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 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八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八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根据《新唐书》记载如下: 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诏魏征、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 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 赉赐尤渥。 《群书治要》一书,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经、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 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的治世宝典。 唐太宗在读《治要》后
古人的日常生活书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 衣食住行 的基础上,从古人精致的把玩生活、古人服饰的精华与衍变、古人 意在物外 的茶饮艺术、古人家居建筑美学、古人日常膳食中选取了数百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从言行举止到锅碗瓢盆,从园林宅居到收藏雅玩,有趣的文字搭配上千幅高清插图,集实用与审美双重功能,全方位展现古人日常生活的传承与变迁。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金刚般若波 罗蜜经》。金刚指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 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 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 ;密意为无极。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 宋代书法家张即之的书法深受唐人影响,后转师 米芾,参以晋唐经书汉隶,并能“独传家学”,自成 一家体系。张即之擅长楷书和榜书,尤喜作擘窠大字 。楷书结构严谨、端庄,行书则用笔枯硬,近于刻露 ,毫无温润典雅之感。传世作品有楷书《汪氏报本庵 记》、《大字杜甫诗卷》和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等。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也是我国几千年来药物学的总结。分类严密、科学,记载药物数目众多,文笔流畅生动,被誉为 东方药方巨典 。本书延请专家校注,配以双色版画诠释文章内容,延展文章意境。竖行排版,手工线订。
于非闇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工笔花鸟画画家,也是联系北京画坛、文坛和收藏界的一位文人,《于非闇小辑》结集了于非闇先生关于北京风物、北京画派、北京文物收藏等的散佚文章,是一位长期生活在北京的标准京派文人的亲笔记录,是研究清末、民国北京社会风俗史、文化史以及作者本人个案研究极有价值的文献史料, 是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见证。 共分为五卷:《闲人不闲》自述、家世、交游、习艺、嗜好。《食货花鸟》拣选有关老北京饮馔、菜蔬、酒茶以及养花莳草,钓鱼豢鸟,蓄虫扑蝶,训犬斗鸡等文章。《故都漫墨》纪录一些“市井琐谈”,描绘了旧京生活百态。《吾国之色》作者结合自己的学画、创作经历和心得,谈篆刻、书画、笔墨纸砚、颜料装裱等。《书画过眼》记述艺苑珍闻、金石书画见闻、文玩鉴藏等,展现北京的文化中心风貌。
《观山海》 《观山海》是一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山海经》通俗读本。 纵观山海,提笔画神,绘者杉泽在读《山海经》的过程中积累灵感,查阅《中国神怪大辞典》《淮南子》等大量书籍,花费三年时间构思并绘制了数百幅绝美异兽形象,将古老晦涩的文字演绎为笔下妖冶唯美而不失大气的画作,配以精练的原文及精妙的解读,为华夏上古志怪传奇插上另一种想象的翅膀。 撰者梁超亦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山海经》有着浓厚兴趣,他的译注在以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为底本的基础上,参考了郭璞、袁珂等人的校译版本,力求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进行注解,同时多方参阅古典书籍,做了大量的故事延伸,补充了许多新奇有趣的知识。对于原文中出现的大量生僻字,他还做了汉音标注。可以说,《观山海》是集中华文明与大众审美于一身的中国绝美《山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也是*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 黄帝 之名的传世巨著。内容博大精深,不仅涉及医学,而且还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本书延请专家校注,配以双色版画诠释文章内容,延展文章意境。竖行排版,手工线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