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一书,是宋代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历时19年完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一共16朝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问世以后,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明白 治身、治家、治国 的道理,因此赐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问世以后,从北宋到清朝,《资治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使用的历史教材,因而被梁启超称为 皇帝教科书 。
所谓“俗字”是区別于正字而言的一种通俗字体。唐代顏元孫《幹录字书》把汉字分为俗、通、正三体。说明俗字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其造字方法未必合乎六书标准的浅近字体,适用于民间的通俗文书,适宜平民百姓使用。俗字的产生和存在,对那些世代相传的正字来说,是一种威胁、一种反動。而事实上,正字和俗字卻是辅车相依的。矛盾是对立統一的,沒有正字,就无所谓俗字。在的文字系统中,正字占据主导地位,俗字则作为从属。正字是文字系统的骨干,俗字則是正字系统的补充和后备力量。
金少华著的《古抄本文选集注研究》以《文选》校读为中心,分专题讨论《集注》残卷所录诸家注本,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引言。主要介绍《集注》残卷的体例,证明现存残卷系删节誊抄本。二、李善注。利用《集注》残卷检讨引书“各依所据本”、“再见从省”两条李善注核心体例,并分类校正传世刻本68条典型的讹误。三、《文选钞》与《音决》。首先证明此二家注皆为公孙罗所撰,其次考察二家注所存《文选》旧注、旧音及异文,分析传世刻本李善注所见《文选钞》。四、五臣注。主要考察《集注》残卷所存五臣音与《音决》之异读,并利用五臣注校正刻本李善注之误25条。五、陆善经注。重点考察陆氏本异文中来源特殊的部分,带讨论刻本李善注所见陆善经注。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饮冰室合集》初版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由何擎一按编年体编纂,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后续再版多次,每次均有不同幅度调整、修改、增删,编次方式、书名及出版社亦不同。 梁启超 去世后,其家属和亲友将全部手稿交给林志均重新编辑,于1936年出版,称为《 饮冰室合集 》。其较为系统全面地编订了梁启超一生的著述,甚为周备,是目前内容丰富度、文字质量均上乘的梁启超著作集。此版分《饮冰室文集》16册(分45卷。其中第25、第44、第45三卷分上下,合计48卷)和《饮冰室专集》24册(分104卷。其中第95卷分上下卷,合计105卷)两部分,编年排列。 《饮冰室专集》即以1936年版的《饮冰室合集》为底本,包括《戊戌政变记》《自由书》《李鸿章》《太古及三代战记》《墨子学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古书真伪及其年
《战国文字编》所收战国文字资料涵盖了整个战国文字领域,举凡青铜器铭文、陶文、玺印文字、封泥文字、简牍文字、帛书文字、玉石铭文、货币文字等皆包括在内。这些资料中有些出于国内不易见到的书籍,如《珍秦斋古印展》、《平庵考藏古玺印选》等,可以看出编者搜讨之细,网罗之精。所收资料皆用原形,不失真,让使用者可以放心使用。在面对如此众多的战国文字形体时,如果一味地追求丰富,也会让编者陷入泥沼。而的办法是以多多建立字头为主,每一字头下所收形体的多寡则个案处理,灵活掌握。但一般原则是以形体不同的构形为标准,过多的相似字形则加以简化,这样就避免了漫羡繁复,也显得眉目清楚,便于使用。总之在丰富的字形和突出字头并眉目清楚之间的平衡上,《战国文字编》妥善地把握了尺度,值得后来者学习和效法。《战国文字
近代以降,伴随着西学东渐、藩篱大撤,中曰文化交流呈现出别样的景象。已故早稻田大学教授实藤惠秀筚路蓝缕,孜孜开拓,如今,近代中曰文化交流史这片不毛之地,早已旧貌换新颜,呈现出一片生机。然而,人们关注的重点依然是中曰甲午战争之后,对明治前期一一明治维新至甲午战争这段历史,多把焦点放在中曰签订修好条约、长崎斗殴事件、曰军侵台、朝鲜甲申事变等政治、外交问题上,由此造成了这二十七年的中曰文化关系犹如雾中之花,看不清,摸不透。其实,在甲午战争中曰关系发生质变之前,该过渡时期的中曰文化关系,有必要加强研究。只有这样,纔能搞清历史的全貌。本文认为,1894年前的中曰文化交流的舞台主要在日本,两国开展了以下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
青海省图书馆编著的这本《青海省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精)》收录范围为我国境内各收藏机构或个人所藏,产生於1912年以前,具有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献典籍,包括汉文古籍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以及甲骨、简帛、敦煌遗书、碑帖拓本、古地图等文献。其中,部分文献的收录年限适当延伸。以各收藏机构为分册依据,篇幅较小者,适当合并出版。一部古籍一条款目,复本亦单独着录。 着录基本要求为客观登记、规范描述。 着录款目包括古籍普查登记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着者、版本、册数、存缺卷等。古籍普查登记编号的组成方式是:省级行政区划代码一单位代码一古籍普查登记顺序号。
本书系沈阳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馆藏汉文古籍数据4700余条。凡宣统三年以前的刻本、活字本、抄本、稿本等,皆在收录之列。著录项目有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内容。本目录后附书名笔画索引。
《新辑查慎行文集》收《敬业堂文集》与《庐山纪游》、《陪猎笔记》三种。《敬业堂文集》以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北京图书馆馆藏稿本丛书本《查悔余文集》为底本,以四部备要本《敬业堂文集》(三卷)、《别集》(一卷)为参校本。稿本前有《内容提要》,错讹甚多,称“全书收诗赋、序跋、碑记、神道、墓志、祭文、哀辞、行略、塔铭等约百二十篇”,实际收文仅九十四篇,其中《请假葬亲奏摺》一篇阙题。从四部备要本《敬业堂文集》辑入六篇、《别集》辑入二十三篇,从清咸丰小娜嬛山馆刻本《人海记》中辑入《人海记自序》一篇,从四库全书本《苏诗补注》辑入《苏诗补注例略》一篇,从道光抄本《初白庵藏珍记》辑入题跋二篇,从道光抄本《初白庵题跋》辑入题跋八篇,从道光抄本《初白庵尺牍》辑入尺牍二十通。共收长短文一百三十八题一百五十
王士祥同志的这部《唐代试赋研究/文史哲研究丛刊》,应该说,是当代科举研究中次对唐代试赋进行全面、的考察与探索,选题具有突破性。书中有不少一直为人们忽视的专题,有些似乎还是我们次见到的。著者在本书“结语”中提出,唐代试赋是唐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应试文学体式中,是文学性的一种文体。这也可以说是使人耳目一新的。
本书系浙江省丽水地区八家收藏单位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丽水市图书馆等八家收藏单位所藏1912年以前古籍3400余条,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分类、题名卷数、著者、版本、批校题跋、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