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步瀛《唐宋文举要》荟萃唐宋文菁华,是进入古典文章的正确门径;以诂经之法笺释,旁征博引,穷原竟委;于文章关键处,征引方苞、刘大櫆、姚鼐、曾国藩等近三十家评注,精彩纷呈。 《唐宋文举要》兼收骈散,分甲乙编。甲编古文八卷,一百七十八篇三十九家,以唐宋八大家为主,更取陆贽、李翱、刘蕡、杜牧、范仲淹、张载、朱子等三十一家为辅翼;乙编骈文四卷,七十篇四十八家,初唐四杰王杨卢骆、李商隐、温庭筠、文天祥等。 本书据民国直隶书局初刊本整理,更规范精确,全式标点,并明确标明笺释中引文的起讫及层次;更忠实于底本,内容、称谓不删改(如曾文正公曾涤生及其评点、北平市等);笺释文字与通行本不同而不影响文意者不删、改、补,底本中的讹误或异文渊源有自者出注说明。
《资治通鉴纲目》是大儒朱熹携弟子赵师渊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参考其他权威史书,更正《资治通鉴》的谬误,补充其缺漏,删繁就简,将原二百九十四卷的内容,缩编成五十九卷的精华,讲述了自战国至五代(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华夏历史。在体例上,开创全新史书纲目体,纲举目张, 纲 利于快速浏览, 目 可以对同一历史事件深挖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在史实的基础上,编撰者更将史学大家欧阳修、胡安国、范仲淹、杨时等的点评对具体史实的点评随文附后,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本质。此次简体横排本,又增加了原书中未收的清圣祖康熙诸多御批点评。明宪宗朱见深在《纲目》成化内府刊刻本序言中写道: 是书诚足以继先圣之《春秋》,为后人之轨范。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几乎人人都要学习历史,阅读历史,而《通鉴纲目》
《汇校汇注汇评昌黎先生诗集》共4卷(册),计2389千字。具体包括《昌黎先生集》中前十卷诗歌与外集、补遗中的全部诗篇,按照韩愈诗文创作年代的先后顺序,逐一为其作品编年。每篇诗文之后,先出校注,校是以善本为底本,以各种版本比较后的研究结果为依据,厘定出正确的字词句篇,纳入文本;注既包括一般性的语词说明、典故解释,也包括一些典章制度的阐明和文化思潮、文化现象的讲解;注后为评,诸家注释中精见及不同观点的著述尽皆收入,同时加上编者自己的看法。项目将历代韩集整理和韩学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整理出版,充分吸收宋清以来校勘成果,集合宋朝至当代名家注释,汇集历代诸家之评,并在代表名篇前作点睛式评述,力求为学界提供一套广搜罗、细比勘、详校注、精品评的《昌黎先生诗集》。
为帮助现代读者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我社曾积十年之功,邀请专家对儒家十三经分别作了深入浅出的注释和今译,汇为《十三经译注》。自刊行以来,《十三经译注》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但也有部分读者略嫌十三经篇帙浩繁,难以卒读。今特从《十三经译注》中选出四书五经部分,合为一编,名为《四书五经译注》,希望能为儒家经典的读者提供一套可信的*基本的读本。 本套丛书还包括:《尚书译注》、《周易译注》、《礼记译注 上》、《礼记译注 下》、《春秋左传译注 上》、《春秋左传译注 下》、《孟子译注》、《诗经译注》。
《资治通鉴》一书,是宋代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历时19年完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一共16朝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问世以后,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明白 治身、治家、治国 的道理,因此赐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问世以后,从北宋到清朝,《资治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使用的历史教材,因而被梁启超称为 皇帝教科书 。
天文学是中国古代 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农、医、天、算)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献史料和 的成就。我国古代正史系统“二十四史”中,从《史记》开始就有天文学专志,即《天官书》,以后相沿成例,除了因史料和社会问题少数几代史书没有天文志,有十七部断代史列有天文学方面的专志。这些天文学史料除了比较详细地记载历代的日月五星、彗星、新星及其它恒星与行星等天象,形成以历法、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而富有特色的天文学体系(统称历象之学),在中国历 还有其特殊使命,即在政治、军事、礼仪系统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统领下,历象之学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天文学不仅是现代天文学的基础,也与各朝历史紧密相关、难以分割。 有鉴于此,以及鉴于目前天文学系统史料
《文选》是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共收录先秦至六朝有代表性的诗文七百多篇。唐代李善的《文选注》是和《文选》一书不可分割的集大成的著作,不仅有助于理解词义典故,并且为文字训诂和校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此书以清嘉庆胡克家复刻南宋淳熙尤袤刊本最为通行。现据以校点整理。此为全新升级版本,特为胡克家《文选考异》各校勘条目编号,于正文相应位置植入校码。书后附篇名、著者索引,极便读者使用。
天文学是中国古代 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农、医、天、算)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献史料和 的成就。我国古代正史系统“二十四史”中,从《史记》开始就有天文学专志,即《天官书》,以后相沿成例,除了因史料和社会问题少数几代史书没有天文志,有十七部断代史列有天文学方面的专志。这些天文学史料除了比较详细地记载历代的日月五星、彗星、新星及其它恒星与行星等天象,形成以历法、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而富有特色的天文学体系(统称历象之学),在中国历 还有其特殊使命,即在政治、军事、礼仪系统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统领下,历象之学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天文学不仅是现代天文学的基础,也与各朝历史紧密相关、难以分割。 有鉴于此,以及鉴于目前天文学系统史料
张穆是我国清代边疆史地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成就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关注时局及国家边疆安全,与祁韵士、何秋涛等人共同努力,撰写边疆研究著作。其所著《蒙古游牧记》被学术界广泛推重,不仅是《清史稿》等著作的重要依据,还很早被翻译成外文出版,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然而,学术界对张穆其人、其学术成就的系统研究却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这与张穆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张穆全集》首次将张穆在历史地理及学术史方面的著作进行汇总与集成,其中包括《蒙古游牧记》《魏延昌地形志》《?斋文集》《?斋诗集》《顾亭林先生年谱》《阎潜丘先生年谱》等多部著述。 全书共4册,全面总结了张穆的学术成就与贡献,整理了其历史地理方面的学术成就。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梳理张穆的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王阳明思想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基因,是现代人学习儒家思想、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之一。 为了传承和弘扬王阳明思想,便于现代人阅读王阳明著作,我们以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集》为蓝本,精心编撰了这部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照的《王阳明全集》,全书共八册,三十八卷,分为语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和附录六大部分。 这是一部适合所有人阅读的《王阳明全集》,是一部*得收藏的珍贵文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和工具书。
《人镜阳秋》,明代汪廷讷撰,袁福徵、王稚登、黄汝良、袁黄、张凤翼等当时的名流所写的序跋。全书从古代史书中辑录有名的典故,分忠、孝、节、义四部,以每个人物一篇传记附一幅插图的方式排版,此书是明代木刻版画中画幅最多、规模最大的一部作品。插图由汪耕绘图,黄应组手刻,刀法坚实,豪放细腻,为徽派版画杰作,受到现代学者郑振铎先生的高度评价。此本为明万历汪氏环翠堂刻本,系国家图书馆藏本。
《文选》是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共收录先秦至六朝有代表性的诗文七百多篇。唐代李善的《文选注》是和《文选》一书不可分割的集大成的著作,不仅有助于理解词义典故,并且为文字训诂和校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此书以清嘉庆胡克家复刻南宋淳熙尤袤刊本最为通行。现据以校点整理。此为全新升级版本,特为胡克家《文选考异》各校勘条目编号,于正文相应位置植入校码。书后附篇名、著者索引,极便读者使用。
《沈从文年谱长编》在广泛利用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系统叙述了沈从文的生平、事迹、交游,在全面展现谱主一生的创作、学问、道德、行状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其思想。 全谱分为谱前、正谱、谱后、附录四个部分,谱前主要叙述谱主家世渊源,正谱记录谱主的生平事迹,谱后择要记录谱主逝世后与谱主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附录列举本书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 本谱全面校核了沈从文作品的出处,并通过对沈从文作品版本流变的考察,系统校正了《全集》中存在的一些舛误;通过广泛征引档案材料、名人日记、书信、回忆录等第一手材料,数以千计的现有各种年谱(表)未曾关注到的沈从文生活的空白点,对人们全面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创作、思想有重要意义。
本书将前人可以成立之说加以整理,根据现有的新材料加以补充和修正,按照今日的理解对于甲骨刻辞的某些类别的材料加以解释。我们称此書是为“综述”,是综合了前人近人的各种可采取的说法,综合地叙述甲骨刻辞中的各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