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文房四宝”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也在不断变异创新之中,两位作者对墨文化情有独钟,通过收藏研究,材料翔实,颇具文化历史价值。对墨文化研究及收藏者来说也是一本参考资料。
如何欣赏现代陶艺作品所全现的艺术价值及作品精神价值,广大读者及收藏者可以从陶艺作品的造型、釉料、烧成、展示方式,来解读艺术家大胆创新的张扬的主观意识,寻找切入当代文化的可能性。从社会的、道德的、伦理的、心理的、功利的功能中摆脱出来,从思想观念层面重新解读陶瓷的艺术语言。 一件件多姿多彩、回味无穷的作品,那些已经陌生化了的客观物象、非生活化的造型、热气腾腾的“手印”、刻骨铭心的地域色彩、难以预料的偶然效果,都是某种哲学理念、思想观念等等多方位地影响陶艺家而形成的艺术语言。
宋代泉州府同安县人氏郑自严(934~1015),自小出家,历多年苦旅,修成高僧后云游各地,因常常助民之所需,被闽、粤、赣等地的信众视同神明,争相构庙,踊跃供养。1015年自严大师圆寂于南安岩。自严圆寂后,被朝廷加封为“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民众尊称其为“定光古佛”。尽管定光佛信仰在过去的一千多年来历经许多波折,但在广大民众特别是在闽西、粤东、赣南等地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已形成一种特殊的、根深蒂固的民间宗教信仰。陈厦生主编的《定光古佛文化研究》是海内外众多学者对定光古佛郑自严的生平身世、弘法传道、神异传说、信仰传播、文化内涵诸方面研究成果的结晶,是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定光古佛文化的理想读物。
端砚的悠久历史端砚的制作与使用历史悠久,用端石研墨的情况应该在唐以前就出现了,入唐后端砚逐渐由岭南一隅走向全国,并有所发展,中晚唐是端砚的成熟期及推广期,所谓“天下无贵贱通用”两宋时期,端砚以其自身优越的发墨性和观赏性,备受推崇,且傲然为首,端砚诸砚之首的地位此后从未改变。明代端砚逐渐趋于多样化,并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砚种的艺术面貌。到了清代,岭南文化对端砚制作的影响不断加强,端砚自身独特的艺术面貌走向成熟,形成了制砚界所谓的“粤工”,且延续至今。清末民国时期,和中国国运一样,端砚业走入低谷,一度砚坑停采,制砚几近断绝。新中国成立后,端砚又逢新生,制砚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目前端砚制作已成为具有规模的行业,且从业人员及生产规模都远远超过以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端砚也将不断
《中国传世明帖精赏:西狭颂》是摩崖刻石,正文阴刻二十行,三百八十五字。每字约四厘米见方。刻于甘肃成县天井山,结体方整雄伟,庄严浑穆,,笔力稳健,已有波磔笔画,但不少字还有篆书结构,于方整中又带圆融,有浑厚气韵,气魄宏大。《中国传世明帖精赏:西狭颂》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郁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而《中国传世明帖精赏:西狭颂》是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纵观全篇,汉代隶书真迹清晰可辨。碑文除记述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政绩,主要颂扬了他率领民众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之德政。碑文描绘了西狭山路的险阻,叙述了李翕由感叹而下令有关官吏奋力修路,凿崖清障,削高垫低,截弯取直,终于开通新路,行人欢腾,歌颂功德等等。《西峡颂》碑文和书法均有很高的考
《中国的相声(增订本)》以史话的笔法,追溯了中国相声的历史渊源,讲述了波澜起伏的百年相声发展史,是相声艺术领域的经典著作。此次增订,收入作者评论马三立、侯宝林、马志明、郭德纲、梁左等诸多相声名家的十余篇文章,以飨读者。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十周年馆庆同人论文集(琴学卷)》共收有15篇古琴研究論文,包括鄭明主任就晚清詞人與唐人筆記而展開討論的兩篇琴學考論文章,鄭煒明主任與陳德好小姐合作的考古出土文物與琴學研究系列論文,羅慧小姐關於西方學者與琴文化的整理論述,龔敏博士在香港琴人與琴史、小說方面的琴學考述,以及耿慧玲小姐有關《琴操》與中國琴樂的討論等。
如何欣赏现代陶艺作品所全现的艺术价值及作品精神价值,广大读者及收藏者可以从陶艺作品的造型、釉料、烧成、展示方式,来解读艺术家大胆创新的张扬的主观意识,寻找切入当代文化的可能性。从社会的、道德的、伦理的、心理的、功利的功能中摆脱出来,从思想观念层面重新解读陶瓷的艺术语言。 一件件多姿多彩、回味无穷的作品,那些已经陌生化了的客观物象、非生活化的造型、热气腾腾的“手印”、刻骨铭心的地域色彩、难以预料的偶然效果,都是某种哲学理念、思想观念等等多方位地影响陶艺家而形成的艺术语言。
本书从宗教学、美术学、服饰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来探索汉地佛教造像服饰的文化特征。主要从东汉至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隋代时期、初唐至盛唐时期以及中晚唐至宋元明时期五个主要历史阶段,对佛教造像服饰类型及风格的演变特征展开具体分析。一方面,基于佛教义理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的汉地佛教造像服饰的“庄严”意义作进一步的探究,另一方面,通过对汉地佛教造像服饰世俗化、本土化演进过程的探究,以及对汉地佛教造像服饰在演进过程中所呈现的适应性与包容性的深度思考,尝试着厘清汉地佛教造像服饰世俗化、本土化发展的完整路径。结合汉民族服饰艺术风格的影响,较深入地探究不同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下,佛教造像中的衣装饰物在逐渐演化中所表现出来的由外来艺术形式到中印两种风格的交汇融合,再向
《中国传世名帖精赏·魏晋唐小楷集》精选我国魏、晋、唐书法名家传世精品小楷编撰成辑,包括三国钟繇作品《荐季直表》和《墓田丙舍帖》;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黄庭经》、《乐毅论》和《东方朔画赞》;唐朝虞世南的《破邪论序》;唐朝褚遂良《灵宝度人经》;唐朝颜真卿的《麻姑仙壇记》。
历代文人墨客玩味和吟咏百花,弄出许多花与人的趣闻轶事来,老百姓根据社会风俗与岁时花信的自然规律,按每年十二个月造就出十二个月不同风姿神韵的花神来,正所谓“日日有花开,月月有花神”了。花神各有千秋,故事曲折离奇,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结合了花的动人芳姿,花神的形象与花合二为一,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构筑了一个关于花神的梦幻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