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人写《大般涅槃经》卷七,为中国书店所收藏的隋代写经,卷轴装。此经由六张纸粘连而成,前五纸纸长均为140厘米左右,其中第三纸长为143厘米,是目前海内外所见隋唐时期单纸长度最长者,弥足珍贵。现根据中国书店所藏底本原样卷轴出版。
《敦煌变文讲经文因缘辑校》,是作者和张涌泉、黄征两同志共同承担的一个项目,由张、黄两同志首先将选取作底本的原本从《敦煌宝藏》中根据照片迻录下来,然后再用另外同卷的异本分别作出校记,再由作者加以录总并依据过去阅读所得的校订加以校录。所以如此做法,主要是想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个本子的原貌,而从校记中可以看到另一些本子的原貌。由于校本持久,繁琐异常,事实上有很多意义不明显的校记。虽然如此,我们还是采用现在这种形式,以供研究者参考。至于校改文字方面,则全是我们在研读时所发现的原卷脱误。这当然不免吸收一些研究者的成果,但由于注文的累赘,也无法一一交代,只好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塔陀羅经经》是指一九二四年西湖雷塔倒塌后,在塔里发现的刻于吴越国乙亥年(九七五)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羅尼经》。
大疏内容,分为序论和解释本文两大部分。序论包括:叙所因、释题目、彰妨难。叙所因,简要地说明因明在古印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玄奘西行向戒贤等学习因明的经过。释题目,叙述对于「因明人正理论」这一题目的各种解释,末尾解释作者商羯罗主得名的由来。彰妨难,解释对于因明之名称的几种疑问。解释正文,是解释人论本文。其纲领是两颂,头一颂是:「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现,及似唯自悟。」末一颂是:「已宣少句义,为始立方隅。其间理非理,妙辩于余处。」头一颂是说因明的内容,分悟他和自悟两门。悟他是使对方相信立论者的主张,为此,要通过能立与能破的论式。似立与似破,就其目的而言,也在于悟他。而立论者的主张,是通过现量、比量得到的。为了悟他,先须自悟。似现量、似比量,其目的也是为了自悟。末一颂
大疏内容,分为序论和解释本文两大部分。序论包括:叙所因、释题目、彰妨难。叙所因,简要地说明因明在古印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玄奘西行向戒贤等学习因明的经过。释题目,叙述对于「因明人正理论」这一题目的各种解释,末尾解释作者商羯罗主得名的由来。彰妨难,解释对于因明之名称的几种疑问。解释正文,是解释人论本文。其纲领是两颂,头一颂是:「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现,及似唯自悟。」末一颂是:「已宣少句义,为始立方隅。其间理非理,妙辩于余处。」头一颂是说因明的内容,分悟他和自悟两门。悟他是使对方相信立论者的主张,为此,要通过能立与能破的论式。似立与似破,就其目的而言,也在于悟他。而立论者的主张,是通过现量、比量得到的。为了悟他,先须自悟。似现量、似比量,其目的也是为了自悟。末
《慈悲水忏法》三卷,为明正统元年阮普兴泥金写本,3册。唐知玄撰。明释若讷修治辑。经折装。书匡高19厘米,宽 8.3厘米;开本高25厘米,宽8.3厘米。半页五行,行十五字,小字六行二十字,白口,无鱼尾,上下双边。三卷为足本,湛蓝色的磁青纸,楷书。韦驮,梵文skanda(塞建陀)音译的讹略,亦称韦天将军。佛教护法天神。传说为四天王中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将之首。自唐初道宣记载其事迹以来,被安置于寺院中。其塑像一般穿古武将服,执金刚杵,立于天王殿弥勒像之后,面对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佛。卷前有明释若讷修治《慈悲水懴法》缘起和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及四大天王三幅扉画,卷末有韦驮扉画一幅。卷下末有牌记,注有“奉佛弟子阮普兴,舍财书写此経,上报四恩,下资三有,法界有情,同縁种智。正统元年
大疏内容,分为序论和解释本文两大部分。序论包括:叙所因、释题目、彰妨难。叙所因,简要地说明因明在古印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玄奘西行向戒贤等学习因明的经过。释题目,叙述对于「因明人正理论」这一题目的各种解释,末尾解释作者商羯罗主得名的由来。彰妨难,解释对于因明之名称的几种疑问。解释正文,是解释人论本文。其纲领是两颂,头一颂是:「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现,及似唯自悟。」末一颂是:「已宣少句义,为始立方隅。其间理非理,妙辩于余处。」头一颂是说因明的内容,分悟他和自悟两门。悟他是使对方相信立论者的主张,为此,要通过能立与能破的论式。似立与似破,就其目的而言,也在于悟他。而立论者的主张,是通过现量、比量得到的。为了悟他,先须自悟。似现量、似比量,其目的也是为了自悟。末一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