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从先秦到明代的千古传世美文,是中国古代名家名篇的合集。本辑精选通行底本,延请专家校注,配以双色版画诠释文章内容,延展文章意境;从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古圣先贤智慧,使传世典藏存世弥久。
本书收录了蔡召华传世诗集《爱吾庐诗钞》、《细字吟》、《草草草堂草》、《缀玉集》。其中《缀玉集》为集《玉台新咏》之诗句而成者,颇具巧思,读者叹为巧夺天工。
阮籍(210-263),字嗣宗,魏晋之际诗人,的“竹林七贤”之一。他身处乱世,虽有“济时志”,也只好佯狂避世,力图从诗歌、哲学、音乐和酣饮中寻找安慰。本书所选其八十二首《咏怀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有着重要的地位。诗人以优美飘逸的笔调抒发其浓郁的“忧生之嗟”,通过历史典故、神话传说、飞鸟意象、审美距离等多种象征手法,化实为虚,使人生的苦难与艰险在诗人笔下变得空灵甚至潇洒,为后代诗人抒情言志提供了一个样板,被誉为“旷代佳作”。本书翻译是美籍不者吴伏生与英国诗人格林鹿山的合作成果,为阮籍《咏怀诗》个诗体汉英对照译作。
《湖海文传(精)》、《湖海诗传》是清代中期两种的诗歌和文章选本,皆受好评。阮元称《湖海文传》实与《诗传》并重,而尤重于诗。《湖海文传》的编选经过长期酝酿和积累,成书在嘉庆十年,由王昶孙绍基刻于道光十七年,同治五年刻成。《湖海文传(精)》七十五卷,选181位作者,823篇文章,涉及文体28种。入选文人有王鸣盛、邵齐焘、戴震、纪昀、钱大昕、毕沅、王念孙、段玉裁、章学诚、彭绍升、汪中、阮元、王引之等,多为一代学术翘楚。文体以考证类的论、辨、序、跋、书以及学者的传记文类最为重要,文学性选文少,形成其以学者之文、学术之文为主的特色,反映出乾嘉时代的文章风气。《湖海文传》也有辑佚和校勘价值,所载大家文章与通行本文字颇有不同,可以与其文集作比勘。
元代方回所编《文选颜鲍谢诗评》四卷,专取《文选》所录颜延之、鲍照、谢灵运、谢瞻、谢惠连、谢脁之诗,各为论次。黄稚荃1932年开始针对方回所评加以补充,广收材料、细致排列,1945年手抄成《文选颜鲍谢诗评补》四卷。体例上保持了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的原有编次,在此纲目下扩充之。林孔翼对此手稿本所引文献重新核对,并出校记。黄氏此稿成成六七年来,从未公开出版。影印此书,一方面对颜、鲍、谢等南朝诗歌研究有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真实保存黄稚荃的书法真迹,将这位"蜀中才女"的书法造诣展现于世。
西汉至隋朝的诗歌,以前亦常称为八代诗,起讫时间约自公元前200年至公元600年,前后包括800余年的创作和流传历史。这是我国诗歌从《诗经》、《楚辞》到唐诗之间一个漫长而重要的阶段,在诗歌史的长河中,堪称是《诗》骚之流、唐诗之源。 本书选150位诗人,530余篇作品,其中包括无名氏作品100余篇。对选入的作品选分朝代,然后大略依照诗人生年顺序排列。由于划分朝代在先,而诗人归入哪个朝代是按惯例以他最后出仕来定的,于是有时不免与年龄排序舛逆,因此出现年长的诗人反而排列在后,并由此而出现同时酬唱的诗篇分属不同朝代的情况。对此祈请读者鉴这,好在此类例子并不多。撰写诗人简介、诗篇题解、注释、评析,对往哲今贤的意见多有参考,凡引用均予注明。诗歌正文一般不作较记,如其异文有关涉诗意理解者,则一并加以注出。
本书为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的诗歌选集。初名《道咸以来所见诗》,后改名 《道咸同光诗史一斑录》,光绪三十四年以钢板刻写油印出版。宣统二年又重新雕版行世,定名《道咸同光四朝诗史》。本书编纂者意在保全道咸以来诗史源流,重视诗歌史料的辑录。遴选的诗家大体囊括道咸以来诗坛名家,并撰写了极大多数诗家的小传(姓名、字号、爵里、代表作等),足资考见'四朝'诗坛大局。选录的诗作反映清代晚期社会现实,以诗存史,故以'诗史'为名。本书对清诗研究,以及晚清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据宣统二年刻本影印,并收入清诗研究专家蒋寅的评述文章和诗家人名索引。
《昭明文选译注》是我国第一部《文选》今注今译本,其难度之大,在古文今注今译中不多见。《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选录的是自先秦至梁七八百年间的130位作家的各体诗、文、辞赋等38类,共700余篇。选录的作品,已经注意到了文学作品与一般学术著作的区别,所以不选六经、诸子中的文章。这部诗文集大体上包括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初叶的重要文学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的发展轮廓,保存了重要的资料。 《昭明文选》历来受到封建时代文人学者的重视,甚至被当作科举者的书,有“《文选》烂,秀才半”的俗谚,在封建社会起到了文学教科书的作用。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诗歌是当时文学的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亮丽的风景线。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选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种,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版本的唐诗选本。时至,在众多选本中,以孙洙的《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一出便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孙洙,字临西,一字芩西,号蘅塘,晚号退士,世称蘅塘退士,江苏无锡人。孙洙鉴于当时通行诗歌选本《千家诗》“工拙莫辨”,因此决定编辑一部唐诗选集取而代之。在继室徐兰英的协助下,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编成《唐诗三百首》,以“蘅塘退士
《山谷先生诗集》,分《内集》《外集》和《别集》。《内集》南宋建炎(宋高宗赵构年号间洪炎(山谷外侄,江西南昌县人)所编,任渊作注。《外集》系山谷自名为《焦尾敝帚》的原稿,南宋中史容作注。《别集》史温编注。书成之后,为历代学者所重视。《黄山谷诗选注》从各集中拣选一部分语意明朗、易于理解以及有关山谷生平事略之诗,辑为一册,以飨读者。编目仍按三集次序,注解采用三集原有的一部分,不足补充,力求精简,其他则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