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族性格杂谈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朝野上下,都留心于中国的调查研究。军阀们根据几十年调查研究的结果,自觉对中国有了把握,于是继 九一八 之后,在一九三七年,陆军的作战参谋们认定 只要在华北挑发一个事件,借口派三师人到华北,宋哲元便一定会完全倒在我们(日本)这一方面来,蒋介石那时只好接受我们的条件,跟着我们一路走 。于是决然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但结果:宋哲元并没有倒向日本,而国民政府却坚持了八年抗战,日本终至势穷力屈,到现在才托世界两大矛盾对立之福,开始商谈恢复主权的和约。曾经参加那次内幕的一位比较富有良识的日本军人向我叹息地说: 他们(军阀)自己觉得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却没有真正摸清中国民族性格的皮毛。后来松本大将在香港招待中国记者,强调中日亲善。中国记者答复说:你们日本人在
本书一部从大传统多维视角解读儒家*经《论语》的学术著作,由我国文学人类学派领军学者叶舒宪和萧兵合著。以《论语》为研究对象,使用文化人类学的多维研究方法,在大传统视野下提出了一些解读《论语》的新认识和新思路。 导论 部分通过训释 学 与 习 、 论 与 语 、 觉 与 效 、 仁 与 智 、 礼 与 体 、 政 与 名 等核心概念,提出有关《论语》与华夏口传文化渊源的关系、儒家的神话学等新颖观念,发掘孔子思想的精华。 本论 部分围绕一系列从《论语》生发出的问题作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如: 仁 属于 爱感文化 ,却又不是 爱人民 爱一切人 ; 民本 不同于 人本 ,二者却可以相结合; 中 意味着人 攻治 而不是 攻灭 异端; 礼 来源于 两种生产 的分类、分食、分工和分配,成为社会秩序、行为规范、 艺术生存 的集萃,并且异化为思想和行为的 桎梏
《容忍与自由》 胡适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舆论界的领袖、宗师,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论影响力无人能出其右。胡适的学问与为人堪称知识分子的典范,李敖、唐德刚、季羡林等历史学家都对胡适极为推崇。本书精选了胡适极具代表性的二十八篇文章,涵盖了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呈现了这位中国自由主义先驱的自由与民主的思想,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的治学方法, 认真做事,严肃做人 的处世风范。 《中国人的修养》 《中国人的修养》是蔡元培先生在公民道德修养教育方面的杰出作品,收录了他为重要的道德思想教育代表作《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以及其他若干篇相关散论。本书原为普通学生所用的教科书,它完美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理念与现代公民德育理念,通过细小事件,理论结合实践,
《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品自高》稿共分为十一章,从有关“文化自信”的十一个方面出发,基于文化自信、家国情怀与公民道德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性,尝试以道德文化建设为着眼点,以打造国家道德文化高地为文化自信的依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详细阐述了文化自信的内涵,以期涵养公民的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人生六十岁以后,就进入花甲之年。我这六十年来,人生经历和遭遇很特殊。也做过几件不平凡的事。这三十几年如果何新不存在,历史未必是现在这样子。中国当前的体质下,没有出现过我这样类型的人,以后大概也不会有了。所以有人说何新是个圣人。 我现在凡所言、所写、所爱、所喜、所恨、所苦、所欲泣、所欲骂皆非關自我,而是以大悲之心观世照世为后世,为国家,为苍生。 我所著述不过是现代版的“盛世危言”,仅是向世人提供一种研究的线索,提供对世界历史和当代现实的一种新的观察视角而已。毕竟,对未来,我们这代人所留下的并非答案,而却是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
本书内容包括:季羡林先生九十寿序、“文化神州丧一身”——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新释、 王国维、陈寅恪与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王静安先生学行小传、“中西体用资循诱”——陈寅恪的文化态度、“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柳如是别传》的撰述旨趣、“了解之同情”——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简释、陈寅恪与《红楼梦》、义宁之学的渊源与宗主、中国现代史学人物一瞥、蔡元培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熊十力和马一浮、冯友兰和“贞元六书”、晚清新学信叙论、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百年红学说索隐、现代性与跨文化沟通——史华慈教授访谈录、哈佛的中国学与美国的中国学——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傅高义教授访谈、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作者张忠纲研究杜甫三十多年,《诗圣杜甫研究 (上下)(精)》为多年来写的有关杜甫的文字,加以选 择整编而成。所收文章,上编主要是有关杜甫其人其 诗及其家世交游的;中编主要是自唐至清对杜甫其人 其诗的研究概况;下编主要是有关现当代杜甫研究的 。这些文章,大多公开发表过。这次结集,有的稍作 修改、补充,文字以此为准。其中诸如《论清代杜诗 阐释的本义复原特征》、《二十世纪杜甫研究述略》 、《世纪之交杜甫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及历年的杜 甫研究综述等文章,是作者分别与其的研究生董利伟 、赵睿才、綦维、孙微、梁桂芳、赫广霖、冯丙奇等 合作的。“附编”收录作者的“论*目录”及《“皓 首穷经”,为杜甫也为萧涤非》的报道,故亦收入。
既然我们生活在追求财富的时代,而且,我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隐瞒内心渴望致富的动机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弄清楚,拥有财富或成为有钱人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富人?成为富人需要那些物质?为什么?本书对这些问题的答复是:拥有财富或成为有钱人意味首无穷无尽的烦恼。只有保存大量动物本性的人才有机会成为富人。成为富人需要具备的特质:请读最后一章《结语:成为阿尔法猿猴的10个法则》。至于为什么,读过本书自会明了。 作者自称曾在富人与野兽这两种写作题材之间游走,进而在本书中将两者合二为一。 他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把有钱人当作动物观察,将主题锁定在“有钱人与你我是否真的不同?”这个由来已久的疑问上,进而发现,同普通人相比,他们晃折不扣的异类,或者说,他们更像动物,而
2013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邀请了汪玉凯、谢春涛、孙立平、孟繁华、鲍尔吉·原野、白燕升、王宁、陈蔚、樊明武、朱锋、欧阳自远、张碧辉、蒋佩蓉、张燕生、迟福林、于平、黄朴民、曾仕强等多位名家大儒举办了88场讲座,从讲座文稿中精选出44篇整理编辑成本书,内容包括改革创新·中国梦、生态环境·美丽中国、文学·艺术、军事·科学、教育·励志、法律·经济、深圳学派·社会民生、传统文化·养生等多个系列。
集作家、画家、文化学者为一身的冯骥才先生站在人类文化发展史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制高点上,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对敦煌文化和敦煌艺术进行了全景式的、别开生面的史诗性解说。自1997年12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以来已重印二次,这次敦煌文艺版的《人类的敦煌》,又增加了《探访榆林窟》,同时增加了国内著名敦煌壁画艺术摄影家、央视“东方之子”访谈专家吴健先生100幅精美照片。对于热爱文化和敦煌艺术的读者,敦煌文艺版《人类的敦煌》无疑是一次文化审美和视角阅读的盛筵。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众多的主讲人中,鲍鹏山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既有深厚的学养,又有丰厚的人生积淀(曾在青藏高原磨炼了17年)。他为人本色、坦率、真诚,遇事不掩饰、不做作、不回避。他快人快语,诙谐幽默,富有豪迈之气;其文字极富张力,冷峻中有热度,理性中有激情,常识中有升华。他无论说话,还是写作,都不兜圈子,善于直达事物本质。这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格。此非品性淳厚,胸有丘壑,且富有见识者,不能如此。 《鲍鹏山品水浒》源于《鲍鹏山新说〈水浒〉人物》系列电视节目,是在《鲍鹏山新说〈水浒〉》(一、二)图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共62万多字,内容极其丰富。红旗出版社此次出版将其合二为一,统一体例,同时查漏补缺,修正错误;并以《鲍氏心语》形式,来凸显作者的睿智评说——因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