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其独树一帜的造园艺术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皇家园林的雍容华贵,江南园林的秀丽典雅,均令人沉醉迷恋。中国园林始于商周,成于隋唐,至宋元、明清达到鼎盛时期。“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是贯穿于中国3000余年造园史的最基本的哲学思想。中国园林取材广博,内涵丰富,空间布局灵活万变。有山势起伏,有水流变化,有花木生气,有空间层次,有洞天曲折,有厅堂明暗,有楼榭间歇。中国的古典园林,参照“相地合宜,构图得体;景以境出,取势为主;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其结开合,多样统一”的艺术理论,应用各种艺术和技术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具有丰富文化意境的园林精品。皇家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扬州的个园等,都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但它们都有着明显
旧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珍宝盈千累万、难计其数,目前大都为各国公、私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收藏,很多是国内读者及研究者难以接触和见到的。为了使这些中国文物珍品不致永远埋没他乡,上海文博工作者、现任教于上海大学的陈文平花费了十年时间,旁搜远绍,追踪问迹,首次建立了一份有万余件流失文物名称、简单描述和去向的档案,并择其重要者进行分类阐述,终于成就了这部作为海外中国文物重要索引资料的《流失海外的国宝》一书。《流失海外的国宝》分“图录卷”和“文字卷”两部分,所刊文物上起新石器时代,历先秦汉魏,以迄唐宋元明,下至于清,分圆明园文物、敦煌西域文物、铜器、陶瓷、书画、玉器、漆器、佛像、甲骨石经和其他文物等十大类,收录范围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瑞士、荷兰、比利时、丹麦、土耳其、
本系是杨照结合“历史式读法”和“文学式读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墨子》《庄子》《战国策》《左传》《荀子》《尚书》)的选读和导读。通过对这十部经典的部分章节的逐字逐句解读,还原经典于具体的历史情境和历史脉络,展现出先秦时代诸子百家面对现实变化提出的因应之道,勾勒学派代表人物有血有肉的个人形象和个性及其现实活动;同时,通过还原,让今天的读者领略到经典所展现的思想和时代精神独特魅力,既因为古今时代境况差异而激发个人的思考,又因为古今相同而感同身受,汲取古人先贤应对生活的伟大智慧。这些产生于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文献,记录的毕竟都是人的经验与感受,我们今天也就必然能够站在人的立场上,与其经验、感受彼此呼应或对照。也就是,我们能够从中读到相似的经验、感受,
一门学问要发展,一方面需要保持住已有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则要不断更新,开拓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创造新理论。目前中国史学的发展,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发展和转变的阶段,既有保持传统的著作,也有勇于创新的理论探索。在传统的积累更加丰厚的隋唐史学界,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传统的课题仍然是主流,而新的探索还需要加倍努力。可喜的是,现在有一批年轻的学者,既能够从前辈那里继承优良传统,又善于利用新的工具和手段,大力吸收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渐渐结出一些新的硕果。这其中,雷闻的这部专著,就是隋唐史新著中的佼佼者。国家祭祀反映了一个时代对于天、地、鬼神的观念,也反映了皇权在天、地、人中不同时期的不同定位,是各个时期信仰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隋唐国家祭祀这个课题曾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层面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八章,对中国方术作了一次全面地探索。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史料性,科学性,理论性及可读性,颇值得一读。
泰州学派是明代学派的一个分支,对于传播学说、普及儒家思想起了较大的作用,他们不少观点带有启蒙性质,对于社会向近代转型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泰州学派组织的一些基本问题,理清了学派与儒家、佛教、道教的关系,尤其对泰州学派的思想诸如“大成学”、“百家日用是道”、“诚意说”、“赤子说”、“童心说”等研究有较多创新。此外,还将泰州学派与江右学派、浙中学派的修养论进行比较,并讨论泰州学派地位与历史影响。
《谋略十一经》仿照《武经七书》,收集了十一部谋略经典。《谋略十一经》包括注、译文和原作者简介四部分。《谋略十一经》结合现代社会局势,即可用于学习,又能在实践中使用,还可告诉世人,学习谋略,以道德、仁义为根基,不可以怀有歪心和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