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16朝1362年史事囊括无遗,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学士兵青睐,视之为之书。 司马光(1019 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爱好历史,出仕以后,仍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撰成一部战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为私塾教学而编选的古文选本,收录从先秦至明末的散文共二百二十二篇。《古文观止》选文,全面而有重点,虽兼及各朝,但突出先秦和唐宋;重点选择思想性、艺术性突出的作品;同一体裁的作品,则从不同角度着眼进行选录,避免雷同;入选的文章篇幅短小,极具特色,广受读喜爱。《古文观止》自付梓以来,广受好评,堪称初学文言文的课本。
《菜根谭》是明代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被誉为 处世三大奇书 之首。本书既糅合了儒、释、道三派的精神内涵,又总结了前人及自身经验,向人们传授修身、齐家、处世、交友等各方面的智慧,以启迪人们生命中的许多疑难和困惑。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陆羽所著的《茶经》奠定了中国茶学的基础,具有百代开创之功。书中系统介绍了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把饮茶活动人格化、道格化、精神化,使人们在饮茶过程中能对自己的人格升华有更具体的心灵体验。因此,历来研究茶文化者,没有不读《茶经》的,陆羽本人也因此被后人称为「茶圣」。
《传习录》是王阳明门人弟子所记录的王氏讲学言论及其答有人、弟子的论学书信的汇编,包含了王阳明思想的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研*阳明心学的基本著作。其与孔门的《论语》相似,为 阳明学派 的启蒙典籍,在我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对《传习录》原典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解读,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志诚等方面的人生智慧,从各个角度阐发蕴藏其中的真理,以便读者更加透彻地理解《传习录》中所包含的智慧,从中获得熏陶和启迪。
本书是一部对元代许名奎探讨处世哲学的著作《劝忍百箴》进行详细解析的普及性读本。 忍 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范畴,许名奎选取若干史实,结合自身体会,从一百个方面,阐述 忍 的具体表现。原文十分简洁,作者在整理时给每一小节加了标题,分 译文 注析 进行解析,有的小节联系实际进行 评点 ,有助于读者理解原著,并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孙武所撰,也是世界公认的现存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 兵学圣典 ,置于《武经七书》之首。本书揭示了战争的若干客观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世界军事史中占有极高的地位,被译成英、法、德、日等多国语言,广为传布。全书共13篇。本书附录部分是 武经七书 其余6部,分别是《吴子兵法》《司马法》《六韬》《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长短经》的内容上起尧舜,下迄隋唐;融会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杂家和阴阳家等思想而自成体系,作者依据历史史事提出谋略,涉及君臣德行、量才用人、钓情察势、权变霸略、用兵攻伐等多方面的内容,突出政治谋略和知人善任两个重点,以此探讨济世安邦的长短纵横之术,对往哲先贤的智勇奇谋做出品评,旁征博引,高谈雄辩。
###############################################################################################################################################################################################################################################################
《洗冤集录》是中国古代法医学著作,5卷53目,约7万字。南宋宋慈著,刊于宋淳祐七年(1247),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它比国外早由意大利人菲德利斯写的法医著作要早350多年。《洗冤集录》内容非常丰富,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勘察现场、鉴定死伤原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现象、各种毒物和急救、解毒方法等十分广泛的内容;它区别溺死、自缢与假自缢、自刑与杀伤、火死与假火死的方法,至今还在应用;它记载的洗尸法、人工呼吸法,迎日隔伞验伤以及银针验毒、明矾蛋白解砒霜中毒等都很合乎科学道理。
《传习录》三卷,明王守仁撰。采用明隆庆六年谢廷杰刊《王文成公全书》本为底本。由王守仁问答语录、论学书信等汇集而成,为其弟子徐爱、钱德洪等人辑录,包含了王守仁全部的哲学思想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王守仁哲学思想的全面体现。
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 采摭群书,剪截淫放 ,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 治要 ,即治国必须遵循的纲要、理论与方法。该书不仅是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唐太宗开创 贞观之治 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参考。 《群书治要360 册》将《群书治要》的嘉言整理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对现代人的德行、修养、工作、学习、生活等都有着宝贵的指导和借鉴。
陆机《文赋》和锺嵘《诗品》,在中国文学批评目前占有重要地位。《文赋》以赋的形式描绘了文学创作的全过程,将写作时的种种情状,写得惟妙惟肖,曲尽其奥。语言华丽多姿,富于形象。《诗品》专论五言诗,选择古今著名诗人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加以简短评论。从中体现锺嵘的诗歌审美标准和美学思想。现将两书合为一册,详加注释,并有白话翻译。
《东坡先生志林》五卷,采用明万历赵开美刻本为底本。为苏轼晚年谪居期间的闲散之作。全书按内容分类,卷一包括记游、怀古、修养、疾病、梦寐、学问、命分、送别,卷二包括祭祀、兵略、时事、官职、致仕、隐逸、佛教、道释、异事上,卷三包括异事下、技术、四民、女妾、贼盗、夷狄,卷四包括古迹、玉石、井河、卜居、亭堂、人物,卷五包括十三篇论古长文。书中所收以笔记小品为主,篇幅不长,题材广阔,手法新颖,重在写意,自然平淡之中又见新奇。语言上简洁凝练、明快畅达、诙谐幽默、雅俗共赏。
《山海经》十八卷,晋郭璞注,明蒋应镐、武临父绘,李文孝镌。采用流传*广的明万历二十五年聚锦堂刊《山海经(图绘全像)》为底本。非一时所著,也非一人所撰,当系多人不断加工和丰富的作品。其中《山经》五篇,《海外经》四篇,《海内经》五篇,《大荒经》四篇。内容涵盖山川、道里、物产、神话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先民的记忆和远古神话,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版图为金陵派版画风格,合页连式,凡七十四图,每图多像,以神兽鸟蛇为中心,以山川树木为背景,以图画形式展现了瑰丽多姿的神话世界。
《国学治要》是民国年间张文治等人编撰的一部集中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献的丛书。其以中国传统文献按内容分类的经、史、子、集四部为经线,从《四库全书》中精选*代表性的文献汇集而成,故被人们称为「小四库全书」,是民国期间影响颇深的国学经典文献丛书。 《国学治要》在编撰上依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之例,遴选历朝各代*经典性的典籍文献,分别编撰成《经传治要》、《史书治要》、《诸子治要》、《理学治要》、《古文治要》、《诗词治要》、《书目治要》,共七篇八册,所选之文皆为传承千百年的名作佳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作。其中,经史诸子之说,皆以著述为主,或举其初祖大宗,或录要籍大事,勾勒经史大家之原貌,而理学诗文则以作者为纲,录其传承历朝而闻名于世的宏篇名作,凝结千古之精华。 《国学治要》每个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