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是顾炎武一生学问和思想的结晶,自言「平生之志舆业皆在其中」。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是援庵先生学术、教学与思想进一步深化的时期。 在学术上,他对宗教史、元史以及历史文献学的几个分支史讳学、校勘学、年代学的研究.这时都已取得了重要的成就,酝酿着新的研究课题。
本书是国内首个张载《经学理窟》的深度整理本。每篇章设 解题 ,对每篇进行题解和笺义; 校勘 ,比对版本间异文; 注释 ,对《理窟》中引文、名物制度、概念典故等详加解释; 集解 ,摘录朱熹《近思录》、黄震《黄氏日抄》、湛若水《格物通》、吕柟《张子抄释》等书中评注《理窟》的文字,以见其流传和影响; 参读 ,辑录二程、朱熹著作中与该条话题相关的内容,以相互发明;附录为历代对《理窟》的序跋和书目提要。
《韩昌黎文集校注(套装上下册)》本次重版尽量改正原书的个别排校及标点疏误。因整理者已故去,处理疑误时,重点参考了原书所依底本东雅堂本昌黎先生集和旧注颇多取资的朱熹韩文考异等相关文献,并吸收了湖南大学昊钦根先生及其他热心读者的勘误成果。《韩昌黎文集校注(套装上下册)》是根据近代古文名家桐城马其昶(一八五五-一九三〇)的遗稿编辑而成的。马氏用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并采集了明清两代主要是清代各家的评说,在文字训诂、名物制度、史实疏证各方面,都对旧注作了许多订正和补充;旧本字句讹夺的地方,也作了细心的校勘。
本套书共七册,分别为:《曹操集校注》、《曹丕集校注》、《曹植集校注》、《徐幹集校注》、《王粲集校注》、《孔融陈琳合集校注》、《阮瑀应玚刘桢合集校注》 谈到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就是三曹、七子,《建安文学全书丛书》尽可能将建安时期作家作品搜集齐全,并加以校勘和注释,以“全”取胜,一套在手,研究资料不用他求。内容上,突出其可靠性,遴选有理有据,不妄下结论。注释力求通俗易懂,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对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特别是推动河北地方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具备出版价值。
《诗经》作为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历代注家很多,但大都以儒家经典来研究它。本书作者从恢复其本来面目出发,把《诗经》作为文学艺术作品加以赏析,在各篇的“题解”中写有艺术分析,在各章的注释之后都加有“韵读”一项,以帮助读者正确读音。对于《诗经》研究,既成一家言,又集历代诸家之大成。 此次整理收入《中华国学文库》,简体横排,对部分可能引起歧义的简体,保留其繁体字形,文字准确,殊便阅读。
《诗经》是中国文学早的一部诗经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共三百零五篇,历史上又称为“诗三百”这里收集的是周代的作品。《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根据诗歌的来源和乐调而作的分类。风是富有地方色彩的乐调演唱的是歌,内容反映民间生活,诗句韵味十足,声音短促,叠章复唱,亲切感人。雅,分“大雅”和“小雅”,内容包括政治讽刺诗、史诗、祭祀诗、宴会贺诗等等。颂的内容大多是歌颂统治者和先王的德行,但是大多没有鲜明的特色。《诗经》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史有着巨大的贡献。其是周代的诗歌集大成,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源头。各个时代的的文学家和诗人,虽然在风格和擅长的艺术形式上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诗经》中汲取了无尽的营养。楚国的屈原继承了《诗经》风、雅的现实主义传统,兼采楚国民歌的形式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刘强编著的《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以传统文学批评本为范式对《世说新语》的当下新批。1.本书批点力求完备,对《世说》1130则正文及数千条刘注绝大部分有夹批、条评,首尾相应,斐然成章。尤其对刘注批点,为诸家所无。2.开创了《世说》36门的篇评:篇名开宗明义,题解释义;考其源流,演义发展;点出魏晋特性,风尚所好;比较36门,各门相较参读,甄别差异,相对妙处;引导阅读,该着意处该戒慎处,一一道来。此篇评,当为千秋以来所独在,亦即本版独具之价值,继往开来。3.与当代诸注译评点本不同,本批点以文言出之,俾与正文总体风格相统一。4.本评点虽以文言出之,思想与感悟确是新的,当下烙印,今人视角,新学理致。作者思接千载,贯通古今,评点内容极富。读者走入世说胜景,领略魏晋人物精神高蹈。5.本书特质既以评点为主,则注释、
无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由我国清代名医唐宗海所撰。唐氏推崇陈念祖,但对陈氏注解尚有缺误深以为憾,遂对陈书予以补缺正误,并加以发挥。作者试图用中西汇通的观点诠释补正,在沟通中西医学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其筚路蓝缕之功具影响。
《儒林外史》是晚清谴责小说之一,书中描写了近二百名各式人物,生动表现了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历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学界的重视。李汉秋先生积数十年之功,汇集十种清末以来对此书的评点,融于一书,加以标点、校勘,既便于读者理解,增添阅读乐趣,又便于学者进行各方面研究。
戴明扬撰著的《嵇康集校注》,详校《嵇康集》众本,厘定文字,择录旧注,征引典故,广辑嵇康事迹及其人其作之评论,对研究嵇康生平及其作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几十年来一直被奉为《嵇康集》注释中的经典之作。 由于戴明扬1953年病逝,本书首次发行时乃据其遗稿刊印。中华书局此次按现在通行的古籍整理规范,对本书详加修订,覆校底本,核对征引文献,正讹补缺,订正句读,划分段落,并对全书施以全式标点。同时将戴氏在校记中勘正之字,全部体现在正文中,用方圆括号以示区别,使《嵇康集》本文明白条畅,以便读者讽诵、研读。 嵇康追求自然,高蹈独立,是魏晋玄学、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 《嵇康集》诗歌峻切,论说文新颖缜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戴明扬是黄侃弟子,本书为注释《嵇康集》的经典之作。中华
《伤寒论浅注补正》主要内容包括: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一上、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一中、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一下、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二、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三、伤寒论浅注补正卷四、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五等。
李煦(1655-1729),字旭东,又字莱嵩,号竹村,原籍山东省莱州府昌邑县(今昌邑市奎聚街道东隅村),隶汉军正白旗。曾与曹寅长期共事,且有葭莩之谊。是清初政治、经济史及《红楼梦》与曹雪芹及其家族研究的重要人物。 "虚白斋"系李煦斋号。《虚白斋尺牍》共收录李煦书启文稿320篇,主要是李煦与亲友及官场人士共140余人的通信,时间从康熙四十四年(1705)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十二月。内容涉及家族琐事、亲族事务、两淮盐务、官场应酬等,所涉人物上到督抚大员,中到司道府县官员,下到幕僚、相士等,可见其交游之广。 此次出版分校释和影印两部分,另附有李煦参与修纂的《姜氏世谱》、《昌邑姜氏族谱》及《李煦射猎图》、《李煦春游晚归图》、《李煦四季行乐图》等珍贵文献、文物,这无疑是建国以来继《李煦奏折》之后,关于李煦及其家族
《通鉴地理通释》共14卷,该书记述了《资治通鉴》所载地名的沿革异同、险要扼塞所在。首列历代州域,此列历代都邑,再次为十道山川好历代形势,参以历代名臣奏议。全书征引博洽、考订详明,为研读《通鉴》和研究历史军事地理的重要参考著作。
《仪礼释官》十卷,清胡匡衷撰,陈功文点校。是书主要详考《仪礼》十七篇所见诸侯之官,博参郑《注》、贾《疏》,旁及其他经传,时下按断,展现了有周一代侯国设官分职之大略,为后人研究先秦诸侯国的官职、官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该书剖决昭晰,考证精详,实为治《仪礼》者不可缺少之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通鉴地理通释》共14卷,该书记述了《资治通鉴》所载地名的沿革异同、险要扼塞所在。首列历代州域,此列历代都邑,再次为十道山川好历代形势,参以历代名臣奏议。全书征引博洽、考订详明,为研读《通鉴》和研究历史军事地理的重要参考著作。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一、收录全。除底本及校本所收之外,又补入明嘉靖《翼城县志》中的卢氏佚文《去思碑》等,收入作品之全,堪称行世卢氏集之最。二、笺注精。在参照多种版本认真校勘的基础上,对作品所涉史实、典故、词义等多有翔实的考证注释,既便一般读者阅读理解,也有利于研究者参考取资。三、附录多。共包括:传记资料、著录题跋、诸家评论和卢氏年谱四种。本书是我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