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大辞典》于197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中国历史学界众多名家参与,整个编纂出版过程历时近二十年。本典共收词目67154条,900多万字,包含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基本内容,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历史的概貌。全书条目涵括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法制史、科技史、民族史、风俗史、宗教史、外交史等各个领域。原出的分卷本依据历史朝代和专门领域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上、下)和民族史、历史地理、思想史、史学史、科技史等十四卷。其后又出版有汇编本、音序本等不同版本。 《中国历史大辞典》全面发掘和整理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反映和总结了以往中国历史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泱泱古国的历史文明,放眼世界,堪称一部全面、权威的
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清康熙帝亲政以后,非常重视经史等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于康熙十年,力主将经筵大典变更为经筵日讲,选择当时的高官重臣作为日讲官,选取四书五经及《通鉴》等治乱兴衰之典籍而 讲贯绎 ,希望借助经筵日讲让内阁各部重臣自上而下学习汉儒经学,统一认识,甄别治国方略,拨乱反正。从康熙十年四月开始,到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止,通过长达十五年的日讲学习,康熙帝对儒学的思想体系和精神实质有了全面透彻的理解,并吸收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作为自己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结合当时的国情,施仁政于天下。 由康熙皇帝主持的这次中国历*长的帝王读经,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讲义资料。康熙甚为重视,命进讲大臣等将之整理成书,刊印成册,以此
自曾仕强教授2009年国庆60周年大典之际受邀百家讲坛之《易经的奥秘》以来,同名图书相继登上当当网、卓越网、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新华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等全国各大书城榜首位置,销量过百万册,掀起了一轮全民学易的浪潮!本书先后荣获年度畅销书、十大途书、*受大学生欢迎的图书等一系列奖项。 因《易经的奥秘》仅仅是《易经》普及本,根本无法满足广大《易经》爱好者的学习需求。在数以百万计的曾仕强粉丝的热切期待中,2010年举世瞩目、规模宏大的上海世博会盛大开幕,东方卫视于7月下旬隆重推出世博讲坛栏目《世界文明讲坛》, 并于10月15日隆重推出压轴大戏 曾教授主讲的21集系列讲座《易经的智慧1》,首次对中华传统经典《易经》64卦的前八卦进行逐卦逐爻的细致分析。同名图书《易经的智慧1》上市出版,年销量超10万册。 时过一年之
《神奇秘谱(套装共3册)》成书於明初洪熙乙巳(公元1425年),是现存早的琴曲专集。书中所收六十四首琴曲是编者从当时『琴谱数家所裁者千有馀曲』中精选出来的,其中颇有一些歷史上很有影响的名作。由於古代音乐不如其它文物那样便於保存,许多古曲不是失传了,就是面目全非。所以古琴谱中保存的古曲,被唐人认为『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古曲是总结前人音乐创作经验,探索传统音乐规律所不可缺少的依据。尽管近五百年来,有上百种古谱集中保存了成千首传曲,比较起来,还是以《神奇秘谱(套装共3册)》中保存的古代音乐作品史料价值。 《神奇秘谱(套装共3册)》全书共分三卷。上卷称《太古神品》,收十六首作品。编者认为这些『乃太古之操,昔人不传之秘』,他有意从当时传曲中选择了歷史价值较高酌『太古』传谱。如《广陵散》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佛教和道教鼎足而立,是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相互排斥的同时又相互吸收,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佛教本是从印度传来的外来宗教,然而它在中国这块辽阔丰饶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土上传播,经过漫长岁月,已经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密切结合,演变成中国的民族的主要的宗教。隋唐时期具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的创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历程的基本结束,此后进入中国佛教的持续发展时期。在这些佛教宗派中,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派。在它们的蕴涵深刻哲学思辨内容的教义理论中,有说色空、色心和体用相即的宇宙存在论,有论善恶、净染的心性论,有讲出世不离世间的修行解脱论,有用以沟通色空、色心和体用的 不二 的方法论 这些在中国历史文化,特别是在哲学思想领域都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全书四卷共八册,选取汉字3291个,绘制插图762幅。编者把西方的科技知识融入传统的中国蒙学教育之中,并按照天文地理、山川河岳、花鸟虫鱼等分类,对汉字进行了系统梳理,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文化字典。本书出版以后,迅速成为全国通行的小学教材,几十年间风行海内,成为胡适、丰子恺、梁漱溟等一代精英的启蒙教材。同时,还影响了《共和国教科书》(1912年)《国民字课图说》(1915年)的编写,可谓近现代中国语文课本的典范。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原版编辑也有不尽完善之处,存在线条及文字不清晰、页码错误、缺笔、错字、前后页码标记不一致等种种讹误数百处,此次修复一一加以核实、更正。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精讲复刻版》是迄今为止*为精良的一个修复版本,余世存、胡赳赳和修图师等人
(1)收书范围*广,数量*多。目前,较全面收录茶书的著作有日本布目潮沨《中国茶书全集》和郑培凯、朱自振主编《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二种,前者为影印,收书仅38种;后者虽收茶书114种,但其中有多篇论文,所辑佚茶书也缺失很多,如郑书辑佚《续茶经》中提到的茶书11种,然寥寥数言者很多。本书收录茶书101种,且辑书不限于子部谱录类图书,子部农书、医药类、类书类,集部总集、诗注类,史部等均有涉及,某些重要茶书典籍也*次收录本书,如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茶录》是介于《茶经》与《茶谱》间的重要茶书,之前的书中都没有收录。 (2)严格学术规范,学术价值更高。影印本《中国茶书全集》在版本上给学界以便利,但对于文字的校证,给学界提供可靠的底本,则是本书的优长。本书作者方健先生从事茶文化研究30余年,从事本书资料收
本书作者从茶的历史、认识茶叶、了解产区、认识茶具、拿捏泡茶的时间等方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操作性强的技巧让你全面、多角度、多场景了解茶文化,以约900张图片打造年轻人与茶的美丽邂逅,为传统的茶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给年轻人带来古文化的新冲击。 关于中国茶,您想知道的,这本书都有:5000年茶史清晰明了,38种名茶的生长、制作、冲泡技巧,干货满满,20个茶区的茶俗普及,附加有趣的海外茶俗介绍。本书是一本茶叶百科,更是零基础茶文化入门。精装彩图典藏本,带您从茶人小白到达人,轻松GET实用茶学茶艺,感受每片茶叶的温度和历史。
《龙眠风雅全编(套装共10册)》为明末清初桐城人潘江所辑,包含《龙眠风雅》和《龙眠风雅续集》两种,共计92卷,收录作者553人,诗作14874首,近300万字。 龙眠 即桐城境内的龙眠山,借以代指桐城。全书以诗歌选集的形式,集中展现了明代三百年,尤其是自万历以来到清初一百年中桐城一邑诗歌创作的繁荣景象,表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的众生相,反映出易代鼎革之际封建社会的现实状况。
《百花诗笺谱》为清末天津文美斋刊印,张兆祥绘,计100幅。刊行后风靡全国,为我国古笺谱的代表作之一。此次以线装古籍本四色刊印,*程度复制原作的艺术气质。《百花诗笺谱》为清末天津文美斋刊印,张兆祥绘,计100幅。刊行后风靡全国,为我国古笺谱的代表作之一。此次以线装古籍本四色刊印,*程度复制原作的艺术气质。
《芥子园画谱》,又称《画传》。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曾在南京营造别墅 芥子园 ,并支持其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编绘画谱,故成书出版之时,即以此园名之。此画谱堪称中国画的教科书。本辑精选通行底本,延请专家校注,配以双色版画诠释文章内容,延展文章意境;从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古圣先贤智慧,使传世典藏存世弥久。
这部工具书既注意广泛搜罗古今成语,又力避泥沙混杂;既着力成语今义的诠释,又阐述本义、引申义的嬗变。不仅极便一般使用,也给学者以帮助,为各个层次读者服务。 工具书之为用,旨在释疑解惑。故释文须以准确、完备、简练为本,必须反复体味、细加推敲,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方能为人取法,指点迷津。本书的释义,先释难懂字、词,后串讲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每条释义都充分汲取同类工具书之精髓,广为增阙被遗,使其更为充实、全面、准确。无论注音,还是字、词,均认真核对,力保无误。行文力求简捷、通俗易懂。 成语肇端及至定型,有其体式沿革、意义演变过程,词义或有扩大,或有缩小,或有转移。本书所录书证对此予以充分注意,尽力指明。上溯成语之源,下示其发展演变,每组书证依时代顺序排列,以显示该成语的发
《兩浙輶軒録》,凡四十卷,由著名學者阮元于嘉慶初年任浙江學政期間組織編纂,嘉慶三年(一七九八)書成,六年(一八○一)刊行,收録清順治至嘉慶間三千一百三十三位浙人之詩作九千二百四十一首;隨後又由楊秉初等爲作輯補,成《補遺》十卷,嘉慶八年(一八○三)問世,收録一千一百二十位浙人之詩作一千九百八十一首。至光緒十六年(一八九○)前後,又有浙江書局重刻本問世。 本次整理以《續修四庫全書》所收影印嘉慶初刻本爲底本,校以光緒重刻本。在對校不足以解决問題時,再以他書參校補正。此次還一併整理了吴騫所輯的《輶軒續録》。該書係爲接續《兩浙輶軒録》而編,僅上海圖書館藏稿本一卷,是一種罕爲人知的珍稀文獻。 《兩浙輶軒録》是反映清代前中期浙江詩歌面貌的大型詩歌總集,規模龐大,資料豐富,收録標
砖文卷共编两卷,收砖文拓本602种,卷一为鲁迅原编《俟堂砖文杂集》,加上鲁迅未及编入杂集的散拓79种,作为附录一,另加鲁迅《俟堂砖文杂集》目录手稿作为附录二 ; 卷二为鲁迅藏刑徒砖拓本,原为陶斋所藏,量大而专。
《茶香室丛钞》共4编106卷,总计4221则,成书于光绪九年至光绪二十四年间,是晚清 经学家俞樾撰写的读书札记。全书涉猎广泛,征引赅博,直接引书超过970种, 凡罕见罕闻的小掌故、小考据,无所不有,内容涉及朝章掌故、天文地理、小学考辨、诗词小说、文人轶事、风俗礼法、车船舆服、宫室园林等等,其中颇多难得的史料。每条札记之 后,俞氏多加有按语,立论平实,见解通达,文字简约,给人以启迪。书中所引史料,以类编排,颇似专题史料汇编,阅读便利。
砖文卷共编两卷,收砖文拓本602种,卷一为鲁迅原编《俟堂砖文杂集》,加上鲁迅未及编入杂集的散拓79种,作为附录一,另加鲁迅《俟堂砖文杂集》目录手稿作为附录二 ; 卷二为鲁迅藏刑徒砖拓本,原为陶斋所藏,量大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