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是顾炎武一生学问和思想的结晶,自言「平生之志舆业皆在其中」。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是援庵先生学术、教学与思想进一步深化的时期。 在学术上,他对宗教史、元史以及历史文献学的几个分支史讳学、校勘学、年代学的研究.这时都已取得了重要的成就,酝酿着新的研究课题。
《韩昌黎文集校注(套装上下册)》本次重版尽量改正原书的个别排校及标点疏误。因整理者已故去,处理疑误时,重点参考了原书所依底本东雅堂本昌黎先生集和旧注颇多取资的朱熹韩文考异等相关文献,并吸收了湖南大学昊钦根先生及其他热心读者的勘误成果。《韩昌黎文集校注(套装上下册)》是根据近代古文名家桐城马其昶(一八五五-一九三〇)的遗稿编辑而成的。马氏用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并采集了明清两代主要是清代各家的评说,在文字训诂、名物制度、史实疏证各方面,都对旧注作了许多订正和补充;旧本字句讹夺的地方,也作了细心的校勘。
本套书共七册,分别为:《曹操集校注》、《曹丕集校注》、《曹植集校注》、《徐幹集校注》、《王粲集校注》、《孔融陈琳合集校注》、《阮瑀应玚刘桢合集校注》 谈到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就是三曹、七子,《建安文学全书丛书》尽可能将建安时期作家作品搜集齐全,并加以校勘和注释,以“全”取胜,一套在手,研究资料不用他求。内容上,突出其可靠性,遴选有理有据,不妄下结论。注释力求通俗易懂,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对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特别是推动河北地方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具备出版价值。
《游蜀疏稿校证》是四川总督吴棠会同时任成都将军崇实、继任成都将军魁玉、四川提督胡中和等,于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二年(1876)间,向清廷奏报关于平定川、滇、黔交界处回、苗、汉等民族民众“动乱”,及处理川、黔等地教案的奏折底稿,内容涉及广泛,资料翔实,对于研究清末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阶层的变动,研究中国近代史、民族关系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本书以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影印出版的国家图书馆藏《游蜀疏稿》手稿本(三册七卷,内含146份折件,约计14万字)为底本,以中国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及宫中档》以及“中央研究院”档案馆藏《总理衙门档案》为校本,以朱批奏折为准,并查照《上谕档》和《清实录》,采用对校、补正及略予
《儒林外史》是晚清谴责小说之一,书中描写了近二百名各式人物,生动表现了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历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学界的重视。李汉秋先生积数十年之功,汇集十种清末以来对此书的评点,融于一书,加以标点、校勘,既便于读者理解,增添阅读乐趣,又便于学者进行各方面研究。
《读杜心解》,清浦起龙撰。浦起龙,字二田,无锡人,雍正八年进士,曾任苏州府学教授,撰有《史通通释》。《心解》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其编排体例,它以分体为纲,兼顾编年,全书六卷分别收录杜甫的五古、七古、五律
《山海经》自古被称为奇书、怪书。其作者何人?成书何时?是志怪小说,还是地理宏著?是神话文献,还是宗教巫书?两千年来,纷纷扰扰,争论不休。本书是对《山海经》的训诂,以郭璞《山海经注》(四库本)为底本,以对原著的校诠为主要内容,旨在引导、带领新一代读者,在新的社会认知和历史环境下,以更加全面、轻松、与时俱进的方式和视角重读《山海经》,以更加开阔的思路和科学观点充分挖掘其综合价值及文化传承。 同时本书作者创新性地编纂了近18万字的《山海经万物纲目》,以电子版的形式免费赠阅读者,帮助读者快速查阅、掌握山海经涉及的历史、地理、神奇异兽等百科知识。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三国魏王弼和晋韩康伯均为《易经》作注,唐代孔颖达奉太宗命主编《五经正义》,首即《周易正义》。正义在正经注基础上,融合众多经学家见解,对原有经注进行疏证,并对注文加以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