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人类没有文字的史前时期,它以独有的、特殊的渗透力影响着世俗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当时的文化风貌、社会习俗,也看到了贫富差距,等级阶层,更看到了人类社会的萌芽和发展。玉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奠基作用和起源认识是任何其他社会意识形态都无法替代的。 《中国史前玉文化》提出了与玉文化有关的史前部分的基本观点,是研究史前玉巫教、玉崇拜的开山之作,为玉器研究者、爱好者、收藏家提供了打开史前玉文化宝库大门的金钥匙。
在柬埔寨,风光秀丽的巴萨河畔,人们脸上常见神秘的微笑,但人口拐卖、赤贫、文盲,以及内战的后遗症亦如影随形;当地人央求国际组织为其修缮寺庙,年轻的和尚却对外面的世界蠢蠢欲动;来到这里的外国人,既有国际组织志愿者,也有自我流放者和淘金者…… 1998年,刘绍华加入“台北海外和平服务团”,提着一只皮箱便来到柬埔寨,在那里生活了两年。之后,她以人类学家的视角、散文家的笔法写下自己的柬埔寨记忆:这是一个迅速变化的社会,走向全球化的同时仍有美丽的“非现代性”残存。这里是“天堂与地狱的写实,就如同吴哥窟的石雕故事一般,上演着人世历史中的喜怒哀乐、罪与罚、堕落与超脱”。
本书叙述了日本围棋三百多年跌宕起伏的历史,从一世本因坊算砂成为名人棋所,到二十一世本因坊秀哉的陨落,几乎囊括了日本围棋史上的人物(如棋圣道策、丈和、秀策)、重大事件和经典名局。作者以章回体形式着重演义了日本古代棋院四家的争棋故事,兼采传说、野史,细节生动,人物有血有肉,极富阅读趣味,被读者誉为“围棋武侠”。
本书侧重于Access的基础应用技巧,共11章,分为四大部分:靠前部分为靠前~4章,着重介绍Access VBA的基础操作技巧;第二部分为第5~8章,着重介绍对数据库中数据的处理技巧;第三部分为第9~10章,着重介绍通过VBA代码使用其他应用程序和外部文件的技巧;第四部分为靠前1 章,以3 个大型的综合实战案例,对全书所涉及的Access VBA知识进行直观、综合的讲解。
本书强调田野工作,所侧重的是本土化的经验与社会事实。因此,中国经验是本书的特色与切人点。书中许多论述都是来自田野的手资料,所使用的材料大部分是作者十几年来所做的一些具体个案研究,其中主要是作者所承担的两个大型国家重点课题——“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和“西部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里的一些个案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能感受到中国政府及不同地域的民间社会,包括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中对遗产保护所持的各种不同态度及认识,这一切形成了种种“”与“力”,它们在合力重新建构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的中国民间文化和民间社会。从某种程度来说本书就是在剖析和展示这种重新建构的过程。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直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史学界对古代近东研究的状况,进而分别论述了古代近东两个文明地区(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早期文明以及城市的出现,而城市的出现则是近东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最后论述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对埃及文明的影响。
《苏州弹词音乐》上编中,陶谋炯先生以专业眼光,介绍了苏州弹词音乐的起源、形成、特点、结构、调式,论述了弹词书调与流派唱腔的关系,以及吐字、发音、声腔、唱法、伴奏、转调、男女声同调、代表性流派分析、各声腔之间的借鉴吸收与裂变派生关系,分析了苏州弹词音乐的传承保护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在论述中,他配以大量弹词曲谱和经典案例,由内而外、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多层次、多侧面的理论剖析和独到阐述;而且,通篇强调了苏州弹词音乐与苏州地方语言的相互依存和融合,诠释了中国说唱音乐艺术研究的科学视角和理论真谛,更显难能可贵。
本书收入了作者十几年来从事东亚时间体系和岁时节日研究的部分论文,是立足于比较文化的立场对中国古代岁时文化所作的综合研究。全书主要分为:岁时文化的综合研究、比较文化视野的东亚岁时研究、中国古代岁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三部分内容。
《寒山与日本文化》由张石编著。 ????寒山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影响并不大,在正统文学史上不见详尽记载,但在日本则不同,可以说寒山是对日本影响、影响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外国文化人之一。 ????《寒山与日本文化》详细论述了寒山及寒山诗的产生及内容,并论述了寒山在中国文化史和日本文化史,特别是在日本文化史上的意义和影响,生动展示了活跃在日本历史和现实中的寒山文学及寒山形象。寒山不仅对日本的文学、美术、音乐等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性的影响,而且他的精神与形象现在仍然活跃在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受到从政治家到艺术家,从企业家到商人,从首相到庶民的广泛的喜爱。到日本,你到处可以遇到寒山和寒山诗,也有寒山寺,吟咏“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夜船”的张继的古诗——《枫桥夜泊》,比在中国更脍炙人口。
读这本书,就像在位世纪导游的带领下,一下置身于18世纪法国和欧洲社会,亲临西方在那一时代如火如荼的“中国风”、“中国潮”的文化情境之中。作者确实如同一位通晓中西文化的导游,他引领我们穿行于当年法国和欧洲的皇宫府邸博物馆、园林工场,并借助于翔实的资料和精美的图画,指给我们看,讲给我们听,中国的陶瓷、丝织和装饰艺术究竟如何改变了法国人欧洲人的风习:中国的园林建筑等工艺品的流入,到底又怎样推动法国和欧洲艺术风格的变化,中国知识、中国思想对法国文化产生何种深刻的影响。 这是一本学术专著,研究的是18世纪兴盛于法国的“中国热”,也是钱林森主编的“走近中国”文化译丛中的一种。全书共分七章,也就是说作者是从七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对法国的影响的: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对法国的影响;二、中国的
有一次,一位妇女在电话里对我说:埃舍尔先生,我对您的作品完全着了迷,您的版画《蜥蜴》把轮回再生的过程描绘得那么生动,我答道,夫人,如果您那样认为,那就那样好了。这个机智风趣的回答出自的荷兰版画艺术家毛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之口。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复杂的多义性,是那些草率简单的解释难以望其项背的。在幅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图像震撼公众以前很久,埃舍尔已是第三维的大师。他的石版画《魔镜》要回溯到1946年。数学家布鲁诺·恩斯特以此作为本书的标题,是想强调埃舍尔的作品对于读者永远具有神奇的魔力。在一年时间里,恩斯特每周都去拜访埃舍尔,与他系统地讨论他的著作。这种讨论使他们产生了友谊,使恩斯特能够亲密接触埃舍尔的生活和他的概念世界。恩斯特的记述翔实准确,并经过艺术家本人的校正。埃舍尔的作品是无法归
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居扬州,以书画营生。诗、书、画世称“三绝”,尤长兰竹。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为“扬州八怪”之一。
本书大量采用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的理论和观点,以及其他经济学家、心理学家、临床医生、政府管理机构的大量研究案例,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方式和影响思维从而决策的因素。思维方式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思维有好坏,好的思维即理性思维引导我们作出正确决策去实现目标。不良思维的特点是思维太少,而真正的危险在于没有好好思维就满怀信心地去行动了。我们未经考证的信念和别人思前想后得出的,浮在表面的结论都不足以成为我们行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