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的一篇博士论文,它将作者以前对佛教与中国文学的研究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化和理论的升华。本文集从学术高度客观考察和分析这个结合阶段的特点,不论就佛教史领域还是文学史领域,都是前所未有的,选题本身就有创新意义。书中对卷帙浩繁的佛教文献的梳理、征引,从材料中得出结论,显示了作者有较强的文献能力和逻辑归纳能力。全书立足于纵横交错,对南朝佛教的发展、佛教思想的衍变,对南朝重要的文人和重要的文学事实同佛教的关系,作了相当全面的梳理和论述。
在中国佛教各大派别中,净土宗不是一个独立的派别,但却是影响最广泛的宗派。中国佛教宗派林立,到底有多少宗派,说法有好几种。典型的分为八大宗派,或者十大宗派,细分则更多。每一宗派都有自己的法统,一般由某一个宗师开创,然后由门人弟子传衍而形成。如禅宗最为明显,达摩是初祖,慧能大师则是真正的开山祖师,后来虽然分化为各个支派,但是传承脉络清晰。
中国佛教注重“妙有”之思想特色的真正确立,当在禅宗。惠能南宗把天台宗肇端的“唯心”倾向推到,作为标志,则是《坛经》的问世。《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被冠以“经”的一部佛教典籍,其核心思想是“即心即佛”、“顿悟成佛”。本书由尚荣编著。
本书是《中国佛教》的第二辑,内容分佛教人物和仪轨制度两部分。对中国佛教史上在译经、义解、参禅、明律、立宗判教、传道护法等方面有贡献的代表人物和传戒、度牒、清规、课诵、忏法等仪轨制度都有论述。书中各篇分别由佛教学者喜饶嘉措、吕澂、周叔迦、黄忏华、郭元兴、林子青、隆莲等执笔。此次出版前又由巨赞对全书作了审订。
中国佛教注重“妙有”之思想特色的真正确立,当在禅宗。惠能南宗把天台宗肇端的“唯心”倾向推到,作为标志,则是《坛经》的问世。《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被冠以“经”的一部佛教典籍,其核心思想是“即心即佛”、“顿悟成佛”。本书由尚荣编著。
本书第二卷内容为道教的经籍书文和教义规戒。前者除道书总集和类书外,还分门别类介绍有关教理教义、戒律劝善、方术科仪、神仙道士传、宫观名山等内容的主要典籍近百种;从浩如烟海的历代道书中撷取精华,门类比较齐全,读后可知道教典籍之梗概。教义规戒部分系统地介绍了道教教义的历史渊源、历史演变、主要内容、各派观点及其社会影响等为目前众多有关道教读物中所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