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一书叙述了自上古至近世民国成立后中国文化的演变历程,全书共三编。编为上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远古至两汉,是为中华民族本其创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第二编为中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东汉至明代,是为鳊文化输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编为近世文化史,主要叙述自明代至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以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本书提出了对通俗文化和传媒研究领域的当前思潮和探索的新颖见解。书中探究了深潜于文化研究之中的民粹主义情感和冲动及其后现代主义的变体,并作了同情的批评;指出了一种完全消费主义的分析潮流,并表明它是一种难以令人满意的描述成普通百姓的娱乐和个人与政治表达的复杂的物质环境和介体的方法。 通过对雷蒙德.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与“伯明翰学派”、约翰.菲斯克、青年亚文化分析、通俗电视研究以及总体上与公共传播相关的问题(包括广告、艺术与传播政策、少儿电视、小报新闻、女性主义与色情文学、拉仕迪事件)的慎思细析,吉姆.麦克盖根为在变化迅速、矛盾充斥的社会中恢复通俗文化的批判分析独树一帜。 本书是本科生的一本有关过去和现在的争论的入门介绍,它也为研究生、研究人员和讲师们提出了一些挑战性的主题。
本书有助于深化唐代宗教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唐代三教论衡受佛教本土化的发展趋势、政权的三教融合政策、诸种诞节表演伎艺和魏晋清谈的影响,逐步远离政教冲突和教理辩论,融入宫廷游艺活动,终演化为唐以后国家节日之政治活动中宗教界身份展示的表演伎艺。此演化对唐代士人的三教融合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本书有助于拓展三教论衡的研究路径。学术界常从中印文化交流、儒释道三教教义融合两种渠道来考察,轻视了仪式性、程式化、娱乐性等特征,本项目成果可以弥补这种缺憾。这一研究有助于丰富唐代历史、文学、宗教、民俗等学科的研究,为此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和思考路径,为相关学科的教材编订、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本书讲课的对象是地理学的本科生,全书运用通俗的语言和事例,将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相融合,对文化地理学体系进行了细致而精当的阐述,授人以渔,内容涉及物质文化地理、精神文化地理、文化生态学、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区、空间、地方与文化、文化景观、新文化地理学等章节,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深刻且简明的文化地理学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