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早年致力于反清复明,明亡后披发入山,隐身、授徒、著书凡四十余年。隐居期间,先生以 述往以为来者师 (《读通鉴论》卷六)的态度,以 六经责我开生面 的创新精神,对历代统治者,尤其是明代统治者的成败得失进行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反思。写下了大量富有独创性见解的著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天文、地理、训诂、考据等诸多方面。凡500余万言。 同治四年,1865年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弘扬船山学说,特在南京设局重刊《船山遗书》,计收著作56种,288卷。光绪年间,又补刻了6种,10卷,附于其后。共计62种,298卷。通称 金陵本 或 曾刻本 。后者也被称为 衡阳补刻本 。 本次出版的简体横排版,即以 金陵本 为底本,在内容上完全忠实于底本,其他版本适当参照。
《世界博物馆全书C(全10册)》由红糖美学著
《龙眠风雅全编(套装共10册)》为明末清初桐城人潘江所辑,包含《龙眠风雅》和《龙眠风雅续集》两种,共计92卷,收录作者553人,诗作14874首,近300万字。 龙眠 即桐城境内的龙眠山,借以代指桐城。全书以诗歌选集的形式,集中展现了明代三百年,尤其是自万历以来到清初一百年中桐城一邑诗歌创作的繁荣景象,表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的众生相,反映出易代鼎革之际封建社会的现实状况。
全唐诗词语通释编纂组编纂的《全唐诗词语通释 (共6册)(精)》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和五代顺 序选例,收录《全唐诗》和《外编》及新近发现材料 中所收2200多位作者近5万首之多的唐诗词目。同一 词语词面之不同义项,尽量从细析出,并广采书证, 证实义项。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援引例证以证明义项。 总之,本书就是将唐诗中有关的词语、成语、典故、 俗语、熟语、职官、文物典章及难度较大的人名、地 名等,加以解释。书后附录笔画检索和四角号码检索 等。 《通释》穷尽式地搜集《全唐诗》的词目,吸取学术界的*成果,对《全唐诗》词目作全面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其学术价值和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收词全。如上述所言,举凡唐诗中的词语、成语、典故、俗语、熟语、职官、文物典章及难度较大的人名、地名等,均广采博收。第二,发明多。
本书收集陈登原已出版或未出版图书及论文, 并附有其长子所撰陈氏年谱。从类别上分, 主要包括哲学类、经济史类、文献学、教材类、文化史类、文学类等。
本书系《明实录》的分类辑录,保持了原书的编年体例,以年系月,以月系日,以日系事,并将原书的甲子纪年、纪日,换算成公元纪年和农历纪日,一一加注。全书按朝代顺序编纂。所收集的史料内容,包括:(一)明廷对南方和西南各省民族地区的开拓与统治的建立;(二)民族地区军政建置沿革及其吏治;(三)土司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变迁;(四)明廷对民族地区各民族的军事征剿与民族抗争:(五)民族风俗、宗教信仰与教育;(六)朝贡与税赋制度、徭役及土兵征调;(七)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民生;(八)西南疆域与边事等。为方便检索和查找,所记载的每一事项,均提纲挈领,拟定一个标题。又将标题按辑分别编成目录,置于各辑正文之前。
《于北山年谱著作三种之一:陆游年谱》为学者于北山生前代表撰著,于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的陆游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于北山编撰年谱,一改此前年谱纯客观记录之作法,融年谱、评传为一体,关键处不乏自己的评论、分析,体现了学术进步之迹。
昭的啸亭杂录一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清代笔记。书中保存了大量有关请道光初年以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典章制度、文武官员的遗聞轶事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宝贵史料。作者记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所记史事多不见于它书记载。因此,魏源著的圣武记、李桓编辑德国朝耆獻類徵以及清史稿等书均从中取材不少,清史研究者也经常参考引用。 如关于图海用兵征服察哈尔事件,卽不见于清史列傳圖海傳,清史稿中虽曾涉及,但极为简略。而本书圖文襄用兵一條,不僸備載圖海用兵征察哈爾的详细经过,并且透露了圖海之所以能够担任副帅的真正原因:“吴三桂既判,察哈爾復蠢动,事聞,聖祖憂之。孝莊文皇后曰:‘圖海才略出衆,可當其責。’上立召公,授以將印。”這短短的一段文字,反映出孝莊文皇后在清初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癸酉之變
《水浒全传》是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书中讲述了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反抗官军、杀富济贫的故事。它产生于明代,是作者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整理加工、创作而成。小说故事分成两个部分,在宋江受招安前是梁山英雄发展壮大、对抗朝廷的传奇;受招安后是起义军为国尽忠、损失殆尽的悲剧。《水浒全传》的校勘,以尊重底本为原则。凡底本文字可通者,则一律不作校改。
《百花诗笺谱》为清末天津文美斋刊印,张兆祥绘,计100幅。刊行后风靡全国,为我国古笺谱的代表作之一。此次以线装古籍本四色刊印,*程度复制原作的艺术气质。《百花诗笺谱》为清末天津文美斋刊印,张兆祥绘,计100幅。刊行后风靡全国,为我国古笺谱的代表作之一。此次以线装古籍本四色刊印,*程度复制原作的艺术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