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自古以来是如何认识“死亡”的?本书追溯日本人遗骨崇拜的源流,通过对死亡与丧葬礼仪的结构进行分析——其中不乏天皇的事例,揭示了日本人生死观的特色。此外,作者对天皇生理性死亡与社会性死亡差异的考察也为王权及其继承的视角增添了新意。
本书系着眼东亚文化圈生成与发展的曲折多致历程,所选择的论著,或总论整个东亚文化圈诸国间的文化互动(如池田温的《东亚文化交流史》、福井文雅的《汉字文化圈的思想与宗教》),或用力于东亚文化圈某一国度的文化史(如铃木贞美的《日本的文化民族主义》、森贞彦的《〈菊与刀〉新探》、上垣外宪一的《日本文化交流小史》),或研讨东亚文化圈内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史(如古濑奈津子的《遣唐使眼里的中国》、阿部洋的《中国的近代教育与明治日本》、刘岸伟的《小泉八云与近代中国》)。就浩博的东亚文化而言,这些论著所述当然只是冰山一角,却也可以一斑窥豹、以蠡测海。
本书由始至终贯穿了从亚洲的角度重新认识日本的祭祀与艺能的这一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并非轻易地为日本的艺能史研究学者所接受。因为认为正是在祭祀以及艺能中表现了日本的独特性,而探明这一独特性则是艺能史研究之最终目的的这种意识是根深蒂固的。若在日本本土追溯日本的祭祀活动或艺能的根源与年代,就会出现新层。但如把视野投向东亚,则会发现处处能感受到日本民族艺能的原始面貌。这是一种否定了以往日本民族起源论的、崭新的日本文化观点。本书详尽介绍日本的有关传统祭祀类型、与宗教、艺能与文学、俳优的诞生、散乐、木偶艺术、面具艺术、假面戏剧、民间神乐等等。本书将分10章举出具体的例子对这些从大陆传来的祭祀和艺能的主要影响做通史式的论述。
日语中,除上述“艺能”一词以外,还有若干词语虽然是用汉字表述的,却无确切的汉语对应词可译。这些词语大都是一些专门用语,如“惠比须”(民间信仰的“七福神”之一)、“权现”(佛家语)等都没有对应的汉语译词,也就只能写其日语汉字了。鉴于《日本民俗艺能巡礼》涉足的是日本民俗艺能这一领域,为了使读者您能畅快地巡礼在异国风情般的艺能这一大舞台上,也为了使您更多地感受原汁原味的日本文化,经再三斟酌而直接使用了一批日语原词。 《日本民俗艺能巡礼》共由3章构成,详细介绍了日本民俗艺能的概貌及特色,适合对日本民俗艺能感兴趣以及学习日本文化的读者阅读。为了加深印象、易于理解,《日本民俗艺能巡礼》还在部分章节将其与中国相同或类似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比较。书中还提及印度、朝鲜半岛等相同类的文化内容或演出形
《尼伯龙的宝藏》是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文献传世、出版史,特别是MEGA编辑出版史研究的重要论著。郑文吉(CHUNG,Moon-Gil),1941年11月20日出生于韩国庆尚北道大邱市,韩国高丽教授。代表性论著包括:《异化理论研究》(1978年)、《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1987年)、《马克思的早期论著及思想生成》(1994年)、《韩国的马克思学视域》(2004年)、DieDeutscheIdeologieundMEGA-Arbeit(2007)以及《尼伯龙的宝藏》(2008年)等。
本书的诞生,源于与日本国内17个小城镇的保护活动家们的小范围交流,对于这本书里讲述的保守的历史保护和社区营造的故事,正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中国读者将会怎样阅读呢?带着期待与一丝不安,将这本书呈送到你的面前。 作者还是深信这些来自异国的故事可以打动中国读者的书。为何如此,是因为对自己出生的故乡、自己成长的地方,或者是你所选择生活的城镇的热爱,无论在世界任何的地方都应该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