭家变,终身不仕,贫无所得,则挟笔墨以游。其人善书,工八分,不染宋元习气,为时所称。是书凡六卷,卷一商周秦汉三国碑帖跋,卷二晋王羲之碑帖跋上,卷三晋王羲之碑帖跋下,卷四两晋南北朝碑帖跋,卷五隋唐五代碑帖跋,卷六宋元明清碑帖跋。是书所论各碑帖均为杨氏家藏或目见之作,其辩论是非,言必有据,多有道甘苦之言。叙明以后新摹碑本,亦甚详晰,足资考证。其书详明淹博,足成一家之言。此次整理以清鸟丝栏天尺楼钞本为校勘底本,参考杨霈道光间刻四卷本编排方法,按所跋书家时代排列,重编为六卷。参校多种清钞本、刻本,并附录各本序跋。
为了让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到精美的书法作品,编者们本着推陈出新、真实可信的原则,从《三希堂法帖》刊载的墨迹真本中精选了多位名家的两百多种传世墨迹,并将后来收集到的传世墨迹补充进来编成此书。这些作品现均珍藏于各大博物馆中,价值连城,难得近观。
《庚子销夏记》八卷,清孙承泽撰。一至三卷为作者所藏晋唐至明代的书画真迹,四至七卷为刻帖和石刻,共二百一十六件。第八卷为寓目记。内容以记述、评品、议论为主,大凡作者之生平、品性,作品之风格、得失、流传、真伪等皆所关注,其所论述或承前人之论,或发己之所见,皆娓娓道来。又间插考据,罗列证据,疏通线索,也多有知见。但此书仅为「销夏」之作,所以考证之中多有舛误,大约仅凭记忆,不及查阅资料所致。虽然有所疏失,但其真知灼见仍为后人所重。《四库提要》评论说:「其鉴裁精审,叙次雅洁,犹有米芾、黄长睿之遗风。视董逌之文笔晦涩者,实为胜之。其人可薄,其书未可薄也。」附录收入孙承泽传记、序跋、四库提要、何焯撰《庚子销夏记校文》及孙承泽《闲者轩帖考》。
《书史会要》编录上古至元代的书法家传记,九卷,补遣一卷,陶宗仪撰。评论简洁、允当,系统而较详尽。《绩书史会要》一卷,作者朱谋垩。该书仿《书史会要》史会要体例而作,补有明一代书家423人,颇为完备,评语亦简明可观。
《唐诗画谱》乃明代万历年间徽派版刻的代表作。该书由集雅斋刻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编者为集雅斋主人黄凤池。选取了五言唐诗50首,七言唐诗50首,六言唐诗60馀首。每首唐诗一画一字。其版画刻线稳健,刃峰不露。尤其对配景山水的皴法,大胆地变阳刻为阴刻,颇饶趣味,在明版中不多见。其字书写者多为苏州、杭州、松江、歙县地区的书法家,其中不乏名家,如董其昌、陈继儒、俞文龙、朱杰等。书体则篆、隶、楷、行、草兼备,风格则既有二王之馀韵,也有颜、柳、苏、黄、赵之风格。校注者将原刻本中书法作品中的词作与通行本进行校对,对词作中的疑难字词及典故作了简明的注释,使得广大读者在欣赏了徽派版画的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方便地阅读和欣赏宋词的婉美。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他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坎坷人竹。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文化界、教界没有人不知道弘一法师。他的音乐和书法作品如同他洁如霜雪的人格,早已家喻户晓。中国传统文化理论讲求『文以载道』、『文如其一』、『字如其人』,崇尚人品和书画作品的同一性,认为『人品高,则书画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也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