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哲学》 从 儒家哲学是什么 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 儒家哲学的研究法 二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 儒家哲学的重要问题 等五个方面,以六个篇章的篇幅,翔实、扼要、入情入理地介绍了儒家哲学的来龙去脉及思想沿革,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哲学普及性著作。本次出版参考参照中华书局1936年4月版。 《国学指导二种》 是梁启超先生《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两部指导年轻人如何阅读国学经典的作品的汇编。《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为1923年春,《清华周刊》记者向梁启超先生约稿,并 督责甚急 ,先生 竭三日之力 完成。书稿从 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韵文书类 小学书及文法书类 随意涉览书类 等六个方面,为年轻人开列了一份国学经典阅读书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是任公先生1923年在清华学校
本系列共分四部,依据不同的主题,选择相应的古文,每部独立出版。 本书整理自蔡礼旭老师 文言文 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系列讲座,以孝悌忠信为主题。 蔡礼旭老师在讲解文言经典的同时,深入浅出阐述了修身、治学、齐家、为政的精髓,涵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并且撷取历史故事,从孝顺、和睦、慈教、宽下、劝化、救济、交财、奢俭、性行、敬圣和存心等方面,阐述了祸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以此劝导世人向善。 孝悌忠信,这是性德,是人人本具的。对父母要懂得尽孝,对兄弟要懂得尽悌,对国家、对人民要知道尽忠,对一切人要知道用信,不能够欺骗。孝悌忠信,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可以超越这个范围。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的标准。 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学习古文经典名篇,夯实做人的根基,
《金花的秘密》20世纪20年代,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将《太乙金华宗旨》德文译本寄给荣格,请他撰写评论,这个长篇评述就是本书的由来。当时荣格处在与弗洛伊德决裂后的至暗时刻,他开始自发地画下来心中和梦里出现的意象,这些意象经常是曼陀罗图案。荣格读完这部东方文化经典后,声称文中所述关于曼陀罗及中心趋向的想法,给予了他做梦也不曾想到过的证实,帮助荣格解决了研究集体无意识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家庭是人生的 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 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会有什么样的人。 崇文编著的《中国好家风(历代传世经典家训经典版)》立足历代相传的经典家训家规,从中选择符合新时代潮流的积极内容编篆成书,传承传统好家风,弘扬经典好家训,让中华民族 的文化基因在一代代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旌表制度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倡导封建礼教,为道德优秀的人树立如匾额、碑石、牌坊等物化标志对其进行彰显和标榜,以美化风俗、教化民众的一种制度。它直观而准确地折射着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导向的有效方式,也是弘扬仁、义、忠、孝、节、廉等传统道德的社会回报机制。本书重点论述孝对旌表制度形成的作用、旌表历代孝楷模的案例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影响。
本书是钟教授在恩师慈命下演讲以及录影棚内课程的汇集。主要内容分为四讲,分别是2009年6月讲于香港晚晴轩的《传统圣学纲要——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2010年5月讲于香港晚晴轩的《振兴中国精神》;2007年4月讲于西安的《和谐之道以孝贯通——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009年6月讲于香港晚晴轩的《学贵立志——朱子沧州精舍谕学者》。 讲,《传统圣学纲要——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养正遗规》的篇,它总结出中国古圣先贤四千五百年传统教育的精华,旨在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纲领,是童蒙养正教育的课。圣人的教化不外乎五伦关系而已。父子是道,有亲就是德;君臣是道,有义是德;夫妇是道,有别是德;长幼(兄弟)是道,有序是德;朋友是道,有信是德。随顺道,就叫德。圣贤之道,是用来规范自己的,遵循五伦,便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丛书:爱国篇》旨在帮助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提高其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丛书:爱国篇》以经典、著名、可读性强的历史人物故事为主线,并精心构思,配以生动活泼和富于智慧的“阅读提示”及引导青少年思维发散和提升的“动脑筋”内容,寓教于乐,让读者吮吸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
《道德丛书》是陈镜伊先生编著的中外历代道德故事精华选集,全书共十五卷,成书十四册(其中第十三、十四卷合为一册)。书中选取中外历代典籍中的道德故事,涵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规范,贯穿父子、夫妇、君臣、兄弟、朋友五伦大道。所选故事,或是嘉言懿行,介绍行善积德之善报;或是恶心丑行,警示伤风败俗之恶果。各类故事,均分门别类,以事明理,集古今中外道德故事之大成,堪称一部道德教育的百科全书。
中国上下五千年,名人格言如珠玑玉露,洒落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滋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尊贤以崇德,举善以劝民 、 心欲小而志欲大 ,这些报效国家、崇尚美德、修身励志的名言佳句,几千年来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命追求。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孝是立身之本,是家庭和睦之本,是国家安康之本,是当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资源基础。本书是“中国孝文化丛书”的总论。重点论述了孝的起源与流变、孝与家庭伦理的关系和孝与社会伦理的关系。其中在孝与家庭伦理的关系中就父子、兄弟、婆媳、祖孙等关系进行了详述。在孝与社会伦理的关系,分别就中国古代政治家国同构的特点、国家制度中渗透的各种孝的思想进行了论述。
本书的关键词为:故事 / 话题 / 启发 / 激励,通过长寿老人的小故事,辅以科学的百科知识,从而通过生活实例,从健身、养心、饮食、精神、乐趣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启发和激励老年人读者,增强其对长寿百岁的信心。针对与目前出版市场同类书籍相比较,本书系的特色是注重故事性,以故事引导和鼓舞读者对所述概念的认同与吸纳,并且不拘泥与介绍经验主义,而是注重真实故事与实用知识、趣味阅读与具体案例相结合,从软性角度切入,使文本理念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理解与接受习惯。本书系的另一特色是注重精神性,在物质资源丰沛的现今时代,情感诉求无论在任何群体中,都是需求。因此,本书系并不一味追求老年书多讲吃穿住行,赘述养生保健,而是另辟新径地关注老年读者的精神领域。一句话推荐(网络名称):执念难消,镜花水月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