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滨贝冢在日本是一处绳纹时代的低湿地遗址,它的发掘给日本考古学界带来的成果是多方面的,而最为重要的是为思考日本文化的根基给予了重要的启示。该书从考古学上总结了鸟滨贝冢的发掘成果,即揭示了鸟滨贝冢的饮食生活、栽培植物、木工技术、纤维工艺技术和漆工技术的奥秘。读者可藉此较为全面地了解日本远古时代鸟滨人的生活形态和物质文化,并通过与同时期即中国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的对比来更深刻地认识该遗址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该书译稿通俗流畅,辅以大量图片,为读者直观了解该遗址提供了方便。
《中国文化世家(荆楚卷)》讲述对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或在家学传承上有典型表现的那些家族,内容由总序(前言)、卷分论、正文三部分组成,世家条目包括人物生平、文化成就、家学传承的事例、对当代及后世的影响等内容,本卷述及唐代欧阳询、清代左宗棠、现代黄兴世家。
本书从气候、地质的变迁、物种的演化着手,以“蜀”字为中心,从三星堆“党”字型城镇出发,揭开古蜀历史发展之谜。提出“三个星堆”就是三个祭坛,即太社、王社、民社,也分析出了三星堆消失的原因---- 金堂悦来峡堰塞湖的因素有关。并考证了蜀的来源和称谓认为,蜀,葵中蚕;蜀是蠋;祭器;蜀是燭;蜀音近叟,叟是氐羌的一支;因此蜀来源于羌 ……从燭是燃蜀,蜀是白蜡虫,白蜡虫是历史上特产于蜀山氏族地区(今凉山彝族自治州)。 本书也认为青铜兽面铜器为蜀山氏图腾标志物,推断出蜀族氏代历史的图腾标志物和族徽:蜀山氏、羌蜀龙、蜀龙王、白鹳、鱼凫、杜宇和开明氏,从而断定蜀来源于蜀山氏的凉山州地区且称蜀。 本书是其沉淀多年的结晶,观点新颖,视觉独特,有耳目一新之感。
《古代日本人の名前の研究-日本古代人名研究》,本书主要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作者从人名与历史、人名与社会地位、日本人名与中国人名的对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可以说,如此高难度的题目,作者得非常好。本书资料翔实,观点清晰,其学术水平得到了中日专家的一致好评。
《中国文化世家(荆楚卷)》讲述对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或在家学传承上有典型表现的那些家族,内容由总序(前言)、卷分论、正文三部分组成,世家条目包括人物生平、文化成就、家学传承的事例、对当代及后世的影响等内容,本卷述及唐代欧阳询、清代左宗棠、现代黄兴世家。
本书是《菊与刀》的作者、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写于1934年。该书也可以说是20世纪西方有关文化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已被译成14种文字,有着广泛影响。果勒认为,可以“以此书出版的年代,作为国民性的科学研究诞生之年”。玛格丽特?米德在1958年的新序中提出,此书是“20世纪第二季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文化模式”这一概念,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和意思。不同的文化人类学家对文化模式的理解也不同。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模式是相对于个体行为来说的。她认为,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穷的。但是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的无穷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社会价值趋向。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等领
华夏文明的代表性符号是什么?它自北而南的扩展遵循着什么样的轨迹,又有着怎样的因由?汉民族先民的南亚属性如何印证?文物和汉字中透露出怎样的文明史?……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考证和研究,开拓出全新的解读华夏文明的视角和方法,试图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观察领域,细细品味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中的神秘、文化和历史。
华夏文明的代表性符号是什么?它自北而南的扩展遵循着什么样的轨迹,又有着怎样的因由?汉民族先民的南亚属性如何印证?文物和汉字中透露出怎样的文明史?……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考证和研究,开拓出全新的解读华夏文明的视角和方法,试图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观察领域,细细品味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中的神秘、文化和历史。
一本20年前的著作,在等待中问世了。 在两极时空的顿悟中,看到了大循环的文明史。 第三次大循环的启动,迎来了生态文明新时代。 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将成为新文明的原创者。
城市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机会与方便,也滋生了“后现代式”的矛盾。该如何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举办专题讨论会,主题就是一千五百年来的东亚城市生活史。与会学者综合考古、文献、图像等资料,绘制丰富的都市生活画卷。对城市生活画卷的复原,对城市交往、游乐的再次展现,对城市生活细节的重新回故,都使古代繁华的城市生活如真实影像般地展示在眼前,令人生出几分向往与遐想。
一本20年前的著作,在等待中问世了。 在两极时空的顿悟中,看到了大循环的文明史。 第三次大循环的启动,迎来了生态文明新时代。 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将成为新文明的原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