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词语通释编纂组编纂的《全唐诗词语通释 (共6册)(精)》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和五代顺 序选例,收录《全唐诗》和《外编》及新近发现材料 中所收2200多位作者近5万首之多的唐诗词目。同一 词语词面之不同义项,尽量从细析出,并广采书证, 证实义项。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援引例证以证明义项。 总之,本书就是将唐诗中有关的词语、成语、典故、 俗语、熟语、职官、文物典章及难度较大的人名、地 名等,加以解释。书后附录笔画检索和四角号码检索 等。 《通释》穷尽式地搜集《全唐诗》的词目,吸取学术界的*成果,对《全唐诗》词目作全面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其学术价值和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收词全。如上述所言,举凡唐诗中的词语、成语、典故、俗语、熟语、职官、文物典章及难度较大的人名、地名等,均广采博收。第二,发明多。
《百花诗笺谱》为清末天津文美斋刊印,张兆祥绘,计100幅。刊行后风靡全国,为我国古笺谱的代表作之一。此次以线装古籍本四色刊印,*程度复制原作的艺术气质。《百花诗笺谱》为清末天津文美斋刊印,张兆祥绘,计100幅。刊行后风靡全国,为我国古笺谱的代表作之一。此次以线装古籍本四色刊印,*程度复制原作的艺术气质。
随着时间的流逝,尤其因为近代以来,整个中国社会状态、文化观念的变化,使得这些集子难以重刊,一般读者都不太容易见到了,所以值得出版和介绍。这次选编整理的这本《湖南女士诗钞》,就是从清代众多湖湘女性诗集中选择的三种具有代表性的集子。 一是《湖南女士诗钞所见初集》,为长沙女诗人毛国姬与其弟毛国翰搜罗选辑,沈道宽审阅;二是《湘潭郭氏闺秀集》,主体为湘潭女诗人郭润玉于道光十七年(1837)所编,其夫李星沅作序,并于是年刊刻;三是《碧湘阁集》,系民国女诗人宁乡陈家庆的诗、词、文集,民国二十二年(1933)刊刻。
《山谷先生诗集》,分《内集》《外集》和《别集》。《内集》南宋建炎(宋高宗赵构年号间洪炎(山谷外侄,江西南昌县人)所编,任渊作注。《外集》系山谷自名为《焦尾敝帚》的原稿,南宋中史容作注。《别集》史温编注。书成之后,为历代学者所重视。《黄山谷诗选注》从各集中拣选一部分语意明朗、易于理解以及有关山谷生平事略之诗,辑为一册,以飨读者。编目仍按三集次序,注解采用三集原有的一部分,不足补充,力求精简,其他则加以说明。
《杜工部诗集辑注》共计二十三卷,其中诗二十卷、文赋二卷、集外诗一卷。共计收诗1457首,文赋23篇(对于杜甫文赋的注释,朱本首开其端)。同其它注本相比较,朱本“于经史典故及地里职官,考据分明。其删汰猥杂,皆有廓清之功”(仇兆鳌《杜诗详注?凡例》)。这与朱鹤龄精于经史典故、职官制度及地理学研究有密切关系。朱本对宋以来的丰富而庞杂的杜诗学遗产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整理,既不遗漏任何一条有价值的见解,又不放过任何一条有影响的误解,做到扶正驳谬、去伪存真。诚如其“凡例”所言:“宋人注杜诗多不传,惟赵次公、黄鹤、蔡梦弼三家得阅其全注,中有当者悉录之。”例如,杜甫与李邕初次见面的时间、地点问题,《新唐书?杜甫传》云:“客齐赵问,李邕奇其才,先往见之。”而宋人赵次公据杜甫《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之“
一九九六年,《全唐代诗格校考》一书面世。本书出版后,得到中外学术界的好评。 一般来说,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作为專有名词的“诗格”是到唐代才有的。不过,在唐代以前,也已经出现了类似于“诗格”的著作。 诗格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是某一类书的名稱。作为某一类书的專有名词,其范围包括以“诗格”、“诗式”、“诗法”等命名的著作,其后由诗扩展到其他文类,而有“文格”、“赋格”、“四六格”等书,乃至“书格”、“字格”之类,其性质是一致的。 诗格在形式上经常是由若干个小標题构成的,这些小标题往往是以一个数词加上一个名词或动词而构成的片语。
此总集所录分绝诗、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宋时期作品。版本为明内府彩绘插图本,作为皇家课业的基本教材,装祯极为讲究,尤其是书中的插图,笔触细腻,人物刻画细致入微。而所用的天然矿物颜料,更使画面艳丽夺目,历经数百年而不退色,令人叹为观止。此影印本亦因此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本书以陈铁民的《王维集校注》和李景白的《孟浩然诗集校注》为底本,从中选出王维诗168首、孟浩然诗117首。选诗着眼于名篇佳作,并尽量照顾到不同题材、体裁和风格的作品,以便读者对诗人生平行踪和诗歌创作获得比较全面的了解。底本中有极少数文字和标点,本书作了不同的处理。入选诗歌大体按写作年代先后编次,凡不能考定年代的作品置于末尾。王维诗基本上按已编年的《王维集校注》编次,其中极少数作品,按我对其写作年代的不同看法有所调整。孟浩然诗底本是依诗体编次的,故参照今人对孟浩然生平的考述,重新编次。注释按照出版社的要求,尽量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点评是作者对诗作吟咏欣赏品味的心得体会,既揭示其感情意蕴,更侧重从构思、章法、语言、韵律、意象与意境的营造以及风格等方面,点评其艺术表现特色。根据作品的不同
《王摩诘文集(套装共2册)》包括《王摩诘文集·一》、《王摩诘文集·二》共2册。卷一为赋歌诗赞,卷二为书序记文赞,卷三为表状,卷四为应制、唱和、酬答,卷五寄赠、山水,卷六山水,卷七碑,卷八碑、墓志,卷九饯送、留别、游览,卷十逆旅、杂题、哀伤等。此本据国家图书馆藏本影印。
在祖唐祧宋尤其是宋诗一度占主导地位的晚清诗坛,除了张之洞以外,俞明震可算是唐宋兼取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终其一生,爱国开明,诗歌创作成就突出,无愧得江山之助。然其所作留存无多,一共只四卷数百首。唯中精品,且由于俞氏家族与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历史人物诸如曾国藩、陈之立、蒋经国等的特殊关系,《觚庵诗存》的历史文献价值早已突破了文学与文学史的界限。本本由苏州大学近代文学专家马亚中教授标校整理,除充分利用归期刊对原诗进行标点出校外,标校者还河里拣笔,附录了大量相关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上海图书馆所藏有关俞明震履历的光绪戊子科《顺天分试硃卷》材料及浙江和绍兴图书馆所藏有关著者家世的《俞氏宗谱》材料等。
《秋蟪吟馆诗钞》以1914年铅印本为底本。录金和诗作八卷,卷一为《然灰集》、卷二为《椒雨集》上、卷三为《椒雨集》下、卷四为《残冷集》、卷五为《壹弦集》、卷六《南栖集》、卷七为《奇零集》、卷八《压帽集》,另收录《来云阁词钞》和《秋蟪吟馆文钞》,附录一为《秋蟪吟馆诗文补遣》、附录二为《相关传记及序跋资料辑录》、附录三为《相关评论资料选辑》、附录四《诸交交游酬唱哀挽题集诗文选辑》、附录五为《金亚匏先生年谱简编》。
《杜工部诗集辑注》共计二十三卷,其中诗二十卷、文赋二卷、集外诗一卷。共计收诗1457首,文赋23篇(对于杜甫文赋的注释,朱本首开其端)。同其它注本相比较,朱本“于经史典故及地里职官,考据分明。其删汰猥杂,皆有廓清之功”(仇兆鳌《杜诗详注?凡例》)。这与朱鹤龄精于经史典故、职官制度及地理学研究有密切关系。朱本对宋以来的丰富而庞杂的杜诗学遗产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整理,既不遗漏任何一条有价值的见解,又不放过任何一条有影响的误解,做到扶正驳谬、去伪存真。诚如其“凡例”所言:“宋人注杜诗多不传,惟赵次公、黄鹤、蔡梦弼三家得阅其全注,中有当者悉录之。”例如,杜甫与李邕初次见面的时间、地点问题,《新唐书?杜甫传》云:“客齐赵问,李邕奇其才,先往见之。”而宋人赵次公据杜甫《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之“
《湖海文传(精)》、《湖海诗传》是清代中期两种的诗歌和文章选本,皆受好评。阮元称《湖海文传》实与《诗传》并重,而尤重于诗。《湖海文传》的编选经过长期酝酿和积累,成书在嘉庆十年,由王昶孙绍基刻于道光十七年,同治五年刻成。《湖海文传(精)》七十五卷,选181位作者,823篇文章,涉及文体28种。入选文人有王鸣盛、邵齐焘、戴震、纪昀、钱大昕、毕沅、王念孙、段玉裁、章学诚、彭绍升、汪中、阮元、王引之等,多为一代学术翘楚。文体以考证类的论、辨、序、跋、书以及学者的传记文类最为重要,文学性选文少,形成其以学者之文、学术之文为主的特色,反映出乾嘉时代的文章风气。《湖海文传》也有辑佚和校勘价值,所载大家文章与通行本文字颇有不同,可以与其文集作比勘。
钱惟演,北宋大臣,西昆体骨干诗人。字希圣,钱塘人。吴越忠懿王钱俶第十四子,刘娥之兄刘美的妻舅。从俶归宋,历右神武将军、太仆少卿、命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累迁工部尚书,拜枢密使,官终崇信军节度使,博学能文,所著今存《家王故事》、《金坡遗事》。 这本《钱惟演集(精)》收录了其创作的作品。
《杜工部诗集辑注》共计二十三卷,其中诗二十卷、文赋二卷、集外诗一卷。共计收诗1457首,文赋23篇(对于杜甫文赋的注释,朱本首开其端)。同其它注本相比较,朱本“于经史典故及地里职官,考据分明。其删汰猥杂,皆有廓清之功”(仇兆鳌《杜诗详注?凡例》)。这与朱鹤龄精于经史典故、职官制度及地理学研究有密切关系。朱本对宋以来的丰富而庞杂的杜诗学遗产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整理,既不遗漏任何一条有价值的见解,又不放过任何一条有影响的误解,做到扶正驳谬、去伪存真。诚如其“凡例”所言:“宋人注杜诗多不传,惟赵次公、黄鹤、蔡梦弼三家得阅其全注,中有当者悉录之。”例如,杜甫与李邕初次见面的时间、地点问题,《新唐书?杜甫传》云:“客齐赵问,李邕奇其才,先往见之。”而宋人赵次公据杜甫《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之“
元代方回所编《文选颜鲍谢诗评》四卷,专取《文选》所录颜延之、鲍照、谢灵运、谢瞻、谢惠连、谢脁之诗,各为论次。黄稚荃1932年开始针对方回所评加以补充,广收材料、细致排列,1945年手抄成《文选颜鲍谢诗评补》四卷。体例上保持了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的原有编次,在此纲目下扩充之。林孔翼对此手稿本所引文献重新核对,并出校记。黄氏此稿成成六七年来,从未公开出版。影印此书,一方面对颜、鲍、谢等南朝诗歌研究有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真实保存黄稚荃的书法真迹,将这位"蜀中才女"的书法造诣展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