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海错图》内容介绍:《海错图》是先人留给我门的一部内容十分丰富,集科学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古代海洋生物图志,虽然该图志问世于17世纪中叶,距今已有三百一十四年历史,但其记载的二百三十六种海洋生物,化生、传说动物及非生命物质中,仍有82.6%的物种,后人可以依据其文字记载及图形所提供的分类依据,鉴别至科、属及种。这对后人了解中围古代海洋生物的分布、牛态习性及其利用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海错图》第四册目前完好保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该册重点记载海洋甲壳类十足目动物(虾、蟹等)。希望两岸故宫能通过交流,使广大读者得以一睹《海错图》之仝貌,让海内外炎黄子孙能共享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宝贵遗产,并能在此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
按照欧洲的传统说法,希腊作为一座远离尘嚣的孤岛,竟奇迹般地萌发了文化,成为西方文明古远的开端。·伯特著的《希腊文化的东方语境(巴比伦孟菲斯波斯波利斯)/文明起源的神话学研究丛书》详细探讨了古代世界中文化交流的中心——巴比伦的尼尼微、埃及的孟斐斯、伊朗的波斯波利斯——是它们将古希腊引上了对于它自己而言合适的历史位置,并于青铜时代形成了西方边缘上一个更为广博的近东一爱琴文化共同体。·伯特简明扼要而又引人入胜地为我们呈现了至关重要的证据,以此对希腊文化进行重新解释。他特别指出,从青铜时代楔形文字的成就到公元前1000年之后希腊字母α一β一γ的产生,古代近东的书写发展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字母书写的发明和普及,使一系列介于“东方”和希腊之间的文化邂逅相继出现。伯特揭示出,带有埃及魅力的媒介
公元前4世纪,凯尔特人的“共同语言”遍及从巴尔干半岛至不列颠群岛的整个欧洲。但凯尔持人并没有在政治上达成一统,只是在文化上形成了一个共同体,高超的金属品制作工艺、相同的丧葬仪式是其显著的特征。克里斯蒂亚娜·埃吕埃尔给我们讲述了这些西方野蛮人跨越五百多年的历史:他们酷爱黄金、美酒、四处征战;他们的势力范围曾一度缩小到高卢地区,罗马帝国又企图逼迫他们屈服;而他们的文化在英伦三岛和布列塔尼克岛上的居民那里得以承继。长剑、战车、酒杯、小锅、双耳爵、项圈、手镯、扣钩……这些从维克斯、哈尔施塔特、马格达伦贝格等墓地中出土的物品,不论是铁质、铜质还是用黄金打造而成,都折射出凯尔特工匠们精湛的技艺。230份资料见证了铁器时代骁勇而野蛮的凯尔特人。
拉美现代化是近十年来我国拉美史学界研究的重点。2012年10月,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以“拉丁美洲文化与现代化”为主题在武夷山召开了研讨会,会议围绕拉美文化的形成与基本特征、拉美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拉文化交流与中拉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二热烈的研讨。韩琦主编的《拉丁美洲文化与现代化》是此次研讨会上的研讨成果文集,其中选编了30篇论文,涉及拉美地区文化、拉美国别文化、中国与拉美的文化交流、拉美语言和文学四方面的内容,《拉丁美洲文化与现代化》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对“拉丁美洲文化与现代化”主题的理解。将这些论文结果出版,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通过文化建设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
本书以美国英文历史资料为研究素材,研读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叶美国在中国的基督教传教活动。美国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这一段历史既关系到中美两国的国家关系,又关系到两国之间的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本书在对一批美国传教士留下的口述历史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其中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中美历史,两国关系史,尤其是口述历史内在的丰富大众文化内容,进行了分析记录,同时,作者在中国进行了实地调研,以翔实的资料深入探究了传教活动对中国的影响、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以及传教运动由盛而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