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编选Z早、影响Z为深远的一部诗文总集,所选作品从周代至南朝梁代,近八百年,时间跨度之大令人惊叹;书中精选了130位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所以称《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成书后,因其内容博大、选材精审等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畴人传》是我国*部有关历代天文学家、数学家及其学术贡献的传记体专著。《畴人传合编校注》序言中说明其宗旨是为了 综算氏之大名,纪步天之正轨 ,即以人物为纲纪,内容涵盖历代天文、数学家的学术活动、数学成果和数学思想,因此也可视为我国*早的数学史与天文学史的通史性著作。《畴人传》由干嘉名儒阮元(1764-1849)主持编撰,而实际承担具体撰述工作的是数学家李锐(1769-1817),阮元门生周治平也受命参加了校录工作。 由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和天算家李锐等编撰的《畴人传》开启了编写我国编写科学家传记的先河,以后又有罗士琳、华世芳、诸可宝、黄钟骏等名家续补了以后各编。这是具有十分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是研究中国科技史的经典,至今依然是研究科技史的之书,是古今中国科技史著作中被引用频次*多的著作,国内外均有专门研
《汉魏六朝诗选》选录从汉兴到隋亡八百年间的约三百首诗作,其诗歌按汉诗、魏诗、晋诗、宋诗、齐诗、梁诗、陈诗、北朝诗和隋诗分为九部分,选择每一时代最重要的诗人和诗作,进行诗人简介、题解和注释,并在题解部分概述重要的诗歌形式,对篇幅较长的诗歌还在每一层次之后增添内容简析。前言部分分析了汉魏六朝诗歌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本书作为古典文学名家精心遴选的选本,可使读者了解汉魏六朝诗歌的精华。
《何典》是一部奇特的中国古典小说,它的艺术性是令人难忘的,采用了别是一格的“幽默”文体。小说通过“下界阴山”“鬼谷”中的“三家村”土财主活鬼一家两代的不同遭遇,讽刺了阴曹地府。它一反旧小说的所谓“文人气”,无章无典,无规无矩;满目脏字却不下流,油嘴滑舌却很严。
《大师的国学课15·了如指掌·国学馆:文字学启蒙》讲述了文字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之一,它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演变等。我国的汉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因此作为研究一切历史文化的先行学科的文字学在中国特别发达,在古代被称为“小学”。中国的文字学除了对文字的研究外,还包括对音韵、训诂的研究。《大师的国学课15·了如指掌·国学馆:文字学启蒙》由作为中国文字学研究巨擘胡朴安先生的《文字学ABC》和杨树达先生的《中国文字学概要》合集而成,二书内容均简明扼要,浅显易懂,双剑合璧。
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工作的进展,我们组织了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选择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比较重要的典籍,采用了所能得到的善本,进行深入的整理。因各类典籍情况差异较大,整理的方式也因书而异,不求一律,或校勘,或标点,或注释,或辑佚,详见各书的前言与凡例。丛刊的目的,是地为学术界提供一套承载着中国古代学者文学研究成果的,内容更为准确、使用更为方便的基础资料。
《大师的国学课15·了如指掌·国学馆:文字学启蒙》讲述了文字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之一,它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演变等。我国的汉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因此作为研究一切历史文化的先行学科的文字学在中国特别发达,在古代被称为“小学”。中国的文字学除了对文字的研究外,还包括对音韵、训诂的研究。《大师的国学课15·了如指掌·国学馆:文字学启蒙》由作为中国文字学研究巨擘胡朴安先生的《文字学ABC》和杨树达先生的《中国文字学概要》合集而成,二书内容均简明扼要,浅显易懂,双剑合璧。
本书是关于古籍整理方面一部非常实用的教材类读物。作者黄永年根据自已多年从事古籍整理的经验以及古籍整理自身在方法、工序、相关知识上的特点,将全书分为八章阐述,包括:底本、影印、校勘、辑佚、标点、注译、索引、其他,涵盖了古籍整理的各个方面。全书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也有一些理论上的总结,系统性强,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笔娴雅流畅,通俗易懂。尤适合于文献学专业的青年友们入门之用,对于与古籍整理有关的学科研究人员也有很朋的辅导作用。
本书收集了现存曹端的所有学术论著、文集和明清以来有关研究资料。曹端生活在明朝初期,曾任山西霍州、蒲州学正二十余年,是当时的学者、理学家,《明史》本传称“论者推为明初理学之冠”。其学术务求躬行实践,以静存为要,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特点和无神论倾向。其理学思想,继承了宋代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的理论,并有所发展,尤其推崇朱熹。文章中还收集了曹端对家庭、教育子女方面的论述和古代格言,体现了曹端的儒家伦理思想和正统道德观念。研究资料中有传记、年谱及序跋等,是研究曹端思想比较适用的一部书。
在中国小说史上,隋代历来是一个被人忽视的环节。众多的小说史著作,有的对隋代一笔带过,有的甚至略而不提。诚然,这裹有客观原因:隋朝国祚短促,文化积累的时间有限,自然小说作者不多,留存的作品更少,研究的空间确实不大。然而,随着学术研究的逐步深化和细化,对隋代小说的整理和研究也应该开拓新的格局。大宏此书,正是这一领域的一顼令人欣喜的新成果。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且广为流传的较重要的一部韵书。其为北宋官修韵书,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等奉旨在《切韵》《唐韵》基础上增广而成。收字26194字,分为206韵。全书按四声分卷,其中平声字较多又分为上平、下平两卷,是为五卷。
《焦氏易林》源于《易经》,然与之又有迥异独特之处。《易经》共有卦爻辞450条,《易林》有4096占卦变之辞,较之《易经》卦爻辞有10倍之多,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内容。《焦氏易林》则在六十四卦基础上复变六十四,亦即一卦变六十四,六十四卦变四千零九十六卦。这样,六十四卦中的一卦变为另一卦称之为“之卦”,然后在“之卦”后配以相应的文辞,即所谓的四言诗卜辞。《易林》占辞与《易经》卦爻辞同是占辞,但《易林》皆为统一的四言诗格式(偶见三言诗),而《易经》则无此统一格式。《易林》是四言诗无疑,就像《诗经》那样,只不过简短而已!故有人赞日:“古雅玄妙”,“世人无识,但以占卜书视之。”“异响幽情,深文急响”,“简妙”。“《易林》以理数立言,文非所重,然其笔力之高,笔意之妙,有数百言所不能尽,而藏裹迥翔于
本书是作者倾注十年心血的力作,于农桑“作劳之暇,每以笔墨自随,时时辍耕,休于树阴,遇事肯綮,摘叶书之……萃而录之,题日《南村辍耕录》”(元孙作《南村辍耕录叙》)。书中记载了元代帝王谱系、历史沿革,和对金石古器、珍稀法帖、书画裱轴、曲谱药方、天文历法、玺印碑铭、扶乩符谶等文化秘籍的考辨识鉴,并提供了参考文献。作者精于鉴赏和书法,载录了经目的法书、书谱和稀见碑帖。同时对元杂剧院本类目、戏曲流变及民俗民风亦多所探究记述。通过独特的社会视角,发掘出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元代社会风貌,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给今人以有益的启迪。
《墨庄漫录》本书卷一兄弟相代北扉乃盛事条提到伯父宾老(文简公)倪老,卷五廖明略汝坟驿壁题诗条提到从伯康孙(曼老),卷七砚石评条提到伯父毅老。
苏洵字阴允,人称老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禅符二年(一○○九),卒于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享年五十八岁。 洵出身寒微,少喜游荡,年已壮犹不知书,其父苏序亦纵而不问。年二十七始大发愤,然屡试不中。嘉佑初挈二子入京,以雷太简、帐方阵荐,得识欧旸修,为座上客。修称其文有厚之风,并荐陶于朝。修知礼部贡举,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第。自是父子三人名动京师,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苏氏文章辽擅天下。以修举荐,朝廷两次召陶试策论于舍人院,陶辞不就,遂除洵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礼书,以陶为霸州文安县主簿,舆陈州项城令姚辟阳令眺辟共主修撰。书戍,方奏未报,赍志以殁。 苏洵一生著述甚富,有藩蕴一百卷(舆眺与合修)、谥法三卷、易传十卷(未完稿,后由
本书是中国古代田园诗鼻祖晋陶渊明诗文辞赋作品的笺注本。以毛氏汲古阁藏宋刻《陶渊明集》十卷本为底本,参校宋元诸本及总集、类书,笺注重于史实、本事、名物、地理、人物,并单列评析一项,于诗文作意,发隐抉微。末历代和陶诗六种及年谱简编、作品系年,语词、人名、篇名索引三种,是陶集注本中的集成之作。
《雪堂所藏古器物图说(外9种)》主要收录罗振玉读碑札记及有关古器物的论著。有《存拙斋札疏》、《读碑小笺》、《眼学偶得》、《俑庐日札》、《石交录》、《古器物识小录》、《雪堂所藏古器物圆说》、《古器物范图录附说附古器物范图录》、《金泥石屑附说附金泥石屑序》、《蒿里遗珍考释》等九种。为作者对古器物和碑刻研究的学术著作,作者为文物大家,且嗜好文物古器物鉴赏,学术价值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