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与中国文化》是文史哲学生的书,是研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经典书。《士与中国文化》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作者的基本观点是把“士”看作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相对的“未定项”——即承认“士”有社会属性但并非完全不能者。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一再地自己的限制,则正是凭借着此一“未定项”。《士与中国文化》在修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概论”、“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曾国藩与“士大夫之学”、“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四篇论文。
本书是一部有关中国戏剧史的专题研究著作,主要探讨佛教对我国戏剧形态的影响这一宏观而又众说纷纭的学术课题。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本书具体讨论了佛教与我国戏剧的演出场所、脚色、剧本体制、音乐、表演身段诸方面的关系,所涉及的主要戏剧品种有金元杂剧、明清以来的地方戏、藏戏、傀儡戏影戏等。 本书重视原创性,从实证研究、个案研究入手,其显著特色是手材料的使用,尤其是汉译佛经中相关材料的分析和运用,同时结合文物图片,逐一对具体个案作出有说服力的考证,从而使佛教在我国戏剧的成熟过程中起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这一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本书从佛教于古代戏剧关系的角度切入,对戏剧史上一些悬而未决的难题提出了新的看法或作出了新的解释。例如,宋代戏剧演出的重要场所“瓦舍”原为僧舍,“勾栏”亦与佛寺建筑
本书是一部有关中国戏剧史的专题研究著作,主要探讨佛教对我国戏剧形态的影响这一宏观而又众说纷纭的学术课题。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本书具体讨论了佛教与我国戏剧的演出场所、脚色、剧本体制、音乐、表演身段诸方面的关系,所涉及的主要戏剧品种有金元杂剧、明清以来的地方戏、藏戏、傀儡戏影戏等。 本书重视原创性,从实证研究、个案研究入手,其显著特色是手材料的使用,尤其是汉译佛经中相关材料的分析和运用,同时结合文物图片,逐一对具体个案作出有说服力的考证,从而使佛教在我国戏剧的成熟过程中起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这一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本书从佛教于古代戏剧关系的角度切入,对戏剧史上一些悬而未决的难题提出了新的看法或作出了新的解释。例如,宋代戏剧演出的重要场所“瓦舍”原为僧舍,“勾栏”亦与佛寺建筑
“台海研究丛书”力求整合文史哲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力量,系统地研究闽台两岸及相邻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的历史文化,总结台海区域文化的精华底蕴,阐述此一区位文化的各种内在联系,并进而探求其未来走向及在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上的重要作用。因此,这套丛书的出版,必将为社会各界提供丰富多彩、全面系统的台海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也将积极有效地促进两岸之间的文化交融,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感,为营造中华民族的美好前景添砖加瓦。本书根据辜鸿铭思想和事迹的特点,采用较通俗的形式撰写。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文化史研究欧美史学界。它在理论上,重视文化的建构力;在研究主题上,大大开拓了传统的领域,一些老命题也被用新方法重新研究。90年代以后,新文化史研究开始广泛影响西方汉学界,并被引入中国、大陆史学界,形成相当大的影响,取得了得成果。
对于元代文化,历来评价不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元代社会黑暗、元代文化衰敝之说流行,很多人认为除元曲之外,元代文化几无可取之处。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研究工作的开展,对元代文化的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但和其他朝代相比,元代文化史的研究仍是比较薄弱的。迄今为止,没有出现一部全面论述元代文化的专门著作,和其他朝代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对元代文化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并提出对元代文化的总体评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现在问世的断代文化史,大体都是先讲该朝代的历史发展过程,然后分别叙述各个文化门类(文学、史学、哲学等)的状况,往往令人有将政治与文化割裂之感。本书则将元代历史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先讲政治状况,然后再叙述该阶段各种文化现象,将政治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清楚看出政治
《汉赋与汉代制度--以都城、校猎、礼仪为例》在汉赋与汉代制度的交界面上开辟了一块研究空间,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选择了都城制度、校猎制度和礼仪制度三个方面,从文学史、制度史、政治史、思想史、科技史、风俗史及考古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和精细的阐述,进一步拓展了汉赋的研究。论文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论述充分,结构合理,逻辑严密,思路开阔,文字流畅,体现出了求实创新的科研态度和扎实的功底。目前对汉赋的研究虽然比十年前有许多进展,但是绝大数论著只是就汉赋本身进行分析评价,而没有从更广阔的角度进行探讨。《汉赋与汉代制度》则跳出了文学本身,既以大量的史料印证汉赋中的叙述和描写,从汉赋的文本出好,审慎地加以考证,进而探讨汉代若干制度的细节,出入于文、史两科,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其
本书对于古籍文献所载伏羲、神农的史迹,结合近三十年中国考古出土文物,证实古史所记伏羲的事迹皆属实有,揭示伏羲先天太极图蕴藏的科学奥秘,认为华胥之国是中华民族称号的最早来源,并列出中国上古史蓝图及其相应遗址和出土文物对照表,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各个时代的具体起止年限,以及对中华民族发展所作的不同贡献。
作者的研究方法是把纳西族的小历史放在中华民族的大历史中,把纳西族的小民族文化置于中华民族文化大交流的历史背景之中,从文化的对应关系中查找民族的亲缘关系;在探索三皇五帝的过程中逐一识别纳西祖先;在古东夷族和夏商周的代系更迭中追溯纳西族的成长过程。在论述中尽可能地做到了汉文献与纳西东巴古籍的对应论证,史书记载与口传历史的相互结合,考古与田野调查的相互补充。在广泛吸纳国骨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因此,其论据显得比较充分,其结论显得可信。作者对纳西族史和东巴传统文化的新发现和新观点不少,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作者认为纳西族源于三皇五帝对期,三皇五帝是包括纳西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祖先。二是纳西族的历史可以追溯6500年。旧说纳西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末年,纳西族有
《四库提要叙讲疏》是在课堂讲稿基础上整理而成。其自序称:“往余为文科讲 授‘国学概论’,即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叙》四十八篇为教本。对历史文献加以整理和研究,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门学问。而历史文献学作为一个学科 纳入历史科学的体系之中,则不过数十年时间。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张舜徽先生对这个学 科的确立,起到过重要作用。回顾他对历史文献学理论的若干认识及其实践,对我们今 天探讨新世纪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及发展方向,不无启迪意义。
本书整理归纳了中国人权思想的由来及发展的脉络,并分析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核心思想。本书稿特别列出章节及相关篇幅,论述了现当代中国的“人权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本书是纪录片《船政学堂》的纸质重现。n 船政学堂不仅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也孕育了中国近代史上教育、造船、采矿、电报、航空等多方面。大型电视纪录片《船政学堂》围绕左宗棠、沈葆桢、严复、魏瀚、陈季同、萨镇冰等船政人物的命运,生动再现晚清“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下,船政学子大胆开放、提倡启蒙与创新、悲壮报国的集体群像,从中展示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衰缘由、以及船政学子与中国近代史变革之间的深刻关联。n 同名电视纪录片《船政学堂》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纪录片十优”、“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本书从夏商时期的山东古国与姓氏、西周春秋时期的山东古国与姓氏、战国时期的山东古国与姓氏三个部分讲述了山东古国与姓氏的渊源,资料翔实,涉及面广,对姓氏文化的研究和山东古国的考证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