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与中国文化》是文史哲学生的书,是研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经典书。《士与中国文化》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作者的基本观点是把“士”看作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相对的“未定项”——即承认“士”有社会属性但并非完全不能者。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一再地自己的限制,则正是凭借着此一“未定项”。《士与中国文化》在修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概论”、“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曾国藩与“士大夫之学”、“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四篇论文。
《西学东渐记》是容闳的一部代表作著作,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公认的重要地位。作者在书中回顾了自己六十多年以“西学东渐”之志,寻“维新中国”之路,却屡遭曲折磨难的生命历程。《西学东渐记》源自作者予1909年在美国推出的英文自传《MyLifeinChina&America》,它后由徐凤石、恽铁樵等于1915年翻译成中文,并命名为《西学东渐记》。
他们是当今中国书画艺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名字集合在一起在任何情况下都意味着层次与份量。他们的艺术成就构成了中国当代美术史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艺术投收藏拍卖市场的核心主力。他们都曾发表出版过很多文章著作与作品集,其理论观点与思想见解是学习研究美术专业的内容。他们是最难采访同是又是最值得采访的一个特殊群体,能够听他们纵谈平生经历见闻与所思是可遇不可求。每次访谈都按照严格的学术课题标准作为文化工程来进行,但是又具有口述历史实录与讲谈、对话体的生动可读性。每篇访谈都是一场文化的盛宴、知识的交汇与思想的共鸣,字里行间记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的传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文化史研究欧美史学界。它在理论上,重视文化的建构力;在研究主题上,大大开拓了传统的领域,一些老命题也被用新方法重新研究。90年代以后,新文化史研究开始广泛影响西方汉学界,并被引入中国、大陆史学界,形成相当大的影响,取得了得成果。
刘元风、贾荣林主编的《敦煌服饰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集》以北京服装学院的“垂衣裳—敦煌服饰艺术展”为契机而编写。这次展览是敦煌研究院和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文化遗产进学校”活动的一部分,是**次在高校举办专题服饰艺术展,体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工艺设计的**结合。展览将壁画彩塑传统艺术带进校园,让*多的同学们能够了解敦煌的价值,了解一千年延续不断的精神和创造。通过这样的展览,希望传统艺术能够走进校园、走进千家万户,使传统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吴颐人先生久以书、画、篆刻及多方面的艺术素养蜚声艺林,尤以汉简体书法独步当代。《我的汉简之路》以平淡率真、别具意趣的自述,图文相映,坦言半个多世纪来从博涉到约取,致力于汉简书风探究的历程,翰墨因缘、师友情深;知识性、趣味性互见,史料钩沉与技法指授兼备。笔端清丽温润,读来移步换景;一编在手,不仅饱览旷远朔漠书风的古艳雄浑,亦足以感悟一代才俊多彩多姿的艺术人生。
《中古士人流迁与南北文化传播》以汉唐之间为中心,分别考叙了两汉时期、汉末、孙吴与蜀汉时期、两晋之际、南北朝和隋唐之际士人群体的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史实,通过对该领域有重要影响的重大事件、人物、群体的专案研究,力图大体勾勒出一条南北文化“互动”的线索。
《扬州与苏州: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为"中国古代文学双城书系"丛书之一种,论述了唐至明清笔记小说中所反映的扬州和苏州二大城市的意象。内容包括两座城市各自的历史沿革、盛衰演变、文化教育、习俗风情、商业模式、经营物产、名胜古迹等。举凡苏州园林、梨园,扬州瘦马、盐商、琼花和芍药等,无所不涉。作者注重从各种小说的情节中挖掘资料,由此生发议论;又能以小说内容与现实反映相比较,揭示异同,不仅纠正了诸多旧说,且时有新见。故本书不落泛论景物之窠臼,具有较高的学术内涵。
《故园往事一集》由李新宇所著,本书是散文随笔。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史地、乡俗、志异三个部分。部分为史地,主要描述了作者的家乡青州、家乡的两条河以及老宅子等。第二部分为乡俗,作者把当地的结婚、过年等的风俗一一向读者仔细讲述。第三部分为志异,作者生动形象地把当地的一些传说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整部作品语言文字通俗易懂,文章生动有趣。
本书通过对蒙古—厥史诗求子、英雄特异诞生、英雄接受考验和英雄再生四组母题的人生仪礼民俗模式原型的探讨,进一步阐明了蒙古—厥史诗的特征及其起源问题。全书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论构成。蒙古—突厥史诗描述了一个男人的成长故事,反映了一个男人生理性的诞生到社会、文化性的诞生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严酷考验。可以说,蒙古—突厥史诗是英雄成长的故事。本书通过蒙古一突厥史诗的求子、英雄特异诞生、考验和英雄再生四组母的研究,阐明了蒙古—突厥史诗是描述英雄特异诞生,成年后因求婚或征战离开父母,独自去遥远的他乡,接受种种考验,并通过死亡和复活的再生经历,成亲或战胜敌人,凯族归来的成年礼民俗模式。蒙古一突厥史诗的情节结构和叙事模式是一个男人的成年礼民俗模式,而西方史诗集中讲述某一历史事件和某一英雄人物的
本书是著名汉学家劳费尔将中国及亚洲诸国的博物学研究与古代中亚、内亚语言文字研究两个领域结合起来的代表作。作者尽可能运用汉语、日语、古今伊朗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和西方古典学的材料,通过对植物及物产进行考证,阐述了中国和古代西域植物的传播关系,此外还包括关于中亚纺织品、矿物和汉籍著录的萨珊王朝的官制以及对伊朗记录的与中国有关事物及其名称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