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历代诗词鉴赏辞书大系》中的一套,其他还有:《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宋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词鉴赏辞典》、《近现代诗词鉴赏辞典》、《古诗鉴赏辞典》。 一、本书共收入全唐包括五代各个时期、各个不同艺术流派的二百三十四位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的诗作一千三百三十四首。其中包括了现小学、中学和非文学专业大学的语文课本以及*在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背诵的唐诗篇目;千百年来流传的唐诗名篇或有名句的诗篇;唐代各个时期代表性作家的代表诗篇等。每篇诗歌后面附一篇短小的赏析文章,即为一个辞条。 二、本书正文部分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收入五、七言绝句六百十八首,中编收入五、七言律诗四百二十八首,下编收入古风、排律、杂言、歌行二百八十八首。各编中作
《水浒传(插图版)(套装共6册)》具有以下特点:1.原文:甄选经典底本,再现原版风采。2.注释:选取后世考据,逐一点校。3.译文:综合参考各家译文,引经据典力求信达雅高度完美。4.插图:配置精美插画,文图对应,相得益彰。5.批注:名家批注,奇文共欣赏。6.专用环保护眼的优质轻型纸印刷,墨韵清晰,实现一流印刷品相。7.版式设计美观大方,文字竖排,古韵淳朴。8.纯正手工线装制作,庄重典雅;精美函套,再显大家风范。9.耿绢包角,精致高档;告别胶装,实现绿色环保的出版宗旨。
浪迹丛谈是清代后期名臣梁章钜(17751849)的著作。清代学者梁章钜晚年创作了《浪迹丛谈》、《浪迹续谈》、《浪迹三谈》笔记,其中的山水笔记内容注重实证考据,风格古朴平实,与张岱的山水小品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由此可见乾嘉学风对梁氏的影响。《浪迹丛谈续谈三谈》由梁章钜所著,供相关读者阅读。
明代自中叶以后,永嘉永强这片土地,英才辈出,二都英桥王氏,簪缨相继,号称文学世家,王澈、王激、王叔果、王叔杲、王光蕴、王光美等为其尤其者。王叔杲(1517-1600),字阳德,号旸谷,明福建布政使司左参议王澈次子。其先于宋末由台州黄岩迁来永嘉,世居华盖乡二都英桥里。他自小聪颖好学,自经史外,凡山经、地志、星历、堪与之书,无不旁窥心领。嘉靖九年(1530),年十四,其父澈在京师官兵的部郎,遂偕兄叔果随父至京就学,学业益进。嘉靖十三年,母潘恭人卒于京师,他待父扶榇归葬半山,守庐墓。二十二年癸卯,年二十七举于乡。次年,应礼部试未捷。其后,居乡侍春老父,淡于名利,久不赴考。会倭寇动掠沿海,叔父沛、族史行,均抗倭死。他认为战守不筑营厽,进退无据,难以立于不败之地,建议筑永昌堡,并董理其事,堡成,遂为
何瑭是中州古代一位正直的官员,一位的学者和诗人,一位在当时及后世都颇有影响的人物。何瑭字粹夫,号柏斋,明成化十年(1474年)十月生于怀庆府武陟县头铺营(今河南省武陟县何营),数岁时其家迁居府城(今沁阳市)。明时怀庆府治即河内县治,故史载何瑭籍贯有河内、武陟两种说法。何瑭自幼聪明好学,弘治十四年(1501年),二十八岁时中河南乡试名解元,次年进士及第,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职,参与纂修《孝宗实录》。《实录》修成,因功晋升为修撰。当时宦官刘瑾窃夺朝政大权,专横跋扈,有一天接见翰林院文士,众人见到刘瑾皆跪拜,唯有何瑭只作了一揖。刘瑾为宠络人心,赠给文士们每人一把川扇,文士接住扇子,又跪拜谢恩。何瑭鄙弃这种卑躬屈节的谄媚相,忍不住说:“何跪而又跪也?”刘瑾听见,很不高兴,问说话者的姓名,何瑭自
昆城是一个镇子,镇子是一个江湖。江湖上总是人物飘动,险事暗生。作品写了昆城的人与事,时间跨度数十年,其中既有不一样的爱恨和生死,也有背尸工、酒徒、失独老人等奇异人物,但更多的是呈现人们平常生活中的独特内心。一个江南小镇,演出着众生世相。《昆城记(钟求是自选集)》辑录了作家钟求是的十一篇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抢先发售于《收获》《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刊物。
本书是一本介绍在培养孩子时间管理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的社科类书籍。该指导手册分别从儿童学习动机、学习氛围、学习观念、学习计划、学习盲点、学习效率6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建议,给出了诚恳、合理的50点切实可行的建议。
本书为明代潮州文献价值的大型文选之一——《潮州耆旧集》的点校本,原书为清道光年间顺德人、潮州府学教授冯奉初所辑,共37卷,收录了明代宣德至明清鼎革两百多年中潮州地区20家的著作。点校底本选用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潮州会馆影印香港冯平山图书馆藏道光原刻本,道光原刻本校勘较精,且影印时又做了一些校勘。点校者花费十年时间,广搜资料,反复查考,遵循古籍整理原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精心的校勘。本书的校勘出版,对于潮汕地域文化乃至我国整个明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意义。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对宋元南戏的渊源、流变做了考论,从宏观、流动的角度来考察南戏的流变,考察了南戏在元代与北曲杂剧的交流与融合情况以及对南戏发展的影响,论述了南戏与明清传奇、清代花部以及近代地方戏的联系。下篇分别对《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荆钗记》、《白兔记》等南戏经典剧目的产生年代、作者、本事演变、版本流变等做了详尽的考述。全书以对具体材料的考证与辨析为基础,加以论述,并提出观点。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排行第九,因称元九,河南洛阳人,唐代有名诗人。年少即有才名,十五岁明经及第。与白居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元和体”。元稹传世作品以悼亡诗、艳体诗及传奇《莺莺传》成就*大程度,名作有《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所著《元氏长庆集》一百卷,今存六十卷。本书以影宋钞本《元氏长庆集》六十卷为底本,又据其他参校本选集或总集收外集补遗六卷、外集续补二卷,录与元稹有关资料及篇目索引,方便读者参考。
本書原屬我社『兩浙作家文叢』的一個品種,為豎排簡體本。今改為豎排繁體本,列人『浙江文叢』予以重刊。此次重刊,我們主要訂正了原書一些明顯的疏漏。本書輯校者胡雪岡先生年近九十,仍不辭辛勞將書稿細緻校讀一遍。本書增補的高則誠佚詩三首、佚文二篇和數則傳記资料,即是他校讀後的顯著成果。
《浙江文丛:周行己集》是北宋学者周行己著作的结集。周行己一生著作颇丰,有《浮沚文集》十六卷,《后集》三卷,宋、元、明、清各有刊行。今尚存清《四库全书》及永嘉《敬乡楼从书》中。此外还有《易讲义》及《礼记讲义》等传世。行己之学启蒙于皇祐,受业于关洛,传播于永嘉,鼎盛于陈叶。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全祖望都认为周行己是永嘉学派开山祖,对以后温州学术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
《民国首版学术经典丛书·第2辑:宋学概要》是“民国首版学术经典”系列丛书其中的一本,《民国首版学术经典丛书·第2辑:宋学概要》旨在完成一部以宋学内容为主,与黄宗羲先生《宋元学案》并行的宋学著作,以弥补其诸多不足,为后世学者找到研究宋学的门径和通路。作者倡导读者不要以复古眼光看宋学,不要以封建产物去看待宋学。
钱大昕博综群藉,著述宏富,于经史子集,都有建树。擅名者如《甘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等,均获誉当时,盛传后世,称为经典。《十驾斋养新录》并《余录》凡二十三卷,学术札记,涉及经学、小学、史学、官制、地理、姓氏、典籍、词章、术数、儒术等诸多领域。其考镜源流,匡辨伪讹,索微烛幽,“皆中正之论”,为后人称赏,被学者视为典范。是书初刊于清嘉庆九年(1804),加有“嘉定钱氏潜研堂全书”本,光绪二年(1876)浙江书局本,“万有文库”本,“国学基本丛书”本,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台湾世界书局排印本,香港崇文书店排印本。本书据商务本为底本,逐条校以史志文献,对异文及手民之误,并出校记,为目今最完备的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