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成功刻画了近五百个人物形象,对后世影响很大。本书精心绘制的二百一十余幅地图将书中各重大事件、战役等直观地表现出来,文图互动,彼此印证,对读者欣赏和研究该小说会有很大的帮助。
《随园诗话》是清代袁枚论诗的主要著作,集中体现了他作诗尚性灵的主张。正文共十六卷,补遗十卷。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本次整理,以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随园自刻本为底本,参校众本。
《水浒传》是一部经过宋元两代数百年的酝酿、积累而最终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它集合了水泊梁山英雄好汉生生死死的悲壮故事,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理想、感情和才思。贯穿小说始终的,是一种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忠君报国”思想,和具有浓重平民色彩的英雄主义精神。《水浒传》塑造了一大群性格鲜明、光彩夺目的传奇英雄:果敢刚烈的武松,忠勇莽直的李逵,粗鲁质朴的音智深,悍勇精明的石秀,仗义干练的宋江等。明代大思想家李贽热烈地称赞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水浒传》继随了宋元话本的传统,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千锤百炼出生动的、极富表现力的、异常丰富多彩的文学语言,堪称炉火纯青。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
这部笔记小说集对研究汉末、魏晋间的历史、哲学、语言、文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书中所用文字却有不少古体僻字或是当时的口语、方言,不易索解。朱铸禹先生选用了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宋绍兴刊本为底本,校注的范围不限于世说新语本文,也包括刘孝标的注文,并采用各家的校注,包括近现代的专家们的论点及国外研究者的注释,古人的评语,对人物的异称注了本名,是一部汇集各家成就的整理性著作。
《三言二拍·下(套装共4册)》五本小说中精选了25篇古代白话小说。“三言”部分采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校注本,“二拍”部分采用北京同心出版社杨惠文校注本。这两个校注本都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明代尚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