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有关中国戏剧史的专题研究著作,主要探讨佛教对我国戏剧形态的影响这一宏观而又众说纷纭的学术课题。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本书具体讨论了佛教与我国戏剧的演出场所、脚色、剧本体制、音乐、表演身段诸方面的关系,所涉及的主要戏剧品种有金元杂剧、明清以来的地方戏、藏戏、傀儡戏影戏等。 本书重视原创性,从实证研究、个案研究入手,其显著特色是手材料的使用,尤其是汉译佛经中相关材料的分析和运用,同时结合文物图片,逐一对具体个案作出有说服力的考证,从而使佛教在我国戏剧的成熟过程中起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这一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本书从佛教于古代戏剧关系的角度切入,对戏剧史上一些悬而未决的难题提出了新的看法或作出了新的解释。例如,宋代戏剧演出的重要场所“瓦舍”原为僧舍,“勾栏”亦与佛寺建筑
对藏书家韦力而言,“书如老婆,是别人的好”,又说,“藏书不可不贪,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端的是切肤之爱。看书、爱书和藏书,都是令人愉快的事。 其自述著作《失书记得书记》(全2册),以韦力藏书为线索,实质上写中国书友交往的故事,以及古籍拍场的种种逸闻,配图珍美,妙趣横生。你知道吗,中国书友尤其北京的那帮子小团伙,在拍卖场之前,有时会召开一个避免朋友相互内耗的“分赃会议”?你知道吗,一位买书人一年花个几千万就觉得了不起,而若去几场拍卖会,就会真切感到自己连个要饭的都不如?韦力说,“不是古书太贵,而是买书人太穷”,又说,“一直跟我竞价者,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既坦白交代了30年来韦力一人的藏书心旅,也可由此望见我们中国藏书圈、图书馆、古籍拍卖公司等集体群像。 上册《失书记》,韦力
《汉赋与汉代制度--以都城、校猎、礼仪为例》在汉赋与汉代制度的交界面上开辟了一块研究空间,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选择了都城制度、校猎制度和礼仪制度三个方面,从文学史、制度史、政治史、思想史、科技史、风俗史及考古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和精细的阐述,进一步拓展了汉赋的研究。论文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论述充分,结构合理,逻辑严密,思路开阔,文字流畅,体现出了求实创新的科研态度和扎实的功底。目前对汉赋的研究虽然比十年前有许多进展,但是绝大数论著只是就汉赋本身进行分析评价,而没有从更广阔的角度进行探讨。《汉赋与汉代制度》则跳出了文学本身,既以大量的史料印证汉赋中的叙述和描写,从汉赋的文本出好,审慎地加以考证,进而探讨汉代若干制度的细节,出入于文、史两科,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其
本书对于古籍文献所载伏羲、神农的史迹,结合近三十年中国考古出土文物,证实古史所记伏羲的事迹皆属实有,揭示伏羲先天太极图蕴藏的科学奥秘,认为华胥之国是中华民族称号的最早来源,并列出中国上古史蓝图及其相应遗址和出土文物对照表,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各个时代的具体起止年限,以及对中华民族发展所作的不同贡献。
《读书毁了我》,一个恋书狂关于书世界的漫游奇境记。 “我坚信文字只可能呈现出两种存在——‘有力量的’存在和‘没有力量的’存在。”“书房就是我的王国,风景收束于此。”王强说。 作为的爱书之人,《读书毁了我》记录了知名“书痴”王强寻书、看书、买书、藏书过程中的点滴感受,其对图书的喜爱入痴的状态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读书毁了我》写了王强与书的很多故事,你不妨把书看成是王强的“红颜祸水”。因为很多时候,他已经把书当成了他的情人…… 从历史上的宠物,到厨烟里的大仲马,到莎士比亚的博物学,到伊甸园的黑暗,到曼哈顿的书店,王国的主人陪你展开书世界的瑰丽奇航。
本书整理归纳了中国人权思想的由来及发展的脉络,并分析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核心思想。本书稿特别列出章节及相关篇幅,论述了现当代中国的“人权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他们是当今中国书画艺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名字集合在一起在任何情况下都意味着层次与份量。他们的艺术成就构成了中国当代美术史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艺术投收藏拍卖市场的核心主力。他们都曾发表出版过很多文章著作与作品集,其理论观点与思想见解是学习研究美术专业的内容。他们是最难采访同是又是最值得采访的一个特殊群体,能够听他们纵谈平生经历见闻与所思是可遇不可求。每次访谈都按照严格的学术课题标准作为文化工程来进行,但是又具有口述历史实录与讲谈、对话体的生动可读性。每篇访谈都是一场文化的盛宴、知识的交汇与思想的共鸣,字里行间记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的传承。
对中日家族制度进行比较,目的在于探求中日两国近年代化成败的原因,揭示两国文化的差异。文是指与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相对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作为一个整体,其结构是多层次的。在意义上来说,家族(家庭)也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系统。本书由三部分构成:历史篇大致叙述了中日两国婚姻、家族制度的发展脉络;制度篇就日两国家族结构与血缘观念、继承制度的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横向比较;伦理篇则论述了两国家族伦理的异同,并注重对其差异进行探讨。家族问题的研究涉及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律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更需要深厚的学问功底。作为世界中专业出身的本人不揣浅陋,跨专业承担了属于中国史专业的国家社会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尽管一直不懈地努力,仍感学力不及。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文化史研究欧美史学界。它在理论上,重视文化的建构力;在研究主题上,大大开拓了传统的领域,一些老命题也被用新方法重新研究。90年代以后,新文化史研究开始广泛影响西方汉学界,并被引入中国、大陆史学界,形成相当大的影响,取得了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