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清康熙帝亲政以后,非常重视经史等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于康熙十年,力主将经筵大典变更为经筵日讲,选择当时的高官重臣作为日讲官,选取四书五经及《通鉴》等治乱兴衰之典籍而 讲贯绎 ,希望借助经筵日讲让内阁各部重臣自上而下学习汉儒经学,统一认识,甄别治国方略,拨乱反正。从康熙十年四月开始,到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止,通过长达十五年的日讲学习,康熙帝对儒学的思想体系和精神实质有了全面透彻的理解,并吸收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作为自己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结合当时的国情,施仁政于天下。 由康熙皇帝主持的这次中国历*长的帝王读经,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讲义资料。康熙甚为重视,命进讲大臣等将之整理成书,刊印成册,以此
《中国历史大辞典》于197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中国历史学界众多名家参与,整个编纂出版过程历时近二十年。本典共收词目67154条,900多万字,包含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基本内容,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历史的概貌。全书条目涵括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法制史、科技史、民族史、风俗史、宗教史、外交史等各个领域。原出的分卷本依据历史朝代和专门领域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上、下)和民族史、历史地理、思想史、史学史、科技史等十四卷。其后又出版有汇编本、音序本等不同版本。 《中国历史大辞典》全面发掘和整理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反映和总结了以往中国历史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泱泱古国的历史文明,放眼世界,堪称一部全面、权威的
自曾仕强教授2009年国庆60周年大典之际受邀百家讲坛之《易经的奥秘》以来,同名图书相继登上当当网、卓越网、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新华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等全国各大书城榜首位置,销量过百万册,掀起了一轮全民学易的浪潮!本书先后荣获年度畅销书、十大途书、*受大学生欢迎的图书等一系列奖项。 因《易经的奥秘》仅仅是《易经》普及本,根本无法满足广大《易经》爱好者的学习需求。在数以百万计的曾仕强粉丝的热切期待中,2010年举世瞩目、规模宏大的上海世博会盛大开幕,东方卫视于7月下旬隆重推出世博讲坛栏目《世界文明讲坛》, 并于10月15日隆重推出压轴大戏 曾教授主讲的21集系列讲座《易经的智慧1》,首次对中华传统经典《易经》64卦的前八卦进行逐卦逐爻的细致分析。同名图书《易经的智慧1》上市出版,年销量超10万册。 时过一年之
《神奇秘谱(套装共3册)》成书於明初洪熙乙巳(公元1425年),是现存早的琴曲专集。书中所收六十四首琴曲是编者从当时『琴谱数家所裁者千有馀曲』中精选出来的,其中颇有一些歷史上很有影响的名作。由於古代音乐不如其它文物那样便於保存,许多古曲不是失传了,就是面目全非。所以古琴谱中保存的古曲,被唐人认为『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古曲是总结前人音乐创作经验,探索传统音乐规律所不可缺少的依据。尽管近五百年来,有上百种古谱集中保存了成千首传曲,比较起来,还是以《神奇秘谱(套装共3册)》中保存的古代音乐作品史料价值。 《神奇秘谱(套装共3册)》全书共分三卷。上卷称《太古神品》,收十六首作品。编者认为这些『乃太古之操,昔人不传之秘』,他有意从当时传曲中选择了歷史价值较高酌『太古』传谱。如《广陵散》是
本书作者从茶的历史、认识茶叶、了解产区、认识茶具、拿捏泡茶的时间等方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操作性强的技巧让你全面、多角度、多场景了解茶文化,以约900张图片打造年轻人与茶的美丽邂逅,为传统的茶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给年轻人带来古文化的新冲击。 关于中国茶,您想知道的,这本书都有:5000年茶史清晰明了,38种名茶的生长、制作、冲泡技巧,干货满满,20个茶区的茶俗普及,附加有趣的海外茶俗介绍。本书是一本茶叶百科,更是零基础茶文化入门。精装彩图典藏本,带您从茶人小白到达人,轻松GET实用茶学茶艺,感受每片茶叶的温度和历史。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全书四卷共八册,选取汉字3291个,绘制插图762幅。编者把西方的科技知识融入传统的中国蒙学教育之中,并按照天文地理、山川河岳、花鸟虫鱼等分类,对汉字进行了系统梳理,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文化字典。本书出版以后,迅速成为全国通行的小学教材,几十年间风行海内,成为胡适、丰子恺、梁漱溟等一代精英的启蒙教材。同时,还影响了《共和国教科书》(1912年)《国民字课图说》(1915年)的编写,可谓近现代中国语文课本的典范。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原版编辑也有不尽完善之处,存在线条及文字不清晰、页码错误、缺笔、错字、前后页码标记不一致等种种讹误数百处,此次修复一一加以核实、更正。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精讲复刻版》是迄今为止*为精良的一个修复版本,余世存、胡赳赳和修图师等人
《龙眠风雅全编(套装共10册)》为明末清初桐城人潘江所辑,包含《龙眠风雅》和《龙眠风雅续集》两种,共计92卷,收录作者553人,诗作14874首,近300万字。 龙眠 即桐城境内的龙眠山,借以代指桐城。全书以诗歌选集的形式,集中展现了明代三百年,尤其是自万历以来到清初一百年中桐城一邑诗歌创作的繁荣景象,表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的众生相,反映出易代鼎革之际封建社会的现实状况。
《芥子园画谱》,又称《画传》。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曾在南京营造别墅 芥子园 ,并支持其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编绘画谱,故成书出版之时,即以此园名之。此画谱堪称中国画的教科书。本辑精选通行底本,延请专家校注,配以双色版画诠释文章内容,延展文章意境;从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古圣先贤智慧,使传世典藏存世弥久。
本在程中,得到了有人士的心和指。原全人大常委委石同志欣然本;中文、常副主席高占祥,浙江省文化副、省文物局局邀任本的,等等。些,都本的世增色添彩。然,由於促以及、野的局限,挂一漏在所免。本行付印之,敬叙概略,藉充起。
《国学经典文库:中华姓氏文化(图文珍藏版 套装共4册)》以千古奇书《百家姓》为蓝本,系统、详细地叙述了姓氏的起源、发展及与之相关的故事、名人等。姓氏作为个人家庭的符号标志,姓氏研究作为一种文化,自古以来就受到了国人的重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演变成一种超于自然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维系力量。《国学经典文库:中华姓氏文化(图文珍藏版 套装共4册)》对中华名族几百姓氏进行了寻根朔源,搜集考究,详细介绍了诸多姓氏的起源、发展,尤其是对其中的张、王、李、赵、刘等大姓望族的开成和演变做了详尽的介绍,《国学经典文库:中华姓氏文化(图文珍藏版 套装共4册)》对各个姓氏中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及其著作。系统的、分门别类对姓氏进行了归纳、整理,并提出了新的分类。
《百花诗笺谱》为清末天津文美斋刊印,张兆祥绘,计100幅。刊行后风靡全国,为我国古笺谱的代表作之一。此次以线装古籍本四色刊印,*程度复制原作的艺术气质。《百花诗笺谱》为清末天津文美斋刊印,张兆祥绘,计100幅。刊行后风靡全国,为我国古笺谱的代表作之一。此次以线装古籍本四色刊印,*程度复制原作的艺术气质。
全套十三种十五册: 周易译注(上下) 《周易》冠居经 群经 之首,是我国现存*早的哲学著作,文约义丰,包容广阔,历来传习不绝,也极能引起当代广大读者探究的兴味。本书作者是现代易学大家,与本社推出的其他《周易》研究或注释著作略有不同,本书以 详细 见长,对卦辞、爻辞、彖传、象传等逐句详加注释,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且作深入而明白的讲解,每卦还有系统的总论,全书前有长篇导读,后附读易要例,兼具研究性与普及性,一编在手,尽览古今易学的精华。 《周易》冠居 群经 之首,是我国现存*早的哲学著作,文约义丰,包容广阔,历来传习不绝,也极能引起当代广大读者探究的兴味。本书作者是现代易学大家,与本社推出的其他《周易》研究或注释著作略有不同。 本书将《周易》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并加以详细的注释、解说,对《周易》的历
书院产生于唐代,历经一千二百余年的发展,成为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它数量极大,历代新建计有七千五百所以上,分布广泛,遍及除今西藏之外全国所有省区的城镇与乡村,吸引着各个层次的读书人在其中开展包括藏书、刻书、读书、教书、著书等各种活动在内的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传播的工作。从总体上看,它既与官学、私学鼎足而三,构成我国传统教育体系,支撑唐宋以来古代社会的教育事业,又为学术、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为培植民俗风情,养成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明代开始,它走出国门,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乃至美国、意大利等,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当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近代以来,因为“新学”、“西学”的加盟,它又成为交通中西文化的桥梁。而20世纪初(1901年)开始的教育改制,使古
养生一词早见于《庄子》内篇,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早在上古,即有长寿观念,《尚书·洪范》将“寿”列为“五福”中。 本书参考了大量中医古籍文献,结合数十年的养生康复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中华养生学理论与方法。其内容包括如何享尽天年,精神调摄,饮食和起居调理,运动和守静,经络养生和四季养生等。内容科学实用,阐述深入浅出,让读者了解中华养生文化和中医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具有很的参考价值。适于亚健康人群、慢性病患者、中老年人、科技工作者和基层医务人员阅读参考。 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从头部、颜面、五官九窍、皮肤,到躯干、四肢、五脏六腑等,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从头发来看:人正常的头发每天脱
何新国是名振中外的著名学者,其在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早已素为人知。他在中华古典方面的研究,更为独树一帜。“何新国学经典新解”收入近二十年来,何新研究古学的全部重要著作。何新认为:中华乃是“日华”贵胃。惊世之论,石破天惊,欲寻民族文化之根者,不可不读这一套千古奇书!
《兩浙輶軒録》,凡四十卷,由著名學者阮元于嘉慶初年任浙江學政期間組織編纂,嘉慶三年(一七九八)書成,六年(一八○一)刊行,收録清順治至嘉慶間三千一百三十三位浙人之詩作九千二百四十一首;隨後又由楊秉初等爲作輯補,成《補遺》十卷,嘉慶八年(一八○三)問世,收録一千一百二十位浙人之詩作一千九百八十一首。至光緒十六年(一八九○)前後,又有浙江書局重刻本問世。 本次整理以《續修四庫全書》所收影印嘉慶初刻本爲底本,校以光緒重刻本。在對校不足以解决問題時,再以他書參校補正。此次還一併整理了吴騫所輯的《輶軒續録》。該書係爲接續《兩浙輶軒録》而編,僅上海圖書館藏稿本一卷,是一種罕爲人知的珍稀文獻。 《兩浙輶軒録》是反映清代前中期浙江詩歌面貌的大型詩歌總集,規模龐大,資料豐富,收録標
砖文卷共编两卷,收砖文拓本602种,卷一为鲁迅原编《俟堂砖文杂集》,加上鲁迅未及编入杂集的散拓79种,作为附录一,另加鲁迅《俟堂砖文杂集》目录手稿作为附录二 ; 卷二为鲁迅藏刑徒砖拓本,原为陶斋所藏,量大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