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汉司马迁撰。司马迁,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握了大量史料,又到处游历,实地调查。一-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司马迁开始《史记》的编写工作。五年后,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汉朝将领李陵辩护,被处宫刑,后被赦出狱,担任中书令。司马迁忍辱负重,继续著书工作,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史记》一书基本完成。书成后,司马迁的情况史籍缺载,大多人认为他在此后不久即去世,死因不详。 本书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部通史。共五十多万字,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2)约三千年的史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一书中把历史著作分为 编年体 和 纪传体 两大类,《史记》是纪传体的创始。此后历代正史,都沿袭了这一有 纪 有 传 的体例。 据司马迁自序,丰书共一百三
南宋道士范应元的《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其版本价值一直受到老学研究者的重视。近来笔者在研究宋元老学以及参加整理《中华道藏》的过程中,发现范注不仅版本价值颇高,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很有特点,关于后者,目前学术界尚罕有人涉及,故本文拟作简要论述。 范应元的生平事迹不见史籍记载,据此集注卷前所署“前玉隆万寿宫掌教,南岳寿宁观长讲果山范应元集注直解”,及卷后所署“湛然堂无隐斋谷神子范应元”,仍难知究竟。但卷末沈乙盦之跋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其跋云:“范应元无可考,褚伯秀《南华义海纂徽》所录诸家有范无隐者,或即此人。”查褚氏《纂徽》后序云:“淳佑丙午岁,幸遇西蜀无隐范先生游京,获侍讲席,几二载。”又云:“师讳应元,字善甫,蜀之顺庆人。”可知范应元确为褚伯秀之师,淳佑戊申(1248),尚在人
《陈辉祖奏稿》不分卷。此书所录皆为乾隆四十四(一七七九)年正月陈辉祖调任河南巡抚任内所上奏疏,涉及内容多为豫省地方情况之奏疏。如:《奏为奏明沿途地方情形仰祈》、《奏为敬陈地方雨水情形仰祈》、《奏为地方情形仰祈》、《奏为恭报雨水粮价并地方情形仰祈》、《奏为恭报二麦约收分数仰祈》、《奏为筹办漫口工料事宜仰祈》、《奏为奏闻事窃照公用耗羡例应将一年收支动存各数于奏销地丁银粮时缮折》、《豫省河滩地亩租银收支各数应于奏销时具折》等,史料详细而丰富。今影印出版,供研究者参考。
顾维钧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邀,参加该大学的 口述历史计划 ,先后有五位学者根据顾维钧先生口述,并利用他保存多年的日记、会谈记录、信函文件、电报档案,进行整理,编撰回忆录,历时17年始得完成,总计11000余页。 顾维钧是民国至1960年代国际国内重大政治外交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人,这部回忆录记录了那个长时段的历史、人物、事件等,披露了不少鲜为外人所知的背景和内幕,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尤其是外交史的重要*手资料。 这部回忆录用英文写成,由顾维钧先生赠送给哥伦比亚大学保存。经其本人欣然同意,在邓颖超和廖承志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委托天津编译中心翻译,由中华书局完成出版。限于当时的翻译和出版条件,回忆录翻译完一册,出版一册,1983年出版*册,1994年出版第十三册。近年,应作者和译者方的
今虞琴社的学术刊物。由查阜西、彭庆寿、张子谦等人编印,刊于 1937年。栏目分为 发刊词 图画 记述 论说 学术 考证 曲操 记载 艺文 杂录 编后语 等,内容十分丰富。许多作者皆为当时琴界名流,如吴景略、徐卓、徐文镜、桐心阁主诸人。为贺《今虞》创刊,邓散木、潘玉良、钱仲则等书画家赠送了作品。因战事纷起,琴社经济拮据,在风风雨雨中停办。《今虞》 这份 研究古琴之专刊 ,出了 创刊号 后,没能再出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