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其助手刘攽、范祖禹、刘恕等人的通力协作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我国*部编年体通史。其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迹,并录司马光及历代贤哲评论二百一十八篇,成书二百九十四卷。 《资治通鉴》的书名是宋神宗钦定的,其书以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为宗旨,其中 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叩函发帙,靡不具焉 ,自古被视为学习历史,吸取经验,学习治国理政、修身齐家之道的经典之作。《资治通鉴》中所蕴含的领导艺术、管理经验、用人智慧、权谋战略等,至今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人们学习历史、汲取智慧、指导人生的不二之选。 文白对照本《资治通鉴》,原文以中华书局标点本《资治通鉴》为底本,权威准确;译文由人民大
《史记》是中国传统史学中的经典,如何读懂经典,或者说如何让经典 好读 ?张大可教授可谓用了毕生精力。张教授通过对《史记》的研究,结合多年的古籍整理以及自身阅读的经验,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套完美的《史记全本注译》。 这套《史记全本注译》从内容上有如下特点: 一、《史记全本注译》的内容构成 在今本《史记》基础上独立创作,增加了绪论、题解、注释、译文和段意五体内容,全书共330万字,分为九册,第一册《十二本纪》,第二册《十表》,第三册《八书》,第四册至第五册为《三十世家》,第六册至第六册为《七十二列传》。 二、宏观把握和微观解读相结合 1.序论:全面评介全书内容、创作主旨及价值、作者事迹等内容。(宏观把握) 2.题解:置于篇前,提示本卷大事梗概,帮助读者了解本篇主旨、历史大事件、作者的创作意图
《全唐诗》最早编纂于康熙四十二年(1705),系由清康熙帝亲自动议、发起,工程浩大,蔚为壮观。康熙四十六年(1709)四月十六,清圣祖玄烨为之序并题额,因名之曰《御定全唐诗》,也被称为四库全书本《全唐诗》。全书忠实记录了空前绝后的唐代诗人、唐代诗歌的精微全貌及壮丽历程,共900卷, 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诗人 凡二千二百余人 ,传世至今,居功甚伟。 《全唐诗》全彩版,共四册,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一本。以地道扬州诗局本及四库全书本《御定全唐诗》为底本,囊括了全部诗人2429人,原则上保证所有诗人收录。并按照诗歌流派分为: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宫廷诗派、改革派等,收录诗人代表作,剔除误收的、残断的诗作,最终精选2873首诗歌,辅以诗人小传、注释及全彩插图。诗人以其所在时代为准,按首字母排序,方便读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诗文总集。近代著名学者黄侃先生一生精研《文选》,惜无专著行世,后人整理成《文选黄氏学》、《文选平点》、《文选平点》重辑本,以其 片言只字,皆根据理要 ,能 曲得作者之匠心 而备受学界珍视。已出整理本不附《文选》原文,阅读及使用均不便,我们访得黄焯先生1961年过录本,经详细比对,此本不但相较于此前三个整理本内容更为丰富,而且还多出黄焯先生的详细批校文字。黄焯先生对《文选》选文进行了细致的篇章分析,详细引录群书材料(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论述以及章太炎等著名学者相关观点)与《文选》文本相发明。今我社将此本彩印出版,以飨学林,读者执此一编即可一睹两代学术大家治学之风采,进窥八代名篇撰思之神韵。书后并
戴震(1724 1777),是十八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清代 乾嘉学派 的朴学大师,也是清代皖学的集大成者。他治学广博,在经学、哲学以及天文学、地理学、算学等方面均有重要贡献。他推动考据学发展同时拓荒近现代科学领域,又进而以 唯物主义 理性观阐明义理,抨击理学家 去人欲,存天理 之说。 其《孟子字义疏证》极力批判 程朱理学 ,对之后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显露了初步的近代气息,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戴震全书》收录有《毛郑诗考证》《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戴氏水经注》《考工图记》《勾股割圆记》等著作三十多种。自1994年问世以来,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多方面指教。今黄山书社再版此书,以标点、校勘和部分注释为主要内容;同时根据近年来学术界同仁研究的新成果,增收了新发现的轶作,也剔除了部
书院课艺,指书院生徒考课的试卷,也叫课作、课卷。现今存世的书院课艺,皆为清代作品,估算起来,其数量相当可观。但因课艺皆为生徒所作,并非出自名家之手,历来很少受到重视,往往任其散佚。而正是这种 非名家名著 (即便其中有名家,也多为成名之前)的性质,对于了解古代普通士子的知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现今存世的书院课艺集,总量在200种以上。《清代书院课艺选刊》选择其中17种予以点校,编为12册。选目注重内容、地域等因素,力求具有代表性。本书由武汉大学文学院鲁小俊教授主编。
全集收录吕思勉著作54种,其中史学著作32种,教科书7种,学术札记2种,文字学4种,文学类5种,史地读物5种。另外以张耕华编纂《吕思勉年谱简编》作为附录。
朱彝尊(1629 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为有清一代少有的经史、考证、诗词、古文兼擅的博雅学者,被张之洞推为清代 博雅 。张宗楠说: 自宋迄今,诗文大家,代不乏人。求其无体不工,如吾郡朱太史竹垞,可称卓绝。 对于 清朝三百年之冠 这顶文坛桂冠来说,朱彝尊是当之无愧的。不过,仅此而言,还不能概括他的文化贡献。其实,他以等身的著作在许多文化领地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丰碑。查慎行《曝书亭序》称朱彝尊: 天资明睿,器识爽朗,于书无所不窥,于义无所不析。盖尝错综人物而比量之,其博物如张茂先,多识如虞秘监,淹通经术如陆德明、颜师古,熟精史乘如刘知几、刘原父兄弟,贯穿今古,明体而达用,如马鄱阳、郑浃漈、王浚仪,而乃济以班、马之才,运以欧、曾之法,故其为文取材富而用物宏,论议醇而考证确。 陈衍
(1)收书范围*广,数量*多。目前,较全面收录茶书的著作有日本布目潮沨《中国茶书全集》和郑培凯、朱自振主编《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二种,前者为影印,收书仅38种;后者虽收茶书114种,但其中有多篇论文,所辑佚茶书也缺失很多,如郑书辑佚《续茶经》中提到的茶书11种,然寥寥数言者很多。本书收录茶书101种,且辑书不限于子部谱录类图书,子部农书、医药类、类书类,集部总集、诗注类,史部等均有涉及,某些重要茶书典籍也*次收录本书,如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茶录》是介于《茶经》与《茶谱》间的重要茶书,之前的书中都没有收录。 (2)严格学术规范,学术价值更高。影印本《中国茶书全集》在版本上给学界以便利,但对于文字的校证,给学界提供可靠的底本,则是本书的优长。本书作者方健先生从事茶文化研究30余年,从事本书资料收
暂无内容简介。。。。。。
《国学治要》是民国年间张文治等人编撰的一部集中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献的丛书。其以中国传统文献按内容分类的经、史、子、集四部为经线,从《四库全书》中精选*代表性的文献汇集而成,故被人们称为「小四库全书」,是民国期间影响颇深的国学经典文献丛书。 《国学治要》在编撰上依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之例,遴选历朝各代*经典性的典籍文献,分别编撰成《经传治要》、《史书治要》、《诸子治要》、《理学治要》、《古文治要》、《诗词治要》、《书目治要》,共七篇八册,所选之文皆为传承千百年的名作佳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作。其中,经史诸子之说,皆以著述为主,或举其初祖大宗,或录要籍大事,勾勒经史大家之原貌,而理学诗文则以作者为纲,录其传承历朝而闻名于世的宏篇名作,凝结千古之精华。 《国学治要》每个篇章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代杰出的地理学著作,它不仅包括历朝历代的疆域、行政区域的变化,还阐明了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历史变迁。它规模宏大、取材丰富、旁征博引、体例严谨、记载翔实、考订精详,自问世以来备受人们的重视,至今仍是人们研究中国军事史以及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文献,被后世誉为 千古绝作 海内奇书 。全书一百三十卷,附录 舆图要览 四卷。 凡职方广舆诸书,承讹袭谬,皆一一驳正,悉据正史考订折中之。于山川形势险要,古今用兵战守攻取成败得失之迹,皆有论证。 虽荒僻幽仄之地,皆如目见而身履之。
清代嘉庆版《裴氏世谱》于一九九四年由当时河东闻喜裴氏研究会与三晋文化研究会运城分会联合点校出版,此版以此本为底本,线装影印 ,为宣传裴氏文化、梳理闻喜文脉、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
《书志》是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编,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国内di一个专门刊登书志类稿件的集刊。书志作为学术性与资料性兼具的著录形式,对揭示古籍善本具有重要意义。本集刊以全国古籍善本普查为基础,主要登载入选名录的古籍书志,兼及其他珍善叙录、提要,以及关涉书志撰写的史论文章,是高端的版本目录学的学术研究交流平台。
此次《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推出 简体版 ,在保持繁体版的各项笺注释读内容、专名线标点等基础上,寄望于以较易进入阅读的简体横排形式,使更多的读者接触到传统文化的正统解读,领略其中的优质精髓所在。 纳兰词以纯真深厚的情感、精致细腻的描写、浅白流畅的语句、哀婉凄艳的风格打动了后世无数读者,数百年来广为流传,纳兰性德生前曾把他的部分词作刊印为《侧帽词》,后顾贞观把他的词与自己的词合刊为《弹指词侧帽词》合刊本。康熙十七年,顾贞观又与吴绮为他校定《饮水词》,刊于吴中。道光十二年,汪珊渔根据顾贞观原辑本、杨蓉裳抄本、袁兰村刊本等书,共辑得词三百余首,分为五卷,定名为《纳兰词》。光绪六年,许增在汪珊渔本的基础上又增加补遗二十一首,共计三百四十二首,成为比较完整的《纳兰词》。本书整理者张
冒辟疆为明末清初的一位名家,交游广泛,著述丰富。《冒辟疆全集(上下)》将冒氏著作十四种以及见之于其他文献的零散诗篇汇为一编,依次为《朴巢诗选》、《巢民诗集》、《朴巢文选》、《巢民文集》、《寒碧孤吟》、《香俪园偶存》、《泛雪小草》、《集美人名诗》、《岕茶汇钞》、《宣炉歌注》、《兰言》、《影梅庵忆语》、《影梅庵悼亡题咏》、《冒辟疆诗歌辑佚》、《同人集》。每种著作精选底本,广泛参校他本以及其他诗文集或相关文献,详为校勘,主要涉及文字异同、文字详略两个方面。本书的整理对于深入研究冒辟疆,尤其是开展明末清初的社会文化、学术风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丛刊从韩国现存的中国笔记小说中,精选出《新序》《说苑》《酉阳杂俎》《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姓汇韵分》《皇明世说新语》《两山墨谈》七种,裒为一辑,影印出版。这些典籍均为古代韩国本土所刻,底本十分罕见,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能够对中国本土同类文献起到订讹正误、补充增益的作用。此次出版,在影印原书之余,每种典籍之前均有韩国学者撰写的题解,就各书的版本流播、底本存佚状况及其学术意义详加考论,进而对这些典籍在古代朝鲜半岛的刊刻、流传及研究状况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梳理。和以往单纯影印出版相比,可以说是这套丛书的创新之处。
梁代昭明太子编选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诗文总集。近代著名学者黄侃一生精研《文选》,惜无专著行世,后人整理成《文选黄氏学》、《文选平点》、《文选平点》重辑本,以其 片言只字,皆根据理要 ,能 曲得作者之匠心 而备受学界珍视。已出整理本不附《文选》原文,阅读及使用均不便,我们访得黄焯1961年过录本,经详细比对,此本不但相较于此前三个整理本内容更为丰富,而且还多出黄焯先生的详细批校文字。黄焯的批校,对《文选》选文进行细致的篇章分析,详细引录群书材料(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论述以及章太炎等著名学者相关观点)与《文选》文本相发明。现在我们将此本彩印出版,以飨学林,读者执此一编便可一睹两代学术大家治学之风采,并进窥八代名篇撰思之神韵。书后并附黄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