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研究杜甫三十多年,此书稿为多年来写的有关杜甫的文字,加以选择整编而成所收文章,上编主要是有关杜甫其人其诗及其家世交游的;中编主要是自唐至清对杜甫其人其诗的研究概况;下编主要是有关现当代杜甫研究的这些文章,大多公开发表过这次结集,有的稍作修改补充,文字以此为准其中诸如论清代杜诗阐释的本义复原特征二十世纪杜甫研究述略世纪之交杜甫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及历年的杜甫研究综述等文章,是作者分别与其的研究生董利伟赵睿才綦维孙微梁桂芳赫广霖冯丙奇等合作的"编"收录作者的"论著目录"及"皓首穷经",为杜甫也为萧涤非的报道,故亦收入
本书选收了余时英近年来讨论文化和思想问题的一部分文字。这些文字先后发表在台北和香港的报刊上,特别是《中国时报》、《联合报》、《当代》和《明报月刊》。本书定名为《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是有原由的。1985年6月,董桥先生为《明报月刊》计划了一个“中国的情怀”专页,坚邀我参加一份,因此我便写了那篇《常侨居是山,不忍见耳》,此文现收入本书之中。但是全书涉及“中国情怀”的一篇,为什么这四个字竟成为书名的一部分呢?这是因为本书所收的文化评论的文字都是在“中国情怀”之下写成的。我可以毫不迟疑地说,如果不是由于我的“中国情怀”在暗中作祟,这部书是不可能产生的。从前人都说,陶渊明的诗中,篇篇有酒,我这部集子中则篇篇都有“中国情怀”。本书由沈志佳费力选编的余时英近年来讨论文化和思想问题的一部分文字
《先秦社会与思想:试论中国文化的核心》主要涉及的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形成期,即所谓“原中国”时代,其年代是指公元前2000年前后到公元前200年前后,王朝是指夏、殷、周三代。本书企图通过对照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描述出了这个时代的特征,并尽可能与当时的人站在一个地平线理解其诸问题。部分通过考察当时人的头发的象征意义以及人同植物比较产生的认识感觉,并通过分析象征这些感觉的“世”字,解明了强固的祖先观念和血族意识所规定的人们的生命观和世界观。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天地长久”,即家族和国家的永存,才是人们的愿望。第二部分对处于上述历史状况中的《老子》思想作了解读。作者认为,春秋时代的统治阶层广泛存在着《老子》式处世思想,那是因为在当时的统治阶级周围,存在着参与政策决定的智囊,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史官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论述了唐代后期的军事制度,包括中央兵部职权的消失、禁军制、地方军制等,重点阐述了地方藩镇兵制及史籍记载较略的其它地方军事制度。下编列举了展示唐代后期的武功,包括讨伐藩镇(如讨伐朱泚、刘稹,收复淮西)、平定叛乱,征服其他部族(如征讨吐蕃、党项、回鹘等)等部分。
《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作者将周作人的美学构建纳入整个中国现代性的话语版图中,基于详尽的文本分析以及文本与历史语境的勾连,呈示出周作人的文学写作背后的美学建构,辨析其与“五四”话语的合作、冲突乃至断裂。在英语世界中,《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是迄今为止关于周作人的最完整的综合性研究著作。
讼师,是中国传统法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现象。然而遗憾的是,在汗牛充栋的法文化研究成果中,学界对讼师的关注才刚刚开始且少之双少。概略地说,讼师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准律师的职能。他们可能为金钱利益而充当“挑词架讼”的讼棍角色,也可能因以法维权而赢得讼师的尊称,具有极强的两面性。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国度里,对于讼师这样的现象绝不能简而言之,它的出现和存在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法律制度、文化等根源,与西方源远远长的律师现象有相当大的区别。讼师的行为,主要业务是代写书状,这些书状包括遗嘱、各种契约、呈状以及工商行政方面的申请,更多的是谋写诉状。讼师的活动,离不开具体的有形物质基础。他们的外化名称在不同的时期因不同的社会背景而不同,但这一职业的内涵和外延则大同小异。讼师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