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 传习 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 传不习乎 一语。《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下卷均为其弟子整理的语录,上卷经过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本书为叶圣陶先生亲笔点校并作注释的版本。本次再版以传世经典版本作为参考本,精心修订。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或曰《国策》,或曰《短长》,或曰《国事》《事语》《长书》《修书》等,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塑造了一系列智慧超群、人格独立、意志坚强的策士英雄形象,创造了一大批今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寓言。对于现代人来说,《战国策》不仅是了解战国历史与学习先秦散文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一个巨大的学习博弈、锻炼口才、提升谋略的智慧宝库。可谓一书在手,终身受益。 本书原文以清嘉庆八年(1803)黄丕烈刊刻的南宋姚宏续注本为底本,又据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所藏清末尊经书院刻本及《万有文库》本做了一些必要的订正。本着去芜存菁的宗旨,本书从原文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章中精选了二百三十二章。这些篇章或是记录了对历史
《酉阳杂俎》唐代段成式创作的笔记小说集,共30卷,1000多个故事。分成上下两部:上部神异志怪,上自女娲神话时代,下至唐朝时期,辑录了600多个神话传说、妖鬼奇谭与江湖故事;下部山海博物,近500个博物知识,从九代君主到民间美食、纹身杂耍、医术偏方 事无巨细地讲述唐人的生活细节、古代的奇珍异宝。 (酉阳,乃神话传说中,穆天子藏书之洞穴。俎,本来是盛放祭品的礼器,这里代指不同于正餐的奇味。酉阳杂俎,就是藏诸世外的秘籍奇书)
《五灯会元》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部伟大的禅宗经典巨著。 五灯 指宋代的五部禅宗灯录:北宋法眼宗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北宋临济宗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北宋云门宗惟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南宋临济宗悟明的《联灯会要》、南宋云门宗正受的《嘉泰普灯录》。南宋时,杭州灵隐寺普济禅师将以上 五灯 合为一书,删繁就简,除叠合之弊,取书名为《五灯会元》。全书分为二十卷,卷详细记录了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的 七佛 、二十七位西天祖师以及东土 六祖 ;后十九卷按禅宗五家七宗的派别,分卷记录后世弟子上至帝皇征召延请、禅师开堂讲法,下至文人学士与僧徒往返参学。七宗源流本末指掌了然,它完整地呈现禅宗的精髓。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千世界因此而呈现出通彻透明的境界。禅宗所谓禅之至境,乃在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书中所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徐霞客历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书中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论语》是产生于我国春秋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文献,它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著作,记录了儒家圣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这部巨著的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论语》全书二十篇,共约五百章。整体而言,《论语》是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较为完整的文章。它作为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集,涉猎极为广泛,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等我国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方方面面,对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中国志怪小说的*之作。该版本由《聊斋》专家、 百家讲坛 《说聊斋》主讲人马瑞芳选定,收录了《画皮》《聂小倩》《婴宁》等各个类别的经典60余篇,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丰富而精彩的神鬼狐妖世界。 该书由 原文 译文 点评 三部分组成:原文以辽宁图书馆手稿本为底本,参照康熙抄本、铸雪斋抄本、异史本、青柯亭本等,权威严谨;译文明白晓畅,简洁生动,力求保证小说的原汁原味;点评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精彩之处做了简要的分析,以便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部名著。书前有知名插画师付璐绘制的《画皮》《画壁》《狐仙》等精美插画,色彩艳丽,赏心悦目。
《世说新语译注》中国传统的志人小说的名著,主要记述了汉末魏晋人物的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全书共36篇1130则,所记人物故事,上起于秦末,下至南朝宋,但绝大部分篇幅记的是东汉末至刘宋初近三丰百年间的人和事。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学、思想等许多方面,因而也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以前没有独立成编。南宋理学家朱熹首次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在一起,并为其作章句集注,成《四书章句集注》一书,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 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因而具有由"内圣"而"外王"的重要意义。《中庸》强调"诚",把"诚"视作思想体系的范畴,将对"诚"的追求作为"人道"的准则, 同时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与认知方法。
《小窗幽记》,明陈继儒纂辑,是明代清言小品集的代表作之一。共分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卷,从感情、个性、处世、境界、品味、法度等话题入手,或陈说利害,指点迷津,以言醒世;或肯定情爱,颂扬忠贞,赞美人世间一切真情实感;或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倡导读书;或提倡淡泊名利,严于操守,多做善事;或描述隐居生活,赞美田园生涯,宣扬朴素为美;或状物写景,以景悟情,回归自然;或称誉豪士,召唤英雄,使人意气风发;或以自身的体验和认知,陈述做人、处世应遵循的准则。全书文字整饬优美,言简旨远,深具哲人式的冷隽智慧。
《了凡四训》为明代袁了凡所著训子善书。了凡本名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此书分为四个部分,原名《训子文》,后为了启迪世人,遂改今名。这本书强调种德立命、修身治世,阐明 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的思想,指出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并现身说法,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经历体会,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以期阐明此理,鼓励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自求多福、远避祸殃。该书自明末以来流行甚广,影响较大。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国早的典籍之一,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认为此书终定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医家传承增补而来。从结构上看,《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内经》的学术理论体系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此前天文、历法、地理、气象、医药,甚至社会科学、哲学、思维科学、语言学的成就皆在该书中有较为全面的体现。本书邀请专业研究者对其进行翻译、注释,极便读者阅读。
《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所作。全书采用语录体的形式,分为上、下两卷,共360条。每条均由排比或对仗的短句组成,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既便于理解,又易于诵读。书中的处事警句来源丰富,既有作者自己的心得体会,又有从先哲格言、佛家禅语、古典名句、俗语谚语中演化而来的精彩文句,辞藻秀美,含义隽永,耐人寻味。全书以道德修养为核心,把修身养性作为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原则,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个人修身齐家,人们都能于此书中有所获益。
《宋稗类钞》是清代学者潘永因在战乱之后藏书尽毁的情况下,从多方购得善本,汇集有关宋代的稗官野史, 事以类分,时以代次 编撰而成。 全书共八卷五十九类,近四十万字,反映了宋代政治、军事、文化、社会日常生活各方面,涵盖极为广泛,可以说是一部宋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前六卷记载宋代帝王的治国方略、官场士人百态、士大夫的逸闻趣事和优良品德、各种性格知识分子的文学修养,以及民间传说、笑话小集,等等。第七卷和第八卷记录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以及草木虫蛇、古玩书画等内容,如宗乘、道教、报应、神鬼、怪异、工艺、饮食、古玩、八法等共十五类,是一部翔实的研究宋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自然环境变迁的原始资料。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 传习 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 传不习乎 一语。《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下卷均为其弟子整理的语录,上卷经过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本书为叶圣陶先生亲笔点校并作注释的版本。本次再版以传世经典版本作为参考本,精心修订。 《曾国藩家书》是晚清名臣曾国藩去世后,其家人、弟子、亲友等搜集编纂的一部书信体家书家训集,蕴含丰富深刻的人生处世、官场应变、家族事业、子孙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在曾国藩去世不久便已流行大江南北,从晚清到民国刻印上百万册,成为当时的 人生事业指南 。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是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内的一颗璀璨的巨星。其作者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短暂做过小吏,后隐居不仕,逍遥游历于自然山川,虽然生活贫困,但有着极高的精神境界,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巨人。《庄子》原本五十二篇,今仅剩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全书以内篇为核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
本书是《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合订本。两本兵书都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经典。《孙子兵法》全书十三篇,用极为精简的文字阐述了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揭示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军事规律,提出诸多精辟的用兵法则。《三十六计》分成六套战计,每套战计下包含六条小计,从而形成三十六条计策。每条计策都使用《易经》上的话来解释,体现了刚柔、奇正、进退等思想。两本兵书所论述的兵法谋略,蕴含朴素的辩证法思维,达到了哲学的高度,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智慧。 近代古文家叶玉麟先生翻译《孙子兵法》,出版《白话译解孙子兵法》,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是释读国学经典的典范,当时受到欢迎,可惜后来湮没无闻。本书对该书重新出版,对内容做了一些校正。另外聘请文史作者为《三十六计》翻译作注。让读者轻松读懂两本兵书。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 道德 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 内圣外王 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它是中国历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约请业内专家对其进行注释、翻译、导读。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有助于非专业水平的读者阅读理解原著。。
《围炉夜话》是一本通俗格言集,该书成书于清咸丰甲寅二月,是明清时期众多格言体撰述中的一种,也是一部劝世之作。其所撰的《围炉夜话》,分为184则,以 安身立业 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多个方面,揭示了 立德、立功、立言 皆以 立业 为本的深刻道理。书中隽语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紧密相联,以简短精粹的格言取胜,三言两语却蕴含深刻人生哲理,让读者于轻松阅读中领略其深意。该书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 处世三大奇书 。
楚辞 又称 楚词 ,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 承袭屈赋 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作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精心校对的基础上,进行注释和翻译,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
《孙子兵法》又称 《孙子》十三篇 、《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 兵学圣典 。《孙子兵法》由春秋时期吴国将军孙武所作,全书共十三篇,充分表现了兵家的哲学,原文共六千字左右。《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汉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古书隐楼藏书》,共十四卷,作者为清代著名道士闵一得。全书共收录丹书三十余种,内容分为三类:一类为作者注释前人经典著作,如《 阴符经玄解正义 》等;一类为作者自撰,如《 管窥 编》等;一类为引用他人著作,如《玄谭全集》等。本书以儒释之精华,诠释道家之玄妙,句句经典,字字矶珠,是研究明清道教内丹学的一部重要参考资料。 本此整理出版的《古书隐楼藏书》,以1994年巴蜀书社出版的《藏外道书》中所收录的影印本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为原则,对原书不删节,不改动。原书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方便当今读者阅读。
本书由《庄子解故》一卷、《齐物论释》一卷、《齐物论释定本》一卷组成。《庄子解故》为以传统小学考据方法发正《庄子》疑义之作,摘录《庄子》字句凡二百四十八条,或补前人之阙,或正前人之误,皆有所得,不为空谈。《齐物论释》据《齐物论》章句次第,分为七章,予以疏证。全文旨在以唯识思想与《齐物论》篇互证,形成独具特色的齐物哲学,否定外在之形名,从而真正倡导平等思想。《齐物论释定本》在《齐物论释》初本基础上增损而成,见其思想已有转益。
随州曾国的考古发掘已历时四十余年,出土了很多重要青铜器。本书兼顾普及与进阶,以年代先后为经、器物群为纬,收录2024年之前出土的54件重要曾国青铜器铭文,约占曾国铭文铜器的十分之一。全书彩色印刷,注重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对之前公布的不清晰的照片、拓片予以替换,部分模糊的器物铭文,附有摹本,断代、释文,注释有错误的予以改正。内容依次为器物群概说、器物图版、释文、著录、注释、延展阅读、进阶篇目。对研究曾国文字、青铜器类型学及西周、春秋、战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长物志》成书于明崇祯七年(1634),全书共十二卷,内容涵盖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等多个方面。文震亨在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各类物品的形态、质地、用途等,更通过对这些物品的品评和选择,表达了自己对文人生活情趣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它不仅体现了文震亨个人的审美品味和生活态度,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文人阶层的文化风貌和价值取向。例如,在《室庐》章中,文震亨不仅讨论了房屋主体的建造和布局,还对房屋的朝向、采光、通风等细节进行了深入论述,体现了其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在《花木》章中,文震亨详细描述了牡丹、梅花、兰花、水仙、菊花、玫瑰等多种花卉、树木的形态、色泽、香气等特征,还介绍了相关的种植与养护注意事项。他不仅关注花木的观赏价值,还注重其与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