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灰不成堆》为《王世襄自选集》系列之续编,《三维》中作者虽断言“今后不可能再有《四堆》矣”,然此后却未曾辍笔:上编“忆往”所收十数篇新文,或追记爱侣和诸位师友的言行风范,或补叙早年及特殊年代中的人生经历,情趣并茂,文献翔实,颇多不为人知者。作者以真挚之笔墨见证上一世纪中国文物事业和数批国宝的沉浮,同时展现与之血肉相连的文化人的诉求,字里行间贯穿着“走‘自珍’道路”的积极态度。下编收录作者近两年所撰《延续中华鸽文化 抢救传统观赏鸽》系列文章,插配彩色图版一百余帧,堪称一部初具规模的“中华观赏鸽谱”。书末依例抄录诗词新作及旧稿。作为这位文博大家、京城玩家的封笔之作,本书呈现的更是一位“ 真人”王世襄。
本书是记述有关中国情况的最早的一部阿拉伯文著作。我国史学家范文澜、白寿彝在他们的著作中也引用过游记史料。我国语言学家和文学家刘半农与其女刘小蕙,于1927年由法文版转译成中文。本书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了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人情,文内提到了中国国土辽阔,人民勤劳,京城长安的繁华,丝绸和陶瓷工艺精湛,文化发达以及尊重穆斯林的风俗习惯等等。本书译者,曾为加强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起过历史的桥梁作用,值得我们钦佩和纪念。
本书作者二十余年来沿着微观辨析与宏观把握相结合,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济的理路,对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论题作了论述,收录于《明清文化史散论》、《中国文化史断想》、《月华集》、《人文论衡》等几种论文集和《中华文化史》上篇之中。本书精选了其中的精华部分。
平等与自由是人类在群体性的相互交往中在精神层面形成的两大基本价值目标,人类千百年来所向往的诸多价值都不过是这两大基本价值的派生物或具体化。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圈中有着精神追求的特殊生物,其在群体氛围的世俗生活中总是自觉地或潜意识地受制于自己的基本价值目标;特定人类群体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文化内容、社会制度及具体的风俗礼仪,追根溯源都与该群体所确立的价值目标相关;人类千百年来所向往的公平正义在不同群体中也总是以自身的价值观念为解释参照系。
本书共8万多字、图片170多幅,多层面地展示了河州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的文化形式,花儿传承人及研究,花儿文化形式推介的达标程度评估,濒危报告,保护、利用、发展之计划,国际与国内专家对花儿的专题评价与研究文章精选,花儿文化传承群体中代表人物的点评等,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收藏价值。
孝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孝亲观念,溯源于远古氏族公社时期。春秋末年,孔子、曾子对孝作了系统论述,遂成为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尊老、敬老和赡养老人的美德,借鉴民间喜闻乐见的图画形式,我们选取从选秦到清末的二十四个孝亲故事,编绘成《新编二十四孝图》。这些故事,大都见于历史记载,也采用少量脍炙人口的传说。孝亲的主要内容是尊敬和赡养老人。编者编纂本书的目的,是通过古人的孝亲故事,使人们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弘扬孝亲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为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性文化研究,包括性文物的宣传与展示,能弘扬祖国文化;被破除性神秘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镜;进行健康的性教育;为与性有关的许多学科(如社会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民俗学、医学、文化艺术,等等,真是太广了)开辟新的发展教育。通过这个研究,目前的性教育既应该包括性的知识教育、性的人格教育,还应该包括性的历史文化教育,当然后者是较高层次的,主要是对成年人进行的,不知这种认识对不对。
本书试图通过对山东运河流域文化的研究,阐述齐鲁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历史。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吸收了前人的大量研究成果,文中均作了注释和说明。也借用了前人发现和整理的史料,同时也使用了大量前人未曾发现整理的新资料。元代以后,在开挖修治山东运河的过程中,不少有见识的官员学者潜心研究、实地勘察,探求总结治河的经验教训,留下了大量与修治运河有关的著作,仅流传至今的就有30余种,它真实地记录了运河的历史过程。历代的各种史书、地方志中也有大量与运河有关的史料记述。所有这些,都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本的资料。此外,我们还下功夫搜寻了元代以来的文人笔记、通俗小说及诗歌文集中的有关材料,走遍了山东运河沿岸的大小城镇,考察了古运河的工程遗迹及沿运文化古迹,搜集到一批极有价值的实物、碑刻资料,进行
《我与八十年代》是马国川自二○○七年底开始进行、持续到二○○八年岁末的系列访谈结集。访谈对象为影响深远的十二位八十年代的风云人物——王元化、汤一介、李泽厚、刘道玉、张贤亮、刘再复、温元凯、金观涛、李银河、韩少功、麦天枢、梁治平,包括思想家、哲学家、法学家、小说家、教育家、人文学者、社会学者、新闻记者等。他们的对话,于八十年代有歌唱,也有批判;有追忆,也有反思;有深情眷恋,也有决然告别。那是一个激情燃烧、浪漫热诚的年代,是全球化时代和商业化大潮逼近前,社会理想主义和思想启蒙运动的黄金岁月,那也是一个贫乏、肤浅、简单、“很傻很天真”的年代。回望或反思八十年代,同时也是对当下时世的审视和逼问。
《中国监狱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文明》是由中国政法监狱史不研究中心与天津市监狱管理局共同合作编辑出版的一本学术论文集。该文集的出版发行,是国家高等学府和地方监狱工作部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次尝试性的共建互进活动。对当前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并向现代化文明监狱迈进的监狱工作部门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推进和对法文化传统的借鉴,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良好实践。本文集的编写,还是高等学府的专家、学者、教授和监狱管理部门、实际工作者的一次学术联姻与工作互促。这种联姻协作,对提升监狱干警的专业素质,增强其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理解,提高院校师生的教学质量,扩大师生的社会视野和知识,从而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发挥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本书站在新世纪美学——感性学的角度,借鉴西方和中国古代审丑学思想,从先锋文艺的发生背景、美学取向、形式特征及审美价值等方面,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先锋文艺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该书认为,世纪之交的先锋文艺改变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文艺发展之路,一改中国在虚假基础上的瞒和骗的文艺,其所提供的审美视角和经验在中国文艺学和美学——感性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书对先锋文艺的偏执倾向也进行了剖析和批判。该著观点新颖、大胆,敢于突破旧说,具有新锐的学术勇气和严谨扎实的学风,是部系统研究先锋文艺美学特质的理论专著。
郑逸梅先生(1895~1992)是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大家。自1913年起,他就在报刊发表文字,至耄耋之年仍然挥笔不辍,成就一段文坛佳话。其笔下著述,多以清末民国文苑轶闻为内容,广摭博采,蔚为大观,成为了解近现代文艺界情形的宝贵资料。郑先生早年作品多用文言,简练含蓄,饶有风致;晚年炉火纯青之作,则用白话间以文言,笔墨卷舒之中,人情练达之处,皆能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这些作品以别具一格的小品文体和雅俗共赏的风格,赢得了各界读者的好评。五一期间推出《艺林散叶》《艺林散叶续编》《书报话旧》。(《文苑花絮》《清末民初文坛轶事》《近代名人丛话》待出)。前两本书以笔记文体琐记近现代文史掌故,文字短小精悍,叙述亲切生动,兼具史料性和趣味性;《书报话旧》以通俗平实的文字琐谈清末民国出版界、报界旧闻逸事,勾勒
文史大师陈寅恪与学者吴宓的学术活动及友谊为二十世纪学术重要的篇章之一,本书以吴宓的日记、遗稿为依据,忠实记述了二人从哈佛同窗、清华共事、联大流亡、燕京授业直到劳燕分飞、鸿雁往还,长达五十年的深厚情谊。书中披露了陈寅属与吴宓大量鲜为人知的学术观点和社会活动,其中一些诗词唱和也是初次发表。全书资料丰富翔实,文风清新朴素,对于二十世纪文化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书末附有徐葆耕教授的阐释性论文《文化的两难处境及其他》。
近年来,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影响下,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在经历深刻转型。短短几年时间里,一种更为碎片化、快餐化、泡沫化、平面化,同时却也更为开放、更为多元、更具主体间性的语境逐渐生成——这一全新的文化趋向,构成我们今天讨论“微时代”并试图从学理层面给予爬梳和展望的基础。在“微时代的文化与艺术”这一大的主题框架下,本书一共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微时代的文化与文学”、“微时代的影视艺术”,“微时代的传媒与社会”,以及“微时代的日常生活”。这四部分涵盖了从虚拟世界的文学、影视艺术到现实社会的生活与传媒,其目的在于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微时代”正在发生的文化变革。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一是炎帝故里探索,二是炎帝传说研究,三是炎帝文化考察,四是炎帝文化的开发。全面论述了炎帝故里何在、炎帝传说的内涵以及炎帝文化的意义及现代价值,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现实意义。
本书是作者的演讲集——或者更亲切一些,是座谈纪要的方式,把作者对认识积累智慧的过程,兴例——说明,进而将先贤哲理,分层次地与人类实践进展相对释,指明智慧化力量的道理,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作者博览群书,透过二十七个章节,讲解知、智、慧的实践性、学习积累,直到层次性的质变和飞跃与升华,通俗易懂地引导初学者渐入哲理探求佳境;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中国古代小说与文化论集》收入著名学者李时人先生近十年来论文三十九篇,其内容主要是围绕中国古代小说与文化的,是作者我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产生的认识,也是作者论述中国古代小说和中国古代小说史问题的理论基点。《中国古代小说与文化论集》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