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书是从253000多册古籍旧藏里归纳综合,整理出当代人较熟悉的五十余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经典,经龚鹏程、王梦鸥、徐瑜、简宗梧、傅锡壬、张晓风、詹宏志等五十余位学者疏解,用生动流畅的白话文进行了现代诠释,影响深远,被几代华人奉为传家必藏书,更有数百万读者奉其为经典入门的书目。本书特邀知名学者解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参照权威版本为底本,采用不同形式,用通俗的白话文对经典进行了全新解读,并对难解字词加以解释。行文流畅,犹如老师亲临讲课现场;干货满满,让大众读者轻松迈过文言文难懂门槛。
《苏舜钦集》用清康熙商丘宋荦校定震泽徐惇复刊刻的十六卷本为底本,并用另外三个本子校勘,辅以各家校记和各书所载苏氏诗文,计十一种,各本互校,择善而从。
十几年前,随着《曾国藩全集》和以曾国藩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的出版,一个一度曾经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仿佛一件稀有文物被发掘出土似的,立时引起国人的广泛兴趣:官场士林、商界军营乃至市井小民,一时间都以谈论曾氏为博雅为时髦。此风亦波及海外华人世界,华文媒体也争相介绍这位早已被遗忘的曾文正公。 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岂只千百,为何此人能得到众多领域和层次的关注:似乎只要是中国人,谁都可以从他身上说点什么!看来,这就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经历的传奇性,而是此人身上有着民族和文化的负载。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西方文化仗着经济实力的强大,正在向全世界各个角落风卷残云般扑来,大有排斥、压倒一切文化的势头。曾经创造过
《温州文献丛书》中的《李孝光集校注》日前已编撰定稿,交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编撰过程中,颇有心得。 李孝光(1285—1350),字季和,乐清田岙村(今大荆镇)人,是元代中后期重要文学家。他的交游十分广泛,在江南一带负有重望,同当时诗坛名流,如萨都剌、张雨、杨维桢等频相唱和。集中寄酬萨都剌诗多达45首,可见其密切。张雨赠诗云:“孰与言诗李髯叟……载闻新作过黄初”;柯九思称其“词甚奇古”;顾瑛言“诗文自成一家,为东南硕儒”,并予推崇。 泰定四年至天历元年(1327—1328)间,李孝光与杨维桢(浙诸暨人)相遇吴下,促膝谈诗,志趣投契,相为莫逆。其时维桢(比孝光小11岁)资望尚浅,须引孝光为后盾始能发扬其说,而两人才情相匹,下的是“敌手棋”(吴复语)。故李、杨联合,乃可以登高一呼而叱咤风云,耸动
小尔雅,汉书艺文志孝经家已有著录,未署明撰者。隋书经籍志于论语类有小尔雅一卷,题李轨略解。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同隋志,亦不着撰者名氏。宋中兴馆阁书目始载小尔雅一卷,孔鲋撰,十三章。宋陈振孙直斋书绿解题指出:〔今馆阁书目云孔鲋撰,盖即孔丛子第十一篇也……当时好事者抄出别行。〕可见小尔雅在公元一世纪,即西汉成哀时已流行于世。但唐以前的本子均亡佚失传,我们今天看到的小尔雅是从孔丛于中抽出刊行的,是后书的第十一篇。今传本小尔雅是直取汉志所记的原书编入孔丛子的呢?还是为孔鲋所撰,或如前人所云,舆孔丛子一道,实出自王肃伪托呢?目前尚无确凿答案。但小尔雅传世较早,大量辑录了先秦经籍训诂,这是其价值所在,已为学界公认。
钱大昕博综群藉,著述宏富,于经史子集,都有建树。擅名者如《甘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等,均获誉当时,盛传后世,称为经典。 《十驾斋养新录》并《余录》凡二十三卷,学术札记,涉及经学、小学、史学、官制、地理、姓氏、典籍、词章、术数、儒术等诸多领域。其考镜源流,匡辨伪讹,索微烛幽,“皆中正之论”,为后人称赏,被学者视为典范。 是书初刊于清嘉庆九年(1804),加有“嘉定钱氏潜研堂全书”本,光绪二年(1876)浙江书局本,“万有文库”本,“国学基本丛书”本,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台湾世界书局排印本,香港崇文书店排印本。本书据商务本为底本,逐条校以史志文献,对异文及手民之误,并出校记,为目今最完备的读本。
《乐府诗述论》(本社1996年版)是王运熙先生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长期潜心研究汉魏六朝乐府诗的成果汇集。内容涉及探讨乐府诗产生的地域、时代、在当时的作用和对后代的影响,考辨有关作家的生平、作品的本事,以及乐府诗在送和声、谐音双关语等方面所显示的特点。资料翔实,论述精辟。这次增补,加入近十年来有关论文三篇,对六朝清商曲辞的产生地域、时代与历史地位,刘宋王室与吴声西曲的发展,郭茂倩与《乐府诗集》等均有新的探索。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六朝乐府与民歌》、中编《乐府诗论丛》,过去曾分别单行出版;这次重印,大体保存原貌,只在少数地方作了一些修订。下编《乐府诗再论》则是新编起来的。
元代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是公认的我国古代杰出的戏剧作品之一。它自问世以来,不断有人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评点,其中以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评点本最为,也最有影响。金评本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对于读者深入理解欣赏这部剧作的精髓所在,有很大的帮助。为满足读者在这方面的需求,此次整理出版金评本《西厢记》,特搜求荟萃数百年来与之相关的珍稀版刻插图,使图文互动,以期给读者在阅读时带来更多的审美关照。 这个评点本自问世后,海内,数百年间在各本《西厢记》中重版极多、流行甚广、影响巨大,成为无数读者最为熟悉喜爱的版本之一。在金评《西厢记》中,金圣叹从审美的视角,对《西厢记》的构思技巧、剧情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批评,均有独到的见解,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欣赏这部剧作的精彩所在,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艺术
《铜官感旧图题咏册校订》原名《铜官感旧图题咏册》,系晚清官宦章价人之子章同、章华昆仲按所征集而来的诗文之书写体原件影印而成,于清末宣统二年(1910)刊行,至今已逾百年。1949年以来,我地各出版社从未再版过此书,仅文海出版社于1969年出版过该书的影印本。此次整理出版该书,是以文海出版社影印本为底本。 此次校注,为了保留该书原貌,拟将原书三百来页手稿用作插图,既使读者能够看到原作不同的书法风格,同时也便于新旧对照。
苏洵字阴允,人称老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禅符二年(一○○九),卒于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享年五十八岁。 洵出身寒微,少喜游荡,年已壮犹不知书,其父苏序亦纵而不问。年二十七始大发愤,然屡试不中。嘉佑初挈二子入京,以雷太简、帐方阵荐,得识欧旸修,为座上客。修称其文有厚之风,并荐陶于朝。修知礼部贡举,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第。自是父子三人名动京师,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苏氏文章辽擅天下。以修举荐,朝廷两次召陶试策论于舍人院,陶辞不就,遂除洵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礼书,以陶为霸州文安县主簿,舆陈州项城令姚辟阳令眺辟共主修撰。书戍,方奏未报,赍志以殁。 苏洵一生著述甚富,有藩蕴一百卷(舆眺与合修)、谥法三卷、易传十卷(未完稿,后由苏轼续成)
歌行概述的后起性和变动性,造成了它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当研究者们回顾的眼光,对歌行的品性、内容和外延进行探讨时,一直处于有争议状诚。这些争议一方面推动着人们对歌行的诗体学认识的逐步化,加一方面,也给人们造成一种感觉,似乎歌行是一个难以有定论的概念,歌行的诗体学研究因而呈现现出极为复杂的局面。本书将立足于对歌行创作实践的考察,并尽可能地吸收历代关于歌行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力图推动歌行的诗体学研究进一步深化,最终,使歌行的诗体学面目明晰起来。 为了较好地完成上述预设的研究任务,本书拟设溯源、衍流、正名三篇,分别以先唐的歌行、唐代的歌行、歌行的诗体学概念为对象、立足于对诗歌创作实际状况和发展历史的考察,并充分吸收历史论者的研究成果,将论述逐步展开。
司空曙不是唐诗中的大家,但清人最普及的选本《唐诗三百首》裹,就录有他的五律《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喜外弟卢纶见宿》、《贼平后送人北归》,这都是感人至深的诗篇,给人印象极深,所以读者对他并不陌生。明人高橾论诗,有大家、名家之目。胡应麟曾解释说:偏精独诣,名家也;具范兼镕,大家也。然又当视其才具短长,格调高下,规模宏隘,间域浅深。有众体皆工,而不免为名家者,右丞、嘉州是也。有律绝微减,而不失为大家者,少陵、太白是也。
本书选取古代中国文学史上120种最重要的诗词和散文的总集(包括选集)、别集和诗文评著作,梳理这些文献的成书、刊刻、流传,考察其内容缺佚和真伪,讨论其选本和注本优劣。该书可作为一个简便有效的古典文学工具书,供研究者和爱好者使用。 该书1988年由北京出版社次出版,原书名《历代诗文要籍详解》。本次再版由葛兆光先生撰写再版序言,另补充新出整理本情况以供参考。
作为流传至今而保存较为完整的元人文集之一,刘敏中的《中庵集》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这是由刘敏中的政治经历和文集的内容所决定的。从文集内容上来看,全书二十五卷,文的部分近十七卷,其中史料性比较强的碑记、墓志、奏议等占了近十四卷。 此次整理,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元元统二年《中庵先生刘文简公文集》为底本,以清文渊合《四库全书》中所收《中庵集》为主要校本,并参考了各种清抄本。在元刻本之外,又据四库全书本、方志及其他资料,补人集外文十篇,集外诗词二十八首。附录之中,则包括了散见於各处的刘敏中传记资料四篇,前代学者对各种版本的《中庵集》的题跋十四篇,元刻本《中庵集》序二篇及唱和诗词三首。
叶德均(1911—1956),戏曲史家、理论家。江苏淮安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湖州中学教师、湖南大学教授、云南大学教授。著有《戏曲论丛》、《宋元明讲唱文学》等书。其遗著曾被赵景深、李平先生校订,连同已出版二书,重行编纂为《戏曲小说丛考》。 本书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戏曲理论,中卷为小说理论,下卷为其他民间文学论文。
本书是中国古代田园诗鼻祖晋陶渊明诗文辞赋作品的笺注本。以毛氏汲古阁藏宋刻《陶渊明集》十卷本为底本,参校宋元诸本及总集、类书,笺注重于史实、本事、名物、地理、人物,并单列评析一项,于诗文作意,发隐抉微。末附历代和陶诗六种及年谱简编、作品系年,语词、人名、篇名索引三种,是陶集注本中的集成之作。 读者对象:专业研究者、大学、城市、家庭收藏。
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齐梁时期,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内容是,继前人已辟的蹊径又有所拓展。在表现形式上,除上承建安以来渐辞采、偶对和用事而踵事增华以外,又进而讲求声律。 齐谢脁,字玄晖,南朝齐诗人。诗风清新自然,婉丽多姿,尤以山水诗为最擅长。他是当时继谢灵运,鲍照之后秀的作家,人称“小谢”,在中国文学史上不着重要的地位。这次整理出版的《谢宣城集校注》,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本子,内容包括校、注、集说、附录四部分。诗赋以吴骞拜经楼本、文以严可均《全齐文》为底本,并用十多种本子作样勘。注释为本书的主要部分,重在疏通文义,证引典实。集说则辑录前人对谢氏诗文所作具有参考价值的评论。附录收辑了谢脁作品的佚文、序跋、诸家的综合性评论。传达室记以及校注者新撰的《谢脁事迹诗文系年》。
范成大年谱为学者于北山生前代表撰著,于南宋中兴家之一范成大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于北山编撰年谱,一改此前年谱纯客观记录之作法,融年谱、评传为一体,关键处不乏自己的评论、分析,体现了学术进步之迹。 南宋「中興家」陸游、范成大、尤袤、楊万里,同長於動亂之世,同著聲於中興之朝。當政宣風流餘燼澌減之際,文章政事能繼起而自成一代新氣象者,家實當之。四人中,尤袤因文獻有限,無法成譜,餘三人事蹟與文獻皆歷歷可徵。于北山教授病陸、范、楊三人年譜或失之闕如,或失之简略,矢志以一人之力,積十數年之功,經歷非常之痛苦,勒成陸游、范成大、楊万里三人年譜。其篇幅之巨,考證之詳,至今無可替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