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是一个著名的城市,它曾经是八闽门户、郑成功的根据地、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对外交往十分密切。在这里出现过“万国公地”,也曾沦陷于日本侵略者手下达7年之久。如今厦门成为闻名的经济特区,向全世界开放,正在谱写着新的历史篇章。厦门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应当写出一部有分量的厦门史著作。《厦门史话》一书是陈孔立教授为厦门史学作出的贡献。本书材料丰富,考证,以广大人民反侵略活动为中心,大端具备,特色显著。由于厦门的创办特区在后,举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无不演进、更新,但为保持原样存真求实,经陈孔立教授同意,重印出版前,对内容只做个别修订。
《上海老唱片(1903—1949)》是反映上海传统文化特质的文化类图书项目。作者收藏了上海当时各大小唱片公司的600多张有特别意义的唱片,从文化角度切入,以手唱片的内容发掘资料,且兼顾历史,通过分类介绍上海20世纪初到40年代出版的苏滩、滑稽戏、沪剧、越剧、甬剧、评弹、昆曲等曲目内容,将上海海派文艺精华娓娓道来,可视作对上海文艺繁荣时期各类曲艺融合、发展及变迁历史的全面回顾和盛大巡礼,旨在发掘上海老唱片中蕴藏着的独特文化价值。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诗人曾如此形容汉江包举四荒、恢宏阔大的气象。虽然历史并没有特别垂青于这条长江的支流,她却以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地理优势,包容了来自这两大河流的文明因子,形成融汇四方的文化特色。这里有金声玉振的音乐,一鸣惊人的英雄,兵戈交争的撕杀,顾盼含情的笑靥;这里有南来北往的道路,安宁和平的桃源,稻穗飘香的田野,商贾辐辏的都市……汉水就是这样一条居于边缘又不甘平庸的河流,以自己淌过高山平原的经历昭示人们:因时应势,厚生利用,就可以成就辉煌的事业。
张淑萍编著的这本《陇中民俗剪纸的文化符号学解读》共分九章内容。章是总论,概括介绍陇中民俗剪纸,并对全书各章节的内容做摘要性的综述。第二章陈述陇中文化特征,旨在探讨陇中民俗剪纸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第三章阐述民俗剪纸生发的动因,以期揭示民俗剪纸所蕴含的意图意义及其承载的实用功能。第四章从符号学的视角对陇中民俗剪纸符号的能指(形式)本身的构造做出分类。第五章对陇中民俗剪纸符号的能指的指向性做出解释,揭示符号形式指向意义的动态化过程。第六章依照陇中民俗剪纸的使用场合以及实用功能将其加以分类,是所指(内容)层面的分类,并对各类民俗剪纸的文化内涵做出尽可能客观的分析和阐释。第七章从双轴关系入手,分析陇中民俗剪纸的叙述方式。第八章探讨陇中民俗剪纸在表意过程中采用的修辞法。第九章通过
《山东地方史文库(第2辑):山东思想文化史》各卷的作者,均是山东省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多年从事有关领域研究的教授、研究员等专家学者,他们在山东历史的研究方面均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资料积累和写作经验,因此对其撰写的书稿都能做到比较深入的研究。每卷作者在撰稿中都注意吸取当今学术界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对有争议的问题则采取了比较客观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10部专史大都具有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思路清晰、系统条理、文字流畅、深入浅出等优点;另附有与文中内容相关的多种图表,以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极其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陕两的文物藏量和出土量、古遗址数量、古建筑品位及其文化内涵等在全国范围内均首屈一指。陕两素有中国“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秦兵马俑、汉兵马俑、汉阳陵陶俑都是人类文化奇迹;汉唐石刻、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佛教造像都备受世界瞩目;西安大雁塔,陕两法门寺,唐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慕唐乾陵等都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胜地。陕西堪称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象征。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普遍认同一种说法——“不到两安,就等于没到过中国。”国内的文化学者也常说:“没到过陕西,就不会真正弄懂中国文化。”《地域文化系列:陕西文化概观》以大量的史料和文物遗存为依据,以审慎丽辩证的著述思想和崇尚真善的文化笔触,展示了陕两文化和中国文化卓越的一面。全书例证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