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斋集古图》是上海博物馆现藏的一幅长卷绘画,它通过绘画、墨拓的形式集中展现了吴大澂当年收藏的金石文物。它的学术价值在于:1.图中数件青铜器器形及铭文从未见于历代著录;2.图中部分铭文及考释文字虽见于《愙斋集古录》及其他金文著录,但102件器物中53件器形从未曾刊布;3.图中吴大澂的部分题释可与《愙斋集古录》对比,有助于了解吴大澂的学术认识的形成及变化过程。 此书是周亚先生对《愙斋集古图》的笺注,对图中的题释文字标点句读,并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注释。
《平津馆丛书》是清代中期孙星衍辑的一部以精校著称的综合性丛书。因平津馆为孙星衍藏书之处,故以此命名《平津馆丛书》。 该丛书收入古籍43种,254卷,汇辑周秦以来古籍,收集范围较为繁博。内容除收录孙氏自著的《尚书今古文注疏》、《芳茂山人诗录》9卷外,主要涉及以下几类:①兵书类:如周吕望的《六韬》、周司马穰苴的《司马法》、战国吴起的《吴子》、三国曹操的《孙子注》等;②政书类:如汉叔孙通的《汉礼器制度》、汉王隆的《汉官解诂》、汉卫宏的《汉旧仪》、汉应劭的《汉官仪》、汉蔡质的《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三国丁孚的《汉仪》等;③医学类:如汉华佗的《华氏中华藏》,唐孙思邈的《千金宝要》、孙星衍辑的《秘授清亭丸方》及《素女方》等。此外,还有涉及小说家类的《燕丹子》、晋郭璞注的《穆天子传》,佛教类汉牟
《海山仙馆丛书》是潘仕成辑的一部大型综合性旧书。 潘仕成,字德畬,广东番禹人,清道光年间官至兵部郎中,藏书盛名誉满天下,曾以其私人别墅海山仙馆为名,从丰富的家藏中辑选前贤遗编,汇刊成广世名著《海仙馆旧书》。 该丛书所收录之书或前人未曾汇选,或流传甚少,或难以购求。除经史、集著作外,还酌选西洋数学、医学、地理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专着,以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其中有关数学等书,尤为罕见,其它如讲武谋略、四夷记录等,人弃他取,亦加以记载,价值颇高。全书于原文不加删节,雕刻校勘俱精,以善本着名南中,为学者所重。
古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铭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古籍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灿烂的文明进步成就,古籍保护工作成就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当前,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着追一步繁荣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快古籍保护工作的步伐,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迫切需要,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战国楚竹书文献的大量发现,简牍学的研究渐成学术研究热点,而楚系简牍文献研究无疑处于简牍学研究的核心位置。本书历时八年,在上海博物馆组织的专家们桌有成效研究的基础上,广稽学界研究成果,查阅文献近四千余篇(部),择善而从,并参诸己意、提出己说,对已刊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作出校注。
四百年前的毛氏汲古阁,不仅因雕版印书享誉当时,亦因文化传播的功绩而名垂后世并影响至今,然对其业绩系统探究整理仍很欠缺。对汲古阁来说,尽管刻书、藏书、题跋均有专书载录,当代某一专项的研究、考证亦有专著等,但在资料的搜辑运用、版本鉴定、数量统计诸方面,都存在一些不甚准确、完整之处,亦缺乏对汲古阁整体的认知。本书信而有征,主要包括汲古阁刻本、钞本、藏本及相关书跋题评四部分,另有毛晋师友撰写的毛晋小传、墓志,末漫话一篇及简目。
陈伯海 湖南长沙人。 1935 年生, 1957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原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过国家和上海市社科规划文学学科组成员、上海市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研究,兼及相关学科领域,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及上海市各类社科规划课题 9 项,有著作及编撰 20 余种,论文 100 多篇,专著《唐诗学引论》得到韩国学界译介。 曾获得首届中国 鲁迅文学奖 (优秀理论评论奖)和多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与论文奖,并于 2008 年获上海社会科学院建院五十周年杰出学术贡献奖。
《三希堂法帖(全本注释 珍藏 套装共6册)》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清高宗弘历敕命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全名《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三希堂之得名,源于乾隆珍藏的三件晋代书法名帖,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此三帖被乾隆视为希世之宝,特于故宫养心殿内辟三希堂珍藏。乾隆十二年,高宗命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等人,将其时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的法书编次成卷,并亲自作序,命人摹勒上石。三希堂三帖自然首当其冲被收入,其余法书亦皆出自皇府,故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省称本书。原刻石现仍完好,藏于今北京市北海公园阅古楼内。 《三希堂法帖(全本注释 珍藏)(套装共6册)》共三十二卷,收入魏晋南北朝至明代的法书计一百三十五家三百四十余种,包括魏晋南北朝五家,隋唐五代十
杨铎、熊秉坤等着 阳海清、孙式礼、张德英编。本书所收底本多为未刊稿本、抄本,少数为稀见印本。其内容包括(一)由辛亥革命参加者及其它有关人士撰写的辛亥革命回忆录,(未刊稿本、抄本);(二)专着《湖北革命实见记》(胡石庵着,民国元年铅印本)、《辛壬闻见录》(逸民着,稿本)、《辛亥革命史》(曹弼着,稿本)、《复刘英书》(章太炎着,稿本)、《辛亥革命史料》(张国淦编,铅印本);(三)从众多未刊和已刊文献中摘录类编的史料。全书有很高的文献史料价值。本书卷首有阳海清前言。
《古书虚词通解》汇集了代表性的虚词著作――《助语辞》《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经词衍释》《词诠》《古书虚字集释》等书的资料,收入其词条约一千四百词,用实词虚化的观点加以考察分析、诠释辩正,理清了每一个虚词的源流。每个词条下,义项的说解来自以上各书的,分别注明来源,义项的顺序体现了该虚词发展变化(实词虚化)的轨迹;例证绝大多数都标明出处,首先选用以上各书共有的例证,每个义项下列二三个例证。所缀“按语”和“附说”或评述前人的解说,或讲解用法,或指明各家异同,或说明各义项的联系与区别。书后附《词语笔画索引》。对研究古汉语虚词和汉语语法史来说,是一部丰富而系统的重要资料;对阅读古书来说,是现今收词最多,训释最全的一部虚词词典。可供古汉语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文科师生、中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