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编纂于康熙四十二年(1705),系由清康熙帝亲自动议、发起,工程浩大,蔚为壮观。康熙四十六年(1709)四月十六,清圣祖玄烨为之作序并题额,因名之曰《御定全唐诗》,也被称为四库全书本《全唐诗》。全书忠实记录了唐代诗人、唐代诗歌的精微全貌及壮丽历程,共900卷, 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诗人 凡二千二百余人 ,传世至今,居功甚伟。 本书以地道扬州诗局本及四库全书本《御定全唐诗》为底本,囊括了其中全部诗人;诗作从近五万余首中精选4809首(约占全书十分之一),并作简要、专业之注释;诗人排序、卷次一仍其旧,另增唐诗作者索引及唐诗篇目索引,方便读者查询。集学术性、阅读性、欣赏性于一体。 于此一编,《全唐诗》概貌、精华尽收眼底,唐代诗歌发展之洋洋大观自可纵情鸟瞰。
《张居正全集》共收张居正著述6种,附录署名为张居正的疑著2种,并附录张居正资料选编。本次出版进行了新式标点和校勘,并按经史子集分类,首次实现对张居正现存几乎全部文字的整理结集,于张居正本人和明史乃至中国史的研究,皆有重大价值。
《礼记》二十卷附《释文》《抚本礼记郑注考异》,据嘉庆十一年(一八〇六)张敦仁影刻抚州本影印,其中释文部分采用嘉庆二十五年(一八二〇)重刻本影印。书前有乔秀岩先生撰写的《影印张敦仁影刻抚本礼记识语》,对清代礼学与顾千里进行概说,并详细介绍抚州本与《礼记》诸本异同、顾氏影刻抚州本《礼记》的情况等。
《千百年眼》十二卷,明张燧撰。采用明万历刻本为底本。为张燧早年所撰的一部读书札记。内容由先秦至明代,属于通史性史论著作。其内容一是史事考辨,二是史事论述,三是归纳历史现象。书中所列条目,观点十分鲜明。对李贽、杨慎、苏轼、苏辙、张大龄等之论采摘颇多。尽管该书内容多源自他人著述,但并非机械誊抄或随意取材,而是在前人基础上有思考地抄录、编纂,不仅追求知识的广博,更注重独有见地。
《古佚三书》全为忘佚之书,忘佚时间短的一千年,长的三千年。该书四本为:古佚三书之一,《上元本玉篇》,唐 孙强增订,宋末元初忘佚。 近年来,人们但闻其名,未见其书,一些评述说多属臆测之词。现从辽、金文文献发现并辑校成书,这对词典、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由杨正业,冯舒冉,魏现军辑校。 古佚三书之二:《韵》辽 佚名撰。词典学界,语言学界从未听说过《韵》这样一本书。现在依然有人持怀疑态度而提不出证据。此书记万条语言材料,辽人、宋人、金人、明人都叫《韵》,这根本无需辩驳。本书由杨正业,杨涛辑校。 古佚三书之三:《小学钩沉三篇》,清人有《小学钩沉》和《小学钩沉续编》。此《三编》辑录的全部是唐代以前的新材料。杨正业,杨涛辑校。 古佚三书附:《大广益会玉篇》,宋 陈彭年等
《瀛奎律髓》是一部比较全面地体现宋代“江西诗派”诗学观点,并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大型唐宋律诗选集。 “江西诗派”由两宋之交的吕本中提出,追尊黄庭坚为创始人,所论多言法度,强调规模古人,以故为新,在北宋末以及南宋影响广泛深远,至南宋末则趋向衰微。方回为重振“江西”旗鼓,编纂是书。提出了“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之说,以“格高”为宗旨,以“细润”济粗犷生硬。按类系诗,便于学习揣摩。 本书以明成化三年刻本为底本,参校元至元本、清康熙吴之振刻本。汇录了冯舒、冯班、陆贻典、何焯、纪昀、许印芳等十余家评语,对方回编选之失多有指摘,亦可从中窥见唐宋诗之争的余波。
《全闽明诗传》是明代福建全省诗歌总集,由清人郭柏苍、杨浚在郑杰所辑《全闽诗录》之明代部分未定稿本基础上,历时四年纂次补编而成。凡五十五卷,选录明代闽诗九百四十五家。所选各家均先列小传,对生平、爵里、著述等时有考辨;选诗则兼收并蓄,眼光独具,尤重山川名胜、人文掌故等。全书存诗、存人、存史兼而有之,为福建明代文学乃至历史研究之重要参考。
《楚系金文汇编》,刘彬徽、刘长武编著。全书以 汇编 部分为主体,分作 器目表 正文 简注 三项,以年代学分类为序对楚系青铜器铭文进行了系统性的汇编,资料丰富、编排合理,并在简注中展示出作者长期的学术研究成果,是一部全面研究楚系金文的高水平学术著作,对古文字研究、古史研究以及交叉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书中编制有楚系金文字表及检字索引,便于读者检索,实为古文字研究者的案头常备书。此外,此书附录有楚系金文的相关文字,拓展了楚系金文的研究范围,并述及了楚系金文研究的进展。
《绣像玉娇梨小传》,又名《双美奇缘》,全书共二十回,始于 小才女代父题诗 ,终于 锦上锦大家如愿 ,主要写青年才子苏友白与宦家小姐白红玉的故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该书成于明朝,此书还被翻译成法文,书名为《两个表姐妹》,于1826年在巴黎出版。此为清初刊本,内含月光型版画二十幅。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也提到了《玉娇梨》,可见它的影响。本书同《平山冷燕》,主旨均为 显扬女子,颂其异能 。《玉娇梨》有法、英、德、拉丁、俄等外文全译本或片段译文或节译文本。
《柳柳州文钞》七卷,茅坤选评明末朱墨套印本。卷首有茅坤《柳柳州文钞引》,每卷前有本卷细目,后缀全文,全文共七卷:卷 一、二:书;卷三:启、序;卷四:传、记;卷五:记、论议辩;卷六:问答、说赞、杂着;卷七:碑铭墓版碣诔表状祭文。卷一卷端顶格题 柳文卷之一 ,未署名,次行低两格题首篇篇名。版心上题 柳文卷之一 ,版心下题叶码。正文有茅氏圈点,天头有眉批,篇末有段评,评语手写上版,正文书风瘦长,文中句读及点读、栏外段评及文后总评均为套色,朱墨灿然。
傅增湘先生校讎古籍約一萬六千卷,其據校勘所得,對自藏或所經眼善本撰爲跋文,詳述學術淵源、版本源流、文字得失、流傳經過,以《藏園群書題記》爲題,先後匯爲初集、續集、三集。本書爲傅氏裔孫傅熹年先生校訂《藏園群書題記》初集、續集、三集各跋,按四部分類重新編排,參考《北京圖書館善本目錄》分類,酌情調整省並,共計五百八十篇題跋,編爲二十卷,並附《雙監樓藏書雜詠》以及有關古籍版本、藏書家故實、近代重要古籍刊傳等情況的序記雜文等二十二篇。
本书为清阎若璩撰,据上海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年眷西堂刻本影印。《尚书古文疏证》八卷,一百二十八条(原缺第三卷及他卷若干条)。书后附《朱子古文书疑》。
本《知止斋存稿》为周良宵学术研究论集,共收录其各个时期作品40余篇,内容涵盖蒙古史、元史、宋史、辽史、明史等,体裁包括学术论文、文献整理、序跋书评。作者研究功力深厚,语言精要而颇具文采, 特色,很有学术价值。
这部《刘学锴讲唐诗》,所精选的376首唐诗中,有近半(共175首)与《唐诗三百首》相同(约占全部选目的47%),反映了自唐至清中叶,直至今天广大读者和研究者对业已定型的唐诗经典的认识。另一大半左右(共201首,约占全部选目的53%)的作品则主要体现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至今人们对唐诗经典作品的新发现、新认识,其中包括各种唐诗新选本、大中学校教材(特别是有关唐诗的教材),唐诗史研究、重要作家研究、唐诗优秀作品鉴赏所累积成的共同认识。
《元文类》(《国朝文类》)七十卷,收集元代前期和中期八百余篇诗文,前八卷为诗赋,后六十二卷为文,另有目录三卷。全书以体裁为类相分,分赋、骚体、诗(乐章、四言诗、五言诗、乐府歌行、七言古诗、杂言、杂体、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诏赦、册文、制、奏议、表、笺、箴、铭、颂、赞、碑文、记、序、书、说、题跋、杂着、策问、启、上梁文、祝文、祭文、哀辞、谥议、行状、墓志铭、墓碑、墓表、神道碑、传等四十三类。《元文类》涉及作者一百六十余人,既有享誉朝野的文学大家,如元好问、姚燧、马祖常、刘因等人,也有郑陶孙、袁裒、辛文房、魏初、王鹗、滕安上等诗文作家,且所选多为精品,确实反映元代文学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