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前的毛氏汲古阁,不仅因雕版印书享誉当时,亦因文化传播的功绩而名垂后世并影响至今,然对其业绩系统探究整理仍很欠缺。对汲古阁来说,尽管刻书、藏书、题跋均有专书载录,当代某一专项的研究、考证亦有专著等,但在资料的搜辑运用、版本鉴定、数量统计诸方面,都存在一些不甚准确、完整之处,亦缺乏对汲古阁整体的认知。本书信而有征,主要包括汲古阁刻本、钞本、藏本及相关书跋题评四部分,另有毛晋师友撰写的毛晋小传、墓志,末漫话一篇及简目。
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从头部、颜面、五官九窍、皮肤,到躯干、四肢、五脏六腑等,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从头发来看:人正常的头发每天脱落与生长的数目保持在一个平衡状态,大概每天掉落10~20根,但若不断的大量脱落,而且头发越来越稀疏,就要警惕了,这可能是身体在报警。 从手指来看:江湖术士靠手相算前途,其实手相不一定指示命运,但肯定预示你的健康。每个手指都有穴位与器官相连。灵活十指就在眼前,随时可看,随地可按……我们的手部和足部一样,布满了与人体器官紧密相连的经络穴位,当身体某个部位发生异常,手掌的相应部位也会发生变化。而且优势在于,手就像一面镜子可以随时看。“照镜子”——观察手的气、色、形的变化,可以及时了解器官情况,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在你灵活的十指之间。 从五脏来看:脾的主要功能是
《中华大典》是运用我国历代汉文古籍编纂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其目的是为学术界及愿意了解中国古代珍贵文化典籍的人士提供准确详实、便于检索的汉文古籍分类资料。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纂写和聚集的文化典籍浩如姻海。我国历代都有编纂类书的优良传统,具有代表性的《永乐大典》等大多已夫失,现存《古今图书集成》编就距今也已数百年。为了适应今天和以后研究和检索的需要,一九八八年海内外三百多位专家学者和各古籍出版社同仁倡议,在已有类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方法编纂一部新的类书《中华大典》。 《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山川分典 套装共2册)》所收汉文古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约三万种,达七亿多字,分为二十四个典,近百个分典,内容广博,规模宏大。 《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坚持科学态度和百花
《唐诗选注评鉴》十卷本,集选诗、注释、集评、鉴赏为一体,在体例上有明显创新。选诗既重视吸收历代唐诗选本的经验和优长,又充分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特别重视诗的艺术经典性、艺术整体性和可读性。《唐诗选注评鉴
《三希堂法帖(全本注释 珍藏 套装共6册)》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清高宗弘历敕命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全名《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三希堂之得名,源于乾隆珍藏的三件晋代书法名帖,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此三帖被乾隆视为希世之宝,特于故宫养心殿内辟三希堂珍藏。乾隆十二年,高宗命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等人,将其时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的法书编次成卷,并亲自作序,命人摹勒上石。三希堂三帖自然首当其冲被收入,其余法书亦皆出自皇府,故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省称本书。原刻石现仍完好,藏于今北京市北海公园阅古楼内。 《三希堂法帖(全本注释 珍藏)(套装共6册)》共三十二卷,收入魏晋南北朝至明代的法书计一百三十五家三百四十余种,包括魏晋南北朝五家,隋唐五代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史研究推荐图书,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和文化价值。繁体字竖排、新式标点,弥足珍贵。
叶启发撰。长沙叶氏为清末民初湖南四大藏书家之一。撰者就家藏拾经楼宋元明刻抄本、名家批校本,对书籍板刻年月、文字异同及各本得失,详加考订,并缀以题跋。共收书一百六种,是一部专论目录、版本的读书札记。本书卷首有寻林前言。
暂无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