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的代表性符号是什么?它自北而南的扩展遵循着什么样的轨迹,又有着怎样的因由?汉民族先民的南亚属性如何印证?文物和汉字中透露出怎样的文明史?……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考证和研究,开拓出全新的解读华夏文明的视角和方法,试图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观察领域,细细品味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中的神秘、文化和历史。
一本20年前的著作,在等待中问世了。 在两极时空的顿悟中,看到了大循环的文明史。 第三次大循环的启动,迎来了生态文明新时代。 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将成为新文明的原创者。
一本20年前的著作,在等待中问世了。 在两极时空的顿悟中,看到了大循环的文明史。 第三次大循环的启动,迎来了生态文明新时代。 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将成为新文明的原创者。
凡例,笔画索引,社会,古代社会,中世社会,近世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文化,古代文化,中世文化,近世文化,近现代文化等。
凡例,笔画索引,社会,古代社会,中世社会,近世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文化,古代文化,中世文化,近世文化,近现代文化等。
本书论述了墨西哥谷地印第安人的历史和文明。作者凭借扎实的野外考察、翔实的资料和数据,用宏大而客观的历史视角,向我们再现了神秘而光辉的阿兹特克文明。书中闪烁着历史与现实碰撞的火花:阿兹特克人的习惯、风俗和心理,构建成了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而这一切对于今天的我们并非没有意义。本书既有严谨的学术性,又有生动的可读性,被认为是人类学著作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同时又是研究阿兹特克帝国兴衰的一部著作。
《中亚文明史(第3卷)》论述的年代从公元三世纪直到八世纪。在这一时期,各种政治事件,交战的王朝和民族运动相互交织,形成一幅纷繁的画面,而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动乱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时代产生了萨珊伊郎(224-651年)和中国唐朝(618-907年)等强盛的帝国,其他许多较小的领地和国家也纷纷建立。游牧民族掀起了移民浪潮,草原帝国(勾奴、口厌哒、突厥等)的出现不仅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留下印迹,还常常向定居区域蔓延,在定居人口中增加了新的民族成分。这种多民族共存的社会在道教、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萨满教等伟大的宗教传统中扎下了根。
本著揭示的泛北部湾地区秦汉时代的古族社会文明,是包容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古代文明,是面向海洋和西方世界的文明。当时东西方文化在此频繁交汇并向周边传播,对东西方世界的文明进步都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这意味本著的完成,对于今后重建中国的古代区域文明史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著作为一部综合性的研究成果,它不仅可为中国南疆与东南亚民族的社会文明史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而且也有助于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基础建设,有助于本区域的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还可为今后的中外学术文化交流提供新的学术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