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文化史(唐宋卷)(第3版)》作为中国审美文华史的之作,意义不凡。全书通过对我国古代大量文明遗产(包括各类工艺品、美术作品、音乐舞蹈作品、文学作品、建筑、器具、各类文献等)严谨详细地审视,透过古代各特定时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对这些审美对象的渗透和影响,以及这些审美对象自身发展演变的的规律(如自由与法则的关系、朴素与繁华的关系、通俗与典雅的关系、写实与写意的关系、壮美与优美的关系等)的考察和研究(详见《中国审美文化史(唐宋卷)(第3版)》绪论),为我们清晰地展现和勾勒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的演进轨迹。全书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文字通畅易懂,并配以大量插图,从而大大降低了接受难度。
《湖北三国文化调查》在广泛搜集文献资料、文物普查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湖北三国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湖北三国历史文化、湖北各地的三国文化遗迹,以及在文化遗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国文化旅游景点,并深入挖掘流行在民间的三国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三国戏曲、三国传说、与三国文化相关的习俗及信仰等。书稿视角新颖,内容翔实,资料可靠,对提升湖北的文化品位有积极的意义。
激昂奋进的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实的基石。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既是对革命历史的尊重,也是对革命精神的自信,更是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 《继承与弘扬:新时代革命文化研究》为文化自信研究丛书中的一本,系统梳理了革命文化的基本内涵、生成基础、主要构成、功能指向及当代价值,探讨了新时代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的路径,并对广东省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的举措进行经验总结。 《继承与弘扬:新时代革命文化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当前深入学习理解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读本。
《出版学建设丛书:中国出版文化史》内容: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如果说即使一木一石都有着久远的历史的话,或许会有些夸大其词。但是,在这样一个悠远的文明面前,即使当方便面广告宣传中夸张地赫然出现诸如其在中国有“四千年历史”之类的词句时,也不能就此笼统地轻下断言,认为这有些荒诞无稽。如果我们要探究“拉面”“面条”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西晋时代。当时出现的“水引饼”发展到唐代就演变成了“切面”,到宋代就变成“面”了,那就是:“水引饼”至宋代又发生了重要演变,最终成为现在所说的“面”了(青木正儿著,《华国风味》,“馄饨之历史”)。换句话说,“面”即使没有四千年的历史,但至少也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了。
本书重点阐述了性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昨天的文化对今天的文化的影响。内容包括性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婚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禁欲和纵欲、神秘的古代等。
古琴音乐文化的相关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虽然古琴是一种乐器,但古琴的研究却不能局限于艺术史与音乐史的范畴,而必将深入到中国古典文学与哲学的诸多层面,方能窥其究竟,探其源流。从文献方面看,古人的琴学专书、文人的诗集文集中存有大量关于古琴的论述,而且这些论述也鲜明地体现了特定时代的音乐观念、礼制观念。 张斌著的《宋代古琴文化考论》先从宏观层面介绍了宋代古琴音乐的概况,后详细介绍了古琴制作工艺、琴曲及琴谱的发展情况,纵向分析古琴跟宋朝士大夫文化的发展,并介绍了古琴代表人物、代表流派及代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