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编纂于康熙四十二年(1705),系由清康熙帝亲自动议、发起,工程浩大,蔚为壮观。康熙四十六年(1709)四月十六,清圣祖玄烨为之作序并题额,因名之曰《御定全唐诗》,也被称为四库全书本《全唐诗》。全书忠实记录了唐代诗人、唐代诗歌的精微全貌及壮丽历程,共900卷, 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诗人 凡二千二百余人 ,传世至今,居功甚伟。 本书以地道扬州诗局本及四库全书本《御定全唐诗》为底本,囊括了其中全部诗人;诗作从近五万余首中精选4809首(约占全书十分之一),并作简要、专业之注释;诗人排序、卷次一仍其旧,另增唐诗作者索引及唐诗篇目索引,方便读者查询。集学术性、阅读性、欣赏性于一体。 于此一编,《全唐诗》概貌、精华尽收眼底,唐代诗歌发展之洋洋大观自可纵情鸟瞰。
《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东塾读书记(外一种)》主要辑集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文学者的代表性论著,以期展现中国学术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异过程。遴选的学者和论著,着眼于学说有新意,有己见,在思想的文化的或政治的领域发生过深远的历史影响。
《佛典丛书:成唯识论注释》之内容,论说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即阿赖耶识,其中所藏之种子,由于缘起而形成现在,同时又造作未来,因而展开宇宙之一切,期以观万法唯识所现,体证诸法之真理。其内容为:(1)卷~至卷二前段,论释“由假说我法”等颂,破斥执著实我、实法之外道及小乘。(2)卷二中至卷四中,论释“初阿赖耶识”等颂,阐明阿赖耶识之相。(3)卷四中至卷五中,论释“次第二能变”等颂,阐明末那识之相。(4)卷五中至卷七中,论释“次第三能变、此心所遍行、依止根本识”等颂,次第阐明六识能变之相、六识相应之心所、诸识现起之分位”等。(5)卷七中至卷八中,论释“是诸识转变、由~切种识、由诸业习气”等颂,次第阐明一切唯识之义、诸识辗转之因果、生死相续之理等。(6)卷八中至卷末,论释“由彼彼遍计”等颂,阐明
一、《文心雕龙》原文;二、黄叔琳的辑注;一、李详的补注;四、杨明照的校勘疏证;五、杨明照辑录历代学林有关《文心雕龙》的资料,有“著录”、“品评”等十类名目附于书后。《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巨著,它是研究文学、美学与文艺学的经典作品。
《水雲樓詞》中的戰争詞作再現了風聲鶴唳、戰亂頻仍的動蕩場景,具有很强的時代氣息。「燐火」、「戍鼓」、「笳聲」等戰争意象,令人仿佛身臨其境,當年鋒鏑情景宛在眼前。近人鄭騫《成府談詞》有云:「詞人寫亂離情況者,鹿潭為古今,雖白石亦無其清厲。」此論洶屬知言。周夢莊也曾指出:「蔣鹿潭把戰争題材寫到詞中去,甚至又使用了高度誇張的筆法來表現戰争題材,人們看到,蔣鹿潭為詞的中興,在開闢新的道路。這在詞學發展史上的意義是不可低估的。之」這個論斷還是中肯的。從宋詞到清詞的題材嬗變中,鹿潭堪稱着力描寫戰争的巨手,夢荘先生稱之为,十分得體。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21卷)(繁体版)》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遣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
王英志编纂校点的《袁枚全集新编》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著述全集,收入袁枚《小仓山房诗集》 《小仓山房文集》《小仓山房尺牍》《随园食单》《 子不语》《续子不语》《双柳轩诗集》《双柳轩文集 》《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续同人集》等。
王英志编纂校点的《袁枚全集新编》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著述全集,收入袁枚《小仓山房诗集》 《小仓山房文集》《小仓山房尺牍》《随园食单》《 子不语》《续子不语》《双柳轩诗集》《双柳轩文集 》《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续同人集》等。
《伤寒论》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东汉张仲景撰,现列入“中文经典诵读系列”(繁体竖排),该系列丛书根据二十年来王财贵教授在台湾推广“儿童读经”所编给台湾儿童的读本修订而成。除将读音依据普通话标准调整外,本书采用了繁体竖排的形式,以供外希望熟悉繁体字的儿童使用。其特点是大字、白文、准确,拼音仅作辅助之用,故作了“淡化”处理。本丛书从选文、编排、审校到装帧、版式、用纸都融入了主编及编校、制作团队的心血和志愿;丛书着眼于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也适合喜欢传统文化的成年人诵读。
吴嘉紀(1618—1684)是明末清初遺民詩人,其詩幽澹似陶潛,沉痛似杜甫,孤峭嚴冷似孟郊、賈島,清人卓爾堪稱其為“海內大家”。本書以清道光間泰州夏氏刻本為底本,會校諸本,並據周亮工賴古堂刻《陋軒詩》等增補九十二首,逐篇校勘、箋釋,儘量考訂寫作年月。書末附錄《吴嘉紀手札序贊輯佚》《陋軒詩序跋題記》《吴嘉紀事蹟輯存》《諸家品題評論輯存》等七種及《吴嘉紀年表》一種。全書資料豐贍,箋校嚴謹,堪稱研讀吴嘉紀作品的重要參考。
《文山诗史注释全编(修订版)》以《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集杜诗》以及文天祥就义时的诗歌为基础,对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诗歌进行了注释。本次作者修订新版,不仅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勘误,更为重要的是对《集杜诗》的部分进行了增补。
《佛典丛书:成唯识论注释》之内容,论说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即阿赖耶识,其中所藏之种子,由于缘起而形成现在,同时又造作未来,因而展开宇宙之一切,期以观万法唯识所现,体证诸法之真理。其内容为:(1)卷~至卷二前段,论释“由假说我法”等颂,破斥执著实我、实法之外道及小乘。(2)卷二中至卷四中,论释“初阿赖耶识”等颂,阐明阿赖耶识之相。(3)卷四中至卷五中,论释“次第二能变”等颂,阐明末那识之相。(4)卷五中至卷七中,论释“次第三能变、此心所遍行、依止根本识”等颂,次第阐明六识能变之相、六识相应之心所、诸识现起之分位”等。(5)卷七中至卷八中,论释“是诸识转变、由~切种识、由诸业习气”等颂,次第阐明一切唯识之义、诸识辗转之因果、生死相续之理等。(6)卷八中至卷末,论释“由彼彼遍计”等颂,阐明
韩愈的《韩昌黎文集校注(精)》是根据近代古文名家桐城马其昶的遗稿编辑而成的,马氏以其研究心得,并采集了明清两代主要是清代各家的评说,在文字训诂、名物制度、史实疏证各方面,对旧注作了许多订正和补充,对旧本字句讹夺的地方也作了细心的校勘。本书所涉及的资料有些是未刊的传抄本和手稿,马氏对各种说法折中去取,文字上亦删繁节芜,关于文学欣赏方面,书中有各家评语,多反映了桐城派的文学眼光。本书底本择取万历东雅堂本《昌黎先生集》,旧本诗文并有,本书去诗存文,并为文集八卷、文外集二卷、遗文一卷,附录集外文三篇,集传一卷。韩愈之文章,向为古文绝唱,而马其昶和马茂元又皆为桐城派正宗,故本书搜罗文章全面完善,校勘精深,对读者和研究者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