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统一二百四十年间,十二大诸侯国缤纷多姿的历史面貌。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往来于各国之间的纵横家是时代宠儿,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点山河,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机锋敏睿,汪洋恣肆,从某种程序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这部国别史著作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高精境界,洋溢着令今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小学》是朱熹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所撰,全书六卷,分作内、外两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门,外篇分嘉言、善行二门,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是儒者为学的基础,儒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及其他多种原因,加之现代人对古文的阅读障碍,该书已被现代人所忽视,其中的优秀思想亦不被现代人所了解。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实践书中的为人处世之道及学习方法,我们重新出版了《文言文对照小学集注》。书中,编者为该书做了通俗、简明、易懂的注释及相应的白话翻译,很容易让读者深入其中,领悟作者深意。
作为《古文观止》的编撰者,吴乘权酷爱读史,却常苦于在令人望而生畏的鸿篇巨制之外,难以觅一部繁简适宜、雅俗共赏的通史著作,洵为憾事!时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吴乘权受到“弱冠工举子业,而尤邃史学”的忘年挚友周之炯(静专)、周之灿(星若)辑录的《纲目全编》的启迪,便相约二人共同编辑一部自古迄今的简明编年体史籍。他们相互砥砺,爬梳剔抉,不间祁寒暑雨,穷六载之心力,终于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完成了凡107卷180万言的《纲鉴易知录》。镂版行世后,好评如潮。
《小学》是朱熹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所撰,全书六卷,分作内、外两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门,外篇分嘉言、善行二门,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是儒者为学的基础,儒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及其他多种原因,加之现代人对古文的阅读障碍,该书已被现代人所忽视,其中的优秀思想亦不被现代人所了解。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实践书中的为人处世之道及学习方法,我们重新出版了《文言文对照小学集注》。书中,编者为该书做了通俗、简明、易懂的注释及相应的白话翻译,很容易让读者深入其中,领悟作者深意。
《马氏文通刊误》从语法学角度对部的古代汉语语法书《马氏文通》提出质疑和辨误,纠正了马氏套用外国方法来解释古代汉语的弊病,是研究《马氏文通》的佳作。《古书句读释例》分析并归纳了阅读古书容易发生误读的原因、类型,指出了误读的贻害,用例句进行分析解释,对提高读者阅读古书的能力大有帮助。《古书疑义举例续补》对俞樾《古书析义举例》一书加以增益补充,进一步论证古人的修辞方法,发现并论证古人措辞造句的若干原则。为了更好地学习、继承和研究杨树达先生丰厚的学术遗产,我社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编辑出版了多卷本的《杨树达文集》,影响巨大。时隔多年,书肆上久难觅该书踨影,而学界对其需求却日益强烈,因此,我社决定对《文集》进行修订和增补后重新出版,以饗读者。
本书是李白研究专家郁贤皓教授在前贤和今人研究的基础上,用“竭泽而渔”的方法搜集资料,以认真审慎的态度对李白的诗文重新整理编集,删除伪作,补入遗诗逸文,并进行注释、评笺和品评,从而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李白全集普及本。大家经典,雅俗共赏,《李白全集注评》真正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对于普及李白的诗文,传承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花潭集校注》的主要内容如下:卷一、卷二收花潭先生所作诗文杂著等。卷三即录一,收《年谱》、朴民献《神道碑铭》和《遗事》。其中《遗事》是有关花潭先生事迹的汇编。卷四即録二,收有与花谷书院、崧阳书院相关的祭文、上梁文等杂文,诸前贤追怀花潭的诗文,介绍花潭门人的《门人录》。书后历代跋文。本集对研究韩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