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十周年馆庆同人论文集(琴学卷)》共收有15篇古琴研究論文,包括鄭明主任就晚清詞人與唐人筆記而展開討論的兩篇琴學考論文章,鄭煒明主任與陳德好小姐合作的考古出土文物與琴學研究系列論文,羅慧小姐關於西方學者與琴文化的整理論述,龔敏博士在香港琴人與琴史、小說方面的琴學考述,以及耿慧玲小姐有關《琴操》與中國琴樂的討論等。
端砚的悠久历史 端砚的制作与使用历史悠久,用端石研墨的情况应该在唐以前就出现了,入唐后端砚逐渐由岭南一隅走向全国,并有所发展,中晚唐是端砚的成熟期及推广期,所谓“天下无贵贱通用”两宋时期,端砚以其自身优越的发墨性和观赏性,备受推崇,且傲然为首,端砚诸砚之首的地位此后从未改变。明代端砚逐渐趋于多样化,并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砚种的艺术面貌。到了清代,岭南文化对端砚制作的影响不断加强,端砚自身独特的艺术面貌走向成熟,形成了制砚界所谓的 “粤工”,且延续至今。清末民国时期,和中国国运一样,端砚业走入低谷,一度砚坑停采,制砚几近断绝。新中国成立后,端砚又逢新生,制砚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目前端砚制作已成为具有规模的行业,且从业人员及生产规模都远远超过以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
本书以人类的基本意识——生命意识——为基点,论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本原哲学的观物取象——生命之树文化。 作者上溯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长河,跋涉大江南北,终于剥离出中华民族生命之树所蕴涵的生命意识,并捕捉到它蜿蜒潜伏于民间的蛛丝马迹。
《传统纹样图典·龙凤篇》内容广泛,资料珍贵,品类齐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传统纹样图典·龙凤篇》经过作者多年的收集整理分类,对中国文化中形形色色的龙凤图案作了介绍,并为广大读者遴选了千余幅龙凤图案,不同的龙凤造型在建筑、装饰、器物、织物、陶器、家具等中的应用。造型生动,气韵传神,形态多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凤图案被赋予吉祥、安康、幸福、长寿的寓意,并在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形象和文化意蕴。
胆巴是元代前期僧人,元世宗时被封为国师。大德七年夏,胆巴仙逝。皇庆年间,追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胆巴帝师」。延佑三年,赵孟俯奉敕撰文并书写「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碑」。后此碑简称「帝师胆巴碑」,又称「龙兴寺碑」。这件墨迹纵三十三点六厘米,横五百六十六厘米,计百余行,九百二十三字。篆额「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碑」十八字。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清代姚元之在卷后题跋云:「吴兴书此碑年已六十有三,去卒年时只七年,用笔犹绰约饶风致,而神力老健,如挽强者矫矫然,令人见之气增一倍。」此碑字体秀美,神采灿然,且能不逾规矩,于法度中求潇洒,于意匠内寓自然,为其晚年书碑之代表作,也是初学赵孟俯楷书范本之一。编者将此作放大近一倍印出,供读者鉴赏、临习。
本书从宗教学、美术学、服饰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来探索汉地佛教造像服饰的文化特征。主要从东汉至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隋代时期、初唐至盛唐时期以及中晚唐至宋元明时期五个主要历史阶段,对佛教造像服饰类型及风格的演变特征展开具体分析。一方面,基于佛教义理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的汉地佛教造像服饰的“庄严”意义作进一步的探究,另一方面,通过对汉地佛教造像服饰世俗化、本土化演进过程的探究,以及对汉地佛教造像服饰在演进过程中所呈现的适应性与包容性的深度思考,尝试着厘清汉地佛教造像服饰世俗化、本土化发展的完整路径。结合汉民族服饰艺术风格的影响,较深入地探究不同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下,佛教造像中的衣装饰物在逐渐演化中所表现出来的由外来艺术形式到中印两种风格的交汇融合,再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