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疾病对人民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从总的情况来看,学科的发展仍相对滞后于其他专业,诊疗技术水平的分布也极不均衡,在许多大的医院甚至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肛肠专科、甚至连一个肛肠专业的医生都没有,患者自我重视不够,医生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低估了这类疾病的危害,显然这与肛肠疾病较高的发病率极不相称。事实上肛肠疾病并不是人们传统观念E的“小病”,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就个体而言也不是小事,影响生活、致残甚至危及生命的现象也并不少见。《比技术更多:任东林肛肠外科手术集》这套视听文献的出版,为广大肛肠外科临床医生提供了直观的观摩学习的依据和素材,受到了业界的高度评价。
谭正璧编著的《谭正璧学术著作集(共13册)(精)》包括谭正璧学术著作十四种(含生前出版的十二种著作及两种遗稿),据内容分三卷:文学史卷、小说戏曲卷、曲艺卷,体现了谭正璧在文学史和几种俗文学方面研究的成就,特别是《三言二拍资料》(此次重版增加了约30万字的遗稿)和《古本稀见小说汇考》等书,具有很高的文献资料价值,是小说研究者的书目。此次学术著作集的出版,是对谭正璧一生学术研究成就的一次梳理和总结,可考见其学术成果的全貌。
工具——武器——工具,五千年来,刀剑的功能恰恰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轮回。其中,作为武器的刀剑几乎主宰了绝大部分的人类战争史。刀剑的产生与发展,既有战争的需要刺激,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促进。刀剑的形制与外装,除具备保护与战斗功能以外,还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特别是进入近现代以后,随着火器的大量使用,刀剑的武器功能逐渐消亡,它们作为古代艺术品的价值愈加显现了出来。 本书撷取了刀剑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刀剑,通过数以千计的图片,深入浅出的文字,全面、系统地介绍各时代、各种类刀剑的形制、冶炼技术、制造材料、刀剑外装的变化,兼及古代刀剑的真赝鉴别技巧等等知识。书中既介绍了刀剑本身的知识,又穿插了它们参与并创造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话。
《蒲松龄与 聊斋志异 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史文库》探讨了《聊斋志异》中的民间典故、鬼狐文化,以及蒲松龄的思想特征、创作取向等重要话题。同时,还将聊斋俚曲纳入研究视野,以《琴瑟乐》为标本,进行美学诸要素的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对蒲松龄的一些民俗性杂著,如《日用俗字》《农桑经》等也作了探究,更为全面地梳理了蒲松龄与民俗学、《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本书将蒲松龄研究与民俗学研究巧妙融合,既阐析了蒲松龄,又显豁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民俗现象,展示了“聊斋学”研究的新方向、新体系。
隆兴寺肇始于隋开皇六年,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爆出较为完整的一座佛教寺院。《正定隆兴寺壁画》中精选了隆兴寺摩尼殿内壁画约280幅,较为详细地展示了其恢弘的气势和精湛的绘画艺术,是研究中国壁画艺术的重要资料。
中国北方的广大草原是欧亚大草原东南部的组成部分,它与欧亚草原之间文化联系紧密。《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丝绸之路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一书,重点在于研究欧亚草原不同地区与文化之间的文化交往,即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互动。书稿共包括六部分,分别是北方青铜器的萌芽、公元前2千纪草原文化的扩张、中国北方青铜器的兴起与外传、早期游牧时代的开端、早期铁器时代的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匈奴时代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文化联系。
本书以一九五五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绍兴刻本《白氏文集》七十一卷(即绍兴本)为底本,收入该本除诗歌卷以外的卷三十八至卷七十一各卷作品,由清华大学谢思炜教授校勘注释,重编为卷一至卷三四,其绍兴本原作品编次不变。本书校勘部分以本集十六个版本、总集六个版本参校,注释部分则广泛吸收迄今为止海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另以诸家所辑佚文编入补遗,书末并附白居易年谱简编、篇目索引,以便读者。
《辜鸿铭英译经典:大学 中庸(中英双语评述本)》作者辜鸿铭英译的《中庸》与《大学》比较系统、完整地归纳了与“现代化”相对的“古典”精神。其中,《中庸》主要揭示了宇宙万物与人性的本质,而《大学》则主要阐述了人类社会应如何去合理地发展这些本质。打开这本书,我们可以走进辜鸿铭通过英译、解读这两《辜鸿铭英译经典:大学 中庸(中英双语评述本)》而给我们描绘出的一个气象恢宏的“古典”精神世界。评述者通过翻译并解读辜鸿铭英译《中庸》《大学》,归纳其所包含的哲学体系,并为我们当前所遇到并在思考的“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