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霍布森对西方崛起论中占主流的种族中心主义偏见提出了挑战。这种偏见通常认为,欧洲人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开创了其自身的发展,而东方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只是一个消极的旁观者。霍布森则认为,有两个过程导致了东方化西方的崛起。首先,欧洲发展的每个重要转折点,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吸收东方发明(如思想、技术和制度等)而完成的,在公元500至1800年之间,这些东方发明通过东方全球化,从先进的东方向东方主导的全球经济扩散;其次,1453年后欧洲身份的构建导致了帝国主义的产生,由此欧洲人攫取了诸多东方资源(土地、劳动力和市场)。因此,霍布森的书把迄今为止仍被边缘化的东方民族推到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最前列。
01《城市寻端 大连开埠建市》 为 品读大连 系列丛书之一,讲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大连港口和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构建了大连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史演变的清晰脉络,再现了120年前大连从一个小渔村向远东自由港和贸易中心推进的曲折历程。 02《故园寻迹 大连古城》 为 品读大连 系列丛书之一,以人对于本源的追索情怀,寻找大连地区的众多古城踪迹,如牧羊城、营城子、卑沙石城、巍霸山城、龙潭山城、城山山城、金州古城、复州古城等,对其历史、文化、人物、故事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是一本全面解读大连人故园母土来龙去脉的精致文本。 03《文化寻奇 大连民间艺术》 为 品读大连 系列丛书之一。大连民间艺术多彩而耀眼。本书内容丰富、翔实、生动,展现了大连民间艺术的硕果和大连民间艺人的风采,对保护、传承、发展大连民间
《闽台文化大辞典》为区域文化综合性的大型工具书,重点介绍福建文化的基本知识,同时从福建与台湾同属一个大文化区的特殊关系出发,介绍与福建相关联的部分台湾文化知识。 本辞典收录条目约1.5万条,上起远古,下迄2010年(附录延至2013年)。分地理、历史、民族与宗族、思想与学术、文学、语言、教育、艺术、工艺美术与雕塑、出版与传媒、科学与技术、医药卫生与体育、宗教与民间信仰、民俗、饮食、旅游、建筑、文化设施、海洋文化、华侨华人20卷。为帮助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闽台文化及闽台关系,辞典在正文之前,置以《闽台文化导论》专文,对闽台文化的基本情况、特征做了概说。书后附有 参考书目 ,可供读者作深入研究之参考。正文之后,有15种附录,补充闽台文化方面的重要内容。
自汉代以来,“蜀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就十分引人注目。在近代“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环境中,表现不平常,在保持自己的特点的同时,又不断吸取新知,成为社会与学界瞩目的焦点,具研究价值。 《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从区域学术史和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入手,从中国学术文化的整体这一宏观视野之下予以审视,从与诸家学说或西学的碰撞中加以考察,通过它自身的发展变化,揭示“蜀学”的独特价值和在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中扮演的角色。
《篁墩——宗族迁徙的圣地》介绍篁墩在徽州宗族迁徙和宗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篁墩与朱熹、二程兄弟的关系,“程朱阙里”的兴建,国家政权对其地位的承认和重视;介绍篁墩在徽州区域文化中的中心地位。作者冯剑辉在大量一手资料基础上,生动展示篁墩历史文化传承,并从中揭示徽文化的丰富内涵。
静安,在上海的发展中融会了时尚与经典。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那些曾经代表着奢华的老房子,依然在静静地散发着醉人的魅力。 自上世纪初,一些社会名流就开始在静安境内购地建房,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房屋的风格也异彩纷呈,这也是海派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这些老房子现在已经成为了上海发展史的有力见证,体现出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中静安区境内的老房子有八十几幢,本书中半通过优美原图片和详尽的文字一一呈现出来,将这些房子的历史、建筑特点、人文典故、逸闻趣事等讲述给读者。希望它能成为读者了解上海、走进静安的一房历史窗口和文化通道。
作为一部历史语言学的著作,《19世纪以来的福州方言》对福州方言发展变化规律的探索,具有很高的水准。它也为其他方言区的同类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书中具体包括了:传教士与福州方言、语音研究、语法特点描写等内容。
进入19世纪的南粤,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摇篮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次革命战争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东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斗争中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用鲜血写下了无数彪炳千秋的史诗。业绩煌煌,理当镌刻青史、流芳久远。
内容简介