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疾病对人民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从总的情况来看,学科的发展仍相对滞后于其他专业,诊疗技术水平的分布也极不均衡,在许多大的医院甚至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肛肠专科、甚至连一个肛肠专业的医生都没有,患者自我重视不够,医生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低估了这类疾病的危害,显然这与肛肠疾病较高的发病率极不相称。事实上肛肠疾病并不是人们传统观念E的“小病”,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就个体而言也不是小事,影响生活、致残甚至危及生命的现象也并不少见。《比技术更多:任东林肛肠外科手术集》这套视听文献的出版,为广大肛肠外科临床医生提供了直观的观摩学习的依据和素材,受到了业界的高度评价。
★创新突破的内容:作者廖文豪先生创造性地对数万个汉字进行了大数据整理,彻底突破了传统文字学依托偏旁部首方式解读汉字的束缚,结合汉字的人文内涵,将有经典常用的汉字有机地联系起来,凝聚成一棵根繁叶茂的“汉字树”。 ★耳目一新的装帧:本套图书开创的新颖装帧形式令人赞叹:通过巧妙的护封折叠方式,让每一本书都能快速拥有2-4种不同的封面,展开后又是一份精美的汉字树挂图。独具匠心的汉字树状图,可以帮助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重新建立与汉字的关系,让你将汉字中的历史与其他广博的人文知识,信手拈来。 ★丰富详细的解读:全套书收录4500个经典汉字,不仅详细解释这些汉字的基本含义、常见用法以及汉字背后的趣味故事,同时搜集并标注这些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字体以及繁简写法等,由简入繁、由浅入深逐步揭示汉字的发
《沈复灿钞本琅嬛文集》是新发现的明清之交*名作家张岱的诗文集,由清代*名学者、藏书家沈复灿手抄保存。全书不题卷次,按照诗体、文体编排,其中保留了很多不见于他书的张岱诗文作品,是研究张岱晚年遭际和心态的重要资料,学术价值大。今据以点校排印,以飨读者。
收藏家韦力的《觅词记》是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凡四十篇,是对中国词人遗迹的勘访记录。共计四十余位词人,四十二处遗迹,百余幅古籍书影,近三百张实地图片,几千里路风尘,数载光阴流转,探访传统文明华彩篇章,追寻词风古韵沉淀千年的美。
印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包涵篆刻艺术、古文字学、金石学、书法、印谱以及印学史论等多个学科。 西泠印社创立于一九0四年,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迄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其社员,先后有一百余人,分布于国内各地,以及海外日、韩、东南亚,远及欧美等国家。他们大多是篆刻名家与印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或收藏鉴赏家,终身或业余从事篆刻创作印学研究、印学艺术品鉴赏收藏,孜孜不倦,成果斐然。在爱社如家的精神影响与传承下,他们在离世之前,或留遗嘱,将自己所创作之佳品捐于印社,或将藏口叩无偿捐赠印社保存,传承后学,以光大印学的普及与研究,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篆刻艺术,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宁海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天台山、四明山山脉交汇之处,现为计划单列市宁波市下辖县。宁海自晋代置县,距今已有1700余年。宋代以还,宁海学人辈出,诞生了罗适、叶梦鼎、舒岳祥、胡三省、方孝孺等具有全国影响的名流学者。著名的浙东学派即包含有宁海的学人。本丛书汇集宁海本地以及寓居宁海的学者的著述400余种,分宋元卷和明清卷,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列,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各书均采用优质版本予以影印,书前冠以提要一篇,以助阅读和理解。
本书收录清末衢州名医雷丰编撰的两部重要医学著作《灸法秘传》与《时病论》。 《灸法秘传》为针灸学著作,同郡金镕抄传,作者不详,原书“谫陋不文”,由雷丰加以整理,分门别类说解。其内容主要为应灸七十证的灸法与取穴,行文浅显、方法便捷,并有人体穴位图及附入的太乙神针、雷火针法等。 《时病论》由雷丰撰于光绪八年(1882),一般被认为是温病类的著作。本书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八句经文为纲,集四时六气之病为目,分述各种时令病的病因、病理、证候特点,次列作者自拟诸法及选方,最后附有雷氏临床验证医案。理、法、方、药具备,切于实用,为世所重。 此次整理,《灸法秘传》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之光绪九年(1883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本套书共分12卷,以竖排繁体字出版发行。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亦作道羲、道溪),号云阁(亦作芸阁),别号纯常子、罗霄山人、芗德。江西萍乡人。近代词人、学者、维新派思想家。维新变法期间活跃于政坛,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其著述博通四部,在史学、佛经典籍、版本目录和词学等各领域都颇有建树。其著述的整理出版,对于研究清末民初的政治、思想、学术、文学具有重要价值。
因“朱陆异同”之争而生的历代专题学术著述,数量夥多而情况复杂。其传世者,初有明程敏政《道一编》,首倡朱陆“早异晚同”之说;继而王阳明作《朱子晩年定论》,乃“引朱以合陆。而尊朱、宗朱学者,则因之愤起反击,先有陈建撰《学蔀通辨》,以朱陆“早同晚异”说,反其道而行之;后有程曈《闲辟录》、冯柯《求是编》,辟陆王之异端,申朱子之学说。及至清世,尊朱一派,如陆陇其、?成、孙承泽、朱泽澐、熊赐履、秦云爽、张烈、童能灵等,纷纷撰著,“全斥陆王之非”;也有心学一脉,如李绂撰《朱子晩年全论》,再申阳明“朱子晚年”之论,吴鼎撰《东莞学案》,驳斥《学蔀通辨》之非。其间又有调停二说者,如王复礼撰《三子定论》,虽同尊程朱陆王之学,而实嘘阳明已烬之熖。至于王弘撰《正学隅见述》,虽以“格物”之说朱子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