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钗记》系明代戏剧家汤显祖 临川四梦 之一,取材于唐代蒋防的《霍小玉传》。其主要情节为:才子李益元宵夜赏灯,遇才貌俱佳的霍小玉,两人一见倾心,随后以小玉误挂梅树梢上的紫钗为信物,喜结良缘。不久李益高中状元,但因得罪欲招其为婿的卢太尉,被派往玉门关外任参军。李益与小玉灞桥伤别。后卢太尉又改李益任孟门参军,更在还朝后将李益软禁在卢府。小玉不明就里,痛恨李益负心。黄衫客慷慨相助,使两人重逢。于是真相大白,连理重谐。该剧热情讴歌了爱情的真挚与执着,深刻揭露了强权的腐败与丑恶。此本为明万历时期刊本,其中木刻版画为明代版画的精品。
《三国画像》不分卷,清潘锦绘,秦祖永鉴定,冯廉校刻。清光绪七年(1881)桐荫馆刊本。是以小说为内容镌刻的木版画集。原书二册,所绘人物自汉献帝至孙翊之妻,包含董卓、吕布、貂蝉等耳熟能详的人物,凡一百一十九人。上册为汉人物图五十九幅,下册为魏、晋、吴人物图六十幅,其中魏人物图三十三幅,晋人物图四幅,吴人物图二十三幅。画像或立或站、执笔提写、骑马奔驰、仰天默念、拉弓射箭、拔剑起舞、遮面哭泣者栩栩如生,每图右上题该人物姓名,部分画像由二人组成,版面丰满灵动。潘锦在卷末题: 此稿自春历夏而秋,每人皆数易稿而成,如用之,须择好手镌刻,庶无遗憾。同治十年岁次辛未锡山潘锦昼堂摹。 可见此画像为精工细镌,晚清小说木刻版画中的精品之作。
《剪灯余话》是明初重要的文言传奇小说集,共四卷,二十篇。因《剪灯余话》是《剪灯新话》的续书,后世多关注《剪灯新话》,对《余话》不怎么重视,其实,与《剪灯新话》相较,此书不遑多让,对明代中后期传奇小说及通俗小说和戏剧创作乃至于清代《聊斋志异》的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远播海外。 《剪灯余话》一书仿瞿佑《剪灯新话》,取元末明初事实,以爱情故事为主,杂以幽冥灵异人物。卷一《长安夜行录》、卷二《鸾鸾传》、卷三《琼奴传》等,直写封建社会政治黑暗与礼教残酷的罪恶,并肯定青年男女追求婚姻爱情自由的民主精神。卷一《何思明游酆都录》、卷四《泰山御史传》以阴间地府各种丑恶现象,抨击现实官场,劝人弃恶从善。卷二《田洙遇薛涛联句记》、卷四《江庙泥神记》则写人与鬼神恋爱的故事。《剪灯余话》不论在
《 汪穰卿遗著 》是汪康年去世后由其弟汪诒年所编,全书共有八卷,为汪康年论文集。汪氏一生办报颇多, 1920年其弟汪诒年将其在各报所撰论说及未刊诸文,以年月先后为序,裒集成编。其中卷一为《时务报》时论说,主张开启民智,维新变法。以后各卷的《京报》《刍言报》论说,多拥护清政府立宪。其《中外日报》的论说,以当时未署名,不得已而从缺。是研究戊戌变法及清末立宪等 事件 的重要资料。
《孔子改制考》是一部变法理论著作。在它的序言集中表达了康作书的目的,用大同社会代替封建专制统治,向封建社会提出了挑战,振聋发聩。其次,在书中,康有为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表现了民主自立的思想。康有为认为,人类大同理想要到遥远的太平盛世才能实现, 方今为 据乱之世 ,只能言小康,不能言大同。 然而,康有为并不是消极地等待大同之世,而是主张积极争取。
马成名的《海外所见善本碑帖录》收录了当代著名书画碑帖鉴定家马成名先生在海外二十多年间所见的善本碑帖五十种,其中善本皆为珍稀之品,且大多为私人秘藏之物,能汇集成册实属难得。每部善本碑帖中的题跋部分作者均全文标点整理,鉴藏印全部释读并按照年代排序,又精心考证每册的真伪、拓制年代以及递藏等相关信息。 难得的是,每册善本皆有明确的鉴定意见,为碑粘研究提供了珍稀的善本数据,为碑帖鉴定提供了宝贵的鉴定思路。
本书共八卷,系作者手定。卷一多碑志记传之文。卷二为辽、金、元、明故城及故宫考,均根据《辍耕录》《酌中志》《春明梦余录》及历朝官私各记载。卷三、卷四皆考订之文。卷五至卷八(外篇)均为序跋、行略、铭赞、杂文。集中骈体文十有二成,无不禀经制式,酌雅立言,与孙星衍《问字堂集》、阮元《研经室集》内骈文,可鼎足而三。缪筌孙之文以实为宗,力戒无根之论。
本书据一九二四年刊本影印,吴趼人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描写了自 1884年中法战争以来二十年间的各种奇闻怪事。作者以*人称的视角,记述了近二百个所见所闻的小故事,对晚清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揭露了 大变局 时期发生于官场、洋场、商场和家庭的种种 怪现状 ,同时勾画出了一幅 财狼虎豹 魑魅魍魉 的鬼蜮世界。整部作品虽塑造了几个正面人物形象,但毫无例外地走向悲剧,揭露了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无可挽救的历史命运。
本书由清左宗棠著,杨书霖编。据清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影印,包含文集五卷、诗集一卷、联语一卷、说贴一卷,卷末有杨书霖《跋》。内容包含说、序;跋后、题额跋尾;传、碑、墓表、墓志铭;记、书事;铭、祭文、哀诔。
本书据一九一四年刊本影印,是民国时期中华师范心理学教科书,全书共四编,二十章。本书是作者根据日本大濑甚太郎所著心理学教科书并参考他书,融汇中西之学编写而成,从伦理学的定义、中西伦理学的差异、伦理学的研究方法、善恶的本源及行为标准论、义务论、德论等方面,将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在中国遭遇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面临礼崩乐坏、道德滑坡 的紧要关头,对重建国民道德观念、对传统伦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876年,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委派宁波海关副税务司霍搏逊的文牍(现时的秘书)李圭,前往美国费城参加美国建国100周年博览会。 他从上海出发,经日本东渡太平洋到美国,参加博览会后又渡大西洋,游览英国、法国,*后经地中海、印度洋归国,历时 8个多月环游地球一周,写下了《环游地球新录》。李圭回国后将其在美期间的撰写成《环游地球新录》一书。书中记载了他在考察途中的成果、见闻,对美国邮政作了详尽的记述,并建议开办中国邮政。
174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孟德斯鸠的法律、政治巨著《论法的精神》问世。作者综合运用历史、比较、实证等多种研究方法,探询法律的性质和精神,视野宽广,气度优雅。此书出版后轰动一时,不到两年就印了22版,并有多种外文译本。1904~1909年,严复将其以《法意》为名译成中文。商务印书馆于1913年出版了严复翻译的《法意》,这部法学经典名著的中文译本长期畅销不衰,不仅为所有中国法律人提供了优秀学术作品的经典范式,也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法律人。
清曾国藩撰。据一九一五年扫叶山房石印本影印,包含诗集与文集两部分,诗集不分卷,诗三百余首,内容包含咏史、杂感、杂诗、送别、赠答等。文集三卷,包含论、箴、序、记、传、墓表、碑铭等。
本书为著名专家学者林之棠所著,为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刊本。全书分小学、檄伪、经、子四篇,为国学入门之作,意在为初学者指出治学门径。小学篇从甲六书释例入手,梳理了文字沿革:象形、象事、象义、象声、转注、假借;还论述了音韵举要,主要涉及音韵沿革、发音、国内外音标等。檄伪篇从檄伪源起、檄伪方法,详细注解《胡应麟八檄释》,并列举伪书、疑书加以说明。经篇按照易、书、时、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谷梁、论语、孝经、尔雅、孟子逐一介绍说明。子篇先总论诸子之学,后分别详述道、儒、墨、法、纵横、农、小说七大家及汉代至清代文学大家。 对各时代学术发展源流、各学派著名学者作系统的梳理与精湛的评价。
周作人著。据一九三四年人文书店刊本影印。周作人应沈兼士之邀,于辅仁大学作了数次关于新文学问题的讲演,邓恭三做了详细记录,后经讲演者校阅,公开出版。本书共有五讲,附录二篇。*讲为文学诸问题,如什么是文学及其范围、研究对象、起源、作用等。第二讲为中国文学的变迁,追溯了明末的文学运动、公安派、竟陵派等文学主张。第三四讲为清代文学的反动。以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为主,总体概述了清代文学的面貌。第五讲为文学革命的运动。清末政治的变动给予文学革命运动很大的助力。
吴应箕是明末南直隶贵池人,有名社会活动家、文学家、复社和抗清英雄,与刘城合称“贵池二妙”,其气节与才学深为时人与后人所敬重,在文人清谈、诗文理论和史论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 《吴应箕文集(精)》由《楼山堂集》、《楼山堂遗文》、诗文辑补和附录四部分构成。全书主要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发表见解,处处洋溢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操,倡导与推动了明末清初尚朴的文学思潮。
唐文治撰,据一九三四年刊本影印。 《十三经提纲》 是唐文治为大型丛书 《十三经读本》 所作的提纲,位于《十三经读本》的首册。全书按《十三经》分为十三卷, 对《周易》 《尚书》 《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儒家十三经 分卷疏通各经义理,阐明重点思想与内容,授受源流,并指点文法,指导读经,启发后学。 民国间 曾 在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列为教材 ,是一部 提供给初学者的十三经入门读本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