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编纂于康熙四十二年(1705),系由清康熙帝亲自动议、发起,工程浩大,蔚为壮观。康熙四十六年(1709)四月十六,清圣祖玄烨为之作序并题额,因名之曰《御定全唐诗》,也被称为四库全书本《全唐诗》。全书忠实记录了唐代诗人、唐代诗歌的精微全貌及壮丽历程,共900卷, 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诗人 凡二千二百余人 ,传世至今,居功甚伟。 本书以地道扬州诗局本及四库全书本《御定全唐诗》为底本,囊括了其中全部诗人;诗作从近五万余首中精选4809首(约占全书十分之一),并作简要、专业之注释;诗人排序、卷次一仍其旧,另增唐诗作者索引及唐诗篇目索引,方便读者查询。集学术性、阅读性、欣赏性于一体。 于此一编,《全唐诗》概貌、精华尽收眼底,唐代诗歌发展之洋洋大观自可纵情鸟瞰。
《张居正全集》共收张居正著述6种,附录署名为张居正的疑著2种,并附录张居正资料选编。本次出版进行了新式标点和校勘,并按经史子集分类,首次实现对张居正现存几乎全部文字的整理结集,于张居正本人和明史乃至中国史的研究,皆有重大价值。
《古佚三书》全为忘佚之书,忘佚时间短的一千年,长的三千年。该书四本为:古佚三书之一,《上元本玉篇》,唐 孙强增订,宋末元初忘佚。 近年来,人们但闻其名,未见其书,一些评述说多属臆测之词。现从辽、金文文献发现并辑校成书,这对词典、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由杨正业,冯舒冉,魏现军辑校。 古佚三书之二:《韵》辽 佚名撰。词典学界,语言学界从未听说过《韵》这样一本书。现在依然有人持怀疑态度而提不出证据。此书记万条语言材料,辽人、宋人、金人、明人都叫《韵》,这根本无需辩驳。本书由杨正业,杨涛辑校。 古佚三书之三:《小学钩沉三篇》,清人有《小学钩沉》和《小学钩沉续编》。此《三编》辑录的全部是唐代以前的新材料。杨正业,杨涛辑校。 古佚三书附:《大广益会玉篇》,宋 陈彭年等
《瀛奎律髓》是一部比较全面地体现宋代“江西诗派”诗学观点,并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大型唐宋律诗选集。 “江西诗派”由两宋之交的吕本中提出,追尊黄庭坚为创始人,所论多言法度,强调规模古人,以故为新,在北宋末以及南宋影响广泛深远,至南宋末则趋向衰微。方回为重振“江西”旗鼓,编纂是书。提出了“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之说,以“格高”为宗旨,以“细润”济粗犷生硬。按类系诗,便于学习揣摩。 本书以明成化三年刻本为底本,参校元至元本、清康熙吴之振刻本。汇录了冯舒、冯班、陆贻典、何焯、纪昀、许印芳等十余家评语,对方回编选之失多有指摘,亦可从中窥见唐宋诗之争的余波。
《李相国论事集》是一部记载中唐宰相李绛奏议之文和论谏之事的文集。由于涉及的领域广泛,该文集成为后人研究中唐政治、经济、藩镇、宦官、民生的重要文献之一,同时也是今人研究李绛生平、思想、精神、品格的重要著作。然而,现存李绛文集的各种版本,各有异同,还有一些遗文各版本都没收入。本书采用了市面所能见到的十个传本,以及史书、类书中的相关数据,对《李相国论事集》进行了校注,同时对不同传本进行研究,理清了其版本源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