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与自由》 胡适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舆论界的领袖、宗师,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论影响力无人能出其右。胡适的学问与为人堪称知识分子的典范,李敖、唐德刚、季羡林等历史学家都对胡适极为推崇。本书精选了胡适极具代表性的二十八篇文章,涵盖了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呈现了这位中国自由主义先驱的自由与民主的思想,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的治学方法, 认真做事,严肃做人 的处世风范。 《中国人的修养》 《中国人的修养》是蔡元培先生在公民道德修养教育方面的杰出作品,收录了他为重要的道德思想教育代表作《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以及其他若干篇相关散论。本书原为普通学生所用的教科书,它完美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理念与现代公民德育理念,通过细小事件,理论结合实践,
《聊斋志异》是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之美誉。题材广泛,资料丰富,艺术成就很高,里面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也刻画得鲜明生动,为绘画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聊斋画境》是从朱其铠版本494篇中,精选出80余篇经典著名的篇目中节选片段,对话妖冶神情之下的真实灵魂。在不羁的墨色和细腻的线条中,渗透出的是魑魅魍魉、是为鬼为蜮,是卷中梦,池间语,彼时心。以东方水墨插画形式为主,展现书中妖狐鬼魅的爱恨情仇,把这些演绎成一幅幅画卷,比纯文字的来得更有冲击感。
本书内容包括:季羡林先生九十寿序、“文化神州丧一身”——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新释、 王国维、陈寅恪与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王静安先生学行小传、“中西体用资循诱”——陈寅恪的文化态度、“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柳如是别传》的撰述旨趣、“了解之同情”——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简释、陈寅恪与《红楼梦》、义宁之学的渊源与宗主、中国现代史学人物一瞥、蔡元培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熊十力和马一浮、冯友兰和“贞元六书”、晚清新学信叙论、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百年红学说索隐、现代性与跨文化沟通——史华慈教授访谈录、哈佛的中国学与美国的中国学——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傅高义教授访谈、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
人生六十岁以后,就进入花甲之年。我这六十年来,人生经历和遭遇很特殊。也做过几件不平凡的事。这三十几年如果何新不存在,历史未必是现在这样子。中国当前的体质下,没有出现过我这样类型的人,以后大概也不会有了。所以有人说何新是个圣人。 我现在凡所言、所写、所爱、所喜、所恨、所苦、所欲泣、所欲骂皆非關自我,而是以大悲之心观世照世为后世,为国家,为苍生。 我所著述不过是现代版的“盛世危言”,仅是向世人提供一种研究的线索,提供对世界历史和当代现实的一种新的观察视角而已。毕竟,对未来,我们这代人所留下的并非答案,而却是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
品三国(上):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和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化论而无一例外地脸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了一个大戏台。但我们从来就不知道舞台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白脸和白鼻子,也不知道红脸和黑脸的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因为我们不知道编剧和导演是谁。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运气和等待,却不肯承认每一次“善报”,往往也差不多意味着下一次“恶运”的来临。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
《中国礼制史 隋唐五代卷》 本书为《中国礼制史》第四部。凡四章:章“隋朝礼仪”,第二章“唐礼”,第三章“五代十国礼仪”,第四章“馀论”(隋唐五代时期所谓蛮夷礼与二氏礼)。 本书对与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有关的传统文献(包括文人别集)以及文物考古资料(譬如石刻墓志、敦煌遗书)作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礼制礼俗角度认识当时的思想政治与经济文化,为勾勒中国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礼制的大体轮廓,解决礼制史及相关学科中某些具体问题,提供了一些带探索性的意见。 本套书还有: 《中国礼制史 宋辽金夏卷》 《中国礼制史 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礼制史 元明清卷》 《中国礼制史 秦汉卷》 《中国礼制史 先秦卷》
既然我们生活在追求财富的时代,而且,我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隐瞒内心渴望致富的动机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弄清楚,拥有财富或成为有钱人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富人?成为富人需要那些物质?为什么?本书对这些问题的答复是:拥有财富或成为有钱人意味首无穷无尽的烦恼。只有保存大量动物本性的人才有机会成为富人。成为富人需要具备的特质:请读最后一章《结语:成为阿尔法猿猴的10个法则》。至于为什么,读过本书自会明了。 作者自称曾在富人与野兽这两种写作题材之间游走,进而在本书中将两者合二为一。 他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把有钱人当作动物观察,将主题锁定在“有钱人与你我是否真的不同?”这个由来已久的疑问上,进而发现,同普通人相比,他们晃折不扣的异类,或者说,他们更像动物,而
这本《二十世纪的教训》是卡尔?波普尔在生命中最后几年发表的两个演讲和接受意大利记者贾恩卡洛?博塞蒂(GiancarloBosetti)访谈的记录。和他的其他作品不同,这本书更多地表达了卡尔?波普尔对过去的这个世纪的看法,对这个世界的苦难和希望的关怀。他谈了冷战结束后的世界,谈了波斯尼亚战争,谈了媒体的危险,谈了知识分子的责任…… 他在本书中提醒我们:为了保护我们深爱的民主体制,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创造明日世界的乃是我们今天的行动。
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三纲五常是不是该全部丢掉?读经热、国学热是否值得提倡?我们是不是还需要继续学习西方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与普世价值的关系如何?政治改革应该从哪里如何启动?医疗、养老、教育,这“新三座大山”该如何搬走?砸日系车事件,该如何看待? 就上述牵动亿万国人的问题,著名学者袁伟时将一一展开叙述。泼辣的语言,一针见血的见解,鞭辟入里的分析,袁老先生在嬉笑怒骂之间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转型的桎梏做了全面的探讨,令人深受启发。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众多的主讲人中,鲍鹏山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既有深厚的学养,又有丰厚的人生积淀(曾在青藏高原磨炼了17年)。他为人本色、坦率、真诚,遇事不掩饰、不做作、不回避。他快人快语,诙谐幽默,富有豪迈之气;其文字极富张力,冷峻中有热度,理性中有激情,常识中有升华。他无论说话,还是写作,都不兜圈子,善于直达事物本质。这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格。此非品性淳厚,胸有丘壑,且富有见识者,不能如此。 《鲍鹏山品水浒》源于《鲍鹏山新说〈水浒〉人物》系列电视节目,是在《鲍鹏山新说〈水浒〉》(一、二)图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共62万多字,内容极其丰富。红旗出版社此次出版将其合二为一,统一体例,同时查漏补缺,修正错误;并以《鲍氏心语》形式,来凸显作者的睿智评说——因为这
集作家、画家、文化学者为一身的冯骥才先生站在人类文化发展史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制高点上,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对敦煌文化和敦煌艺术进行了全景式的、别开生面的史诗性解说。自1997年12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以来已重印二次,这次敦煌文艺版的《人类的敦煌》,又增加了《探访榆林窟》,同时增加了国内著名敦煌壁画艺术摄影家、央视“东方之子”访谈专家吴健先生100幅精美照片。对于热爱文化和敦煌艺术的读者,敦煌文艺版《人类的敦煌》无疑是一次文化审美和视角阅读的盛筵。
梁晓声谈中国人文 系列套装,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先生解密中国人文化心理,记录中国人日常生活百态和精神图谱,以及论述中国文化基因和文化成长空间的作品辑录,分别是《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中国人的日常》《中国文化的性格》。其中《中国文化的性格》为十四届文津奖推荐图书,《中国人的日常》曾在央视读书栏目进重点推荐。
《国学知识实用百科》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读者完整地了解国学,一窥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有志深究者,亦可以由些打开国学研究之探寻之门。 国学是我们对固有传统学术文化的称呼。它包含了中国的典章制度、哲学理论、科学艺术、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源流、学术观点等方方面面的文化,需要我们一一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