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知识品格与观念品格的省察,是本书的主题之一。作为一位深深卷入当代复杂的知识思想状况中的参与者,贺照田通过自己对知识问题的独特思考,以史学的方式不仅批判性地整理了当代知识和观念状况,而且还借着自己赋予史学的价值重建的任务,尝试对当代史乃至百年中国史给出极富建设性的叙述和理解。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多年思想的总结,写作和思考关涉到了与当代中国现实有关的诸多方面和诸多问题,阅读本书可以充分感受到思想对于历史知识和现实的力量。
殷海光的著作和思想,是20世纪中期中国思想界的耀眼华章;他所成就的道德人格和智慧,是值得知识界珍视的精神遗产。《中国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书中采用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讨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作者具有开阔的视野,能把中国作为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来对待,能以世界的.全局的眼光来展望中国文化,对读者颇具启发意义。
海派家具,俗称上海老家具。特指在1843年后到1949年间上海出现和生产的西式、中西合璧式家具,包括泊来上海的西洋家具,20到30年代上海生产的摩登家具,30到40年代的上海阿蒂克风格的家具,不包括苏做中式老家具。美国学者罗兹 墨菲说:“上海是两种文明会合,但是两种中间哪一种都不占优势的地方”。同样进入30年代后,上海中式和西式家具并存而且各具特色。一方面,西式家具在上海家具作坊的制造过程中形成了本地特色;而另一方面,中式家具在模仿西式家具的同时也不乏创新。本书图文并茂介绍了上海老家具的发展变迁。
《文化--走向超逻辑的研究》作者谢遐龄以中西 文化相遇为时代背景,把文化研究作为理解当代问题 的基础。扣住文化创造所围绕的核心——概念,探讨 文化创造之源。从概念关系属于逻辑关系出发,历数 形式逻辑、先验逻辑等形式:揭示科学主义缺少人文 关怀的局限性,揭示人本主义缺少性的局限性。 确认创造之源为心,又提示语言在文化创造中的推动 作用与限制作用。注意消除西方文化带来的坚执态度 ,发扬中国文化固有的无执态度。《文化--走向超逻 辑的研究》认为中西文化差异并非发展阶段不同,而 是基于起源上的根本不同,从而把儒学研究置于重要 位置,并对新的时代背景下儒学复兴的条件与前景作 了探讨。
这是一部在儒学领域内富于开拓性、创造性的学术专著。以往学术界对儒家某些代表人物的理想人格思想有过论述,但全面、系统、深入地剖析儒家理想人格的诸多范型,还是一个空白。本书对圣贤、君子、成人、醇儒、豪杰、大丈夫等人格范型中所蕴含的伦理、哲学、政治、经济、美学、人生观的分析,以及它们对中国文化影响的研究,使这一令人遗憾的学术空白成为过去。从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出发,得出人贵在“有义”的价值观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的结论。认为,儒家基本精神之一的圣人崇拜,对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各个文化领域,如人生哲学、历史观、思维方式、中华法系、科学活动、审美情趣、生死观念、爱国主义等产生了深远的巨大影响。 富有新意的独到见解,是本书另一个显明特点。如以“兼济”与“独善”的有机组合,为中国古代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